4月23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知識普及。
新冠病毒來源於美國德特裡克堡生化研究基地?
針對目前多國指證新冠病毒來源於美國德特裡克堡生化研究基地的現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在會上表示,我們注意到網際網路上相關信息,美國方面對此沒有公開回應,我們無從作出判斷。
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學問題,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發生同類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開展病毒源頭的研究,對新冠病毒的來源提出了許多學術觀點及假設、猜想,中國科學家目前也在認真開展相關研究,為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的起源,有針對性地做好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從病毒溯源的科學研究全過程來看,這是一項科學難題,需要較長時間,而且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將眾多生物學信息和流行病學證據匯聚成相互印證的證據鏈,才能真正完成任務。
人類歷史上很多疾病,比如愛滋病、SARS,對其源頭的探索,歷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進展,但研究結果僅是推測,尚未得出最終的答案,研究工作至今仍在繼續。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希望世界各國把精力和關注點集中放在疫情防控重點工作上。病毒溯源這一科學難題,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
疫情會隨著溫度升高而消失嗎?
會上,施一介紹,新冠病毒具有囊膜,病毒顆粒形狀近球形,對熱是敏感的,對紫外線、醫用酒精、含氯消毒劑等都敏感。
那麼,隨著天氣逐漸炎熱,新冠病毒是不是會逐漸消減?
施一介紹,可以從病毒性質和病毒的傳播方式兩個方面分析:
首先新冠病毒是一種囊膜病毒,相對來說,對溫度比較敏感。氣溫升高,是不利於病毒存活的。但現在我們普遍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這些傳播方式受氣溫影響會小一些。
「我們也注意到南半球的國家,目前是處於夏秋季,天氣是比較炎熱的,但是新冠疫情依然持續發生,最終情況如何,需要進一步觀察。」施一說。
施一表示,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中國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經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存在,疫情對人類的威脅就不能解除。短期內,疫情很難結束。
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常態化流行?
關於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常態化流行,有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有,但是發生概率比較低。施一介紹,流感病毒具有高變異性、高傳染性等特點,例如今年人群對流感病毒免疫,那麼明年流感病毒可能發生變異,產生新的毒株,導致再流行,而目前沒有發現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這麼高的變異性,因此常態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新冠肺炎是否會變成慢性病?
關於新冠肺炎是否會變成慢性病的問題,施一表示,有專家分析認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從其同類的兩種冠狀病毒,比如引起非典、中東呼吸症候群的兩種冠狀病毒,尚未觀察到感染者持續帶毒,從我國幾萬名新冠恢復者來看,也未觀察到長期帶毒的跡象。
因此,「目前的知識認為,個體感染新冠病毒後,長期帶毒的可能性極小,現階段也尚未得到證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學和病毒學研究證據。」施一說。
普通人的最佳防護方式是什麼?
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 普通人的免疫系統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是沒有免疫保護記憶的。施一介紹,通常情況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才會產生響應,繼而產生保護性抗體和細胞免疫劑。
「在疫苗沒有成功研發和上市之前,針對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舊以公共衛生防控措施為主,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他說。
公眾應該戴好口罩、勤洗手;對於已經感染的患者,做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及時給予臨床治療的措施,可以有效的對抗新冠病毒感染。
他透露,目前在持續針對新冠病毒展開深入的科學研究,包括了解病毒的起源和進化、致病傳播機制以及病毒檢測技術的升級和優化,疫苗和藥物的進一步開發。這些知識和技術的突破和積累,相信將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與此同時,依託中科院微生物所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文獻共享平臺。這個平臺系統匯聚了科研人員有關新冠病毒研究文獻,集成了支撐文件的核酸序列、菌晶體結構等科學數據資源。這一共享平臺的開放和服務,體現了支撐新型冠狀病毒科研的重要進展,將為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參考。
【來源:北京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