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位於距江西宜春奉新縣城西65公裡的百丈山大雄峰下。唐大曆年間(766—779年),由鄉紳甘貞施山建庵,初名為「鄉導庵」,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唐貞元十年(794年)甘貞延請懷海至此住持,並更名百丈寺,懷海禪師首創「禪門規式」,亦稱「天下清規」。
唐朝大中元年(847年),宣宗敕賜「大智壽聖禪寺」匾額。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邵孟虎都為百丈寺題寫了碑文。南唐時,百丈寺被毀。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在原址重建,丞相張無盡作記。明洪武年間(1368—1398),百丈寺香火極盛,附近禪寺林立,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
明末清初,百丈寺經多次整修,寺後建有凌雲亭、師表閣,「師表閣」三字系明崇禎時樂安王所書,後均被毀。清康熙年問(1622—1722年),南昌知府葉舟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旨敕修,內府頒圖改造,鹹豐六年(1856年),石達開率太平軍在此寺居住10餘日,佛像、僧房均被焚毀。鹹豐十一年( 1861年),李秀成率太平軍途經奉新,再次焚毀百丈寺,所有經卷連同師表閣,均付之一炬。同治六年(1867年)僧清德等修葺佛殿,裝修佛像。民國八年(1919年),百丈寺寺主自成法師請先勤和尚擔任住持。民國十二年(1923年),瞭然法師繼任住持,重修了祖師塔殿、獻殿。1949年,百丈寺僅存大雄寶殿及右側的兩棟客房。殿內正中的如來佛像在「文革」期間被毀,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東側地藏菩薩座基。
2009年9月,重建的百丈寺竣工。新建的百丈寺,按照臨濟宗「前松後緊」的特點,新建了山門、天王殿(虛懷樓、雲海樓)、大雄寶殿、祖師殿、法堂、齋堂、大寮、禪堂、方丈樓、貴賓樓等。寺廟佔地1200餘畝,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
江西奉新縣百丈寺「天下清規」石刻。
百丈寺是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發祥地,中國佛教禪宗古寺廟之一,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許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臨濟宗鼻祖黃檗禪師,溈仰宗鼻祖靈佑禪師也曾追隨懷海大師在百丈寺參禪學佛。唐朝惟政,宋代道恆、道震、智映、淨司,元代大昕、德輝等,明代明雪禪師,清代雲;堂、德清、石蘭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明代詩人毛蘊德曾有一首詩這樣讚譽百丈山:「雄風高百丈,香火鎮千秋。 名譽魁多士,清規遍九州。」 可見百丈清規對全國佛壇影響之大,也奠定了百丈寺禪宗祖庭的地位。
江西宜春奉新縣百丈寺建築。
江西宜春奉新縣百丈山的大雄峰。
百丈寺現任方丈達慈法師,湖南省嶽陽市人,兼任江西省奉新縣政協委員、奉新縣佛教協會會長。2018年10月,百丈寺入選「江西十大文化符號」。百丈寺是江西佛教文化的代表,它是中國佛教禪宗最具代表性古寺廟之一,「天下清規」的發祥地,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江西宜春奉新縣百丈寺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