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2020-12-22 如釋我聞

人處於文明社會,必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各行各業皆有其規矩,無規矩則不成方圓,佛門亦要遵守清規,人人皆知。

據《釋門正統》卷四記載,在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懷海禪師立下了天下禪林規式,稱之為清規。簡言之,清規就是禪宗寺院等地方需要僧眾和信徒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規則,對其行、立、坐、臥等進行規範,是佛子們必須要遵守的禮儀規範,相當於我們現代與其他人同住時定下合住條約,有一定的約束性。清規的制定,有助於佛子們的修行。

《百丈清規》到了北宋時期,由於流傳的時間太久,所以難免會出現混亂的現象,於是自崇寧之後,又進行了修訂,遺留下來的卷宗,被稱為《崇寧清規》。到了南宋鹹亨十年,又再次修編,稱《鹹亨清規》。至元代至大四年,東林戈鹹對其改定門類編次後稱《至大清規》,後將三本集中進行修訂,又刪繁補缺,最終修訂《敕修百丈清規》,在全國頒布,所有僧人必須共同遵守。儘管名字依舊,但是其內容卻已不復從前。

《百丈清規》前四章主要是對國祭、佛誕日、祝聖、涅槃節等節日禮儀的規範,而這些規定是古規裡面所沒有的。自第四章之後,才是有關於叢林本身的規定,這些規定也描述最為詳細。但關於僧侶的行事規範,還要看《共住規約》,是所有佛子都要遵守的。

而清規的情況,大致也就有以下幾種:

第一就是結夏與結冬,這行規定對結夏、解夏、冬至、年朝四大節極其重視。清代之後,出現了結冬不結夏的現象,經過糾正,依舊按照結冬之時坐禪,結夏之時講經作為慣例。

第二是安單。凡是受足戒律的佛子或是素衣缽盂俱全的遊僧到寺裡,都可掛搭。如果掛搭時間很久了,知道其行程旅途可以共同住的,就送入禪堂,成為安單,成為清眾,可以隨同結夏。

第三是大請職。在每年的八月十六舉行,舉行半月之前,要由住持查閱客堂開具的新舊住的名單,到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各堂頭首共議請職之事。到十六日,齊聚大殿的月臺,依次入殿,再到禪堂,依照職位送位。

第四是貼單,這是對寺中就職人員和常住人員名單的公布,在每年的十月十五日舉行。

第五是打七,這是結冬中的要事。叢林坐禪一般是九月十五起加香,就是說延長坐禪的時間。又從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七日舉行禪七,稱之為打七,都有其規定儀式。

第六為普請,就是說要邀請大眾進行勞動的制度,也稱作「出坡」。這項制度在唐朝之時就已經在各地實行。後世的普請只是做一些輕微的活計。

第七為歲計,是歲末的會計報告,相當於現在的年終總計。

第八是肅眾,就是對違反清規的佛子的處分辦法。根據所犯不同輕規,有其不同的處分規定。

第九為榜狀牌示,相當於現在的公告欄。將重要事宜進行牌示已告知。

第十是鐘鼓法器。這是一種號令。在有事情需要集合的時候,就敲鼓打鐘進行通知,不同的時辰擊鼓便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就像鐘錶一樣,時刻的提醒著佛子們,一以貫之。

不管是俗世還是佛院,有規矩必然是好的,儘管對人有一定的約束性,但若你遵守它,並習以為常,那你就不會認為那是規矩,而是習慣。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有哪些?利益和意義是什麼?
    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淨戒,即: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3.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為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於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 道教這23條清規,不同於佛教的規則,更多是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
    清規,作為道教戒律的補充和發展,出現於金元之際。所謂清規,原本是佛教術語。在佛教中,清規指僧侶修行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則,而在道教中,清規則變成為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道教清規由各道派或道觀自己制訂。僅就全真道諸規而言,就有全真清規、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清規玄妙、清規榜、清規玄範、執事榜,等等。以上清規,條目有詳有略,但內容大同小異。清規作為處罰條例,有其嚴格的規定,它按道士所犯過失致輕重,量過行處,輕者處以跪香、勸離、驅逐等,重者則被處死。
  • 漢傳佛教叢林清規 帶你體驗千年來僧人真實生活
    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尤指禪宗寺院。過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選擇幽靜的林地,營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稱之為叢林或蘭若。經典中對「叢林」一語的解釋頗多。據《禪林寶訓音義》載:「叢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  二、叢林清規的由來  叢林清規是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
  • 佛教戒律有哪些?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戒律的類別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經達到了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是227條,藏傳佛教是253條,漢地的佛教是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條目和分類有所區別。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條數是多於比丘的。比如漢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條。
  • 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呢?
    佛教的五戒,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是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遵守的戒律。
  • 說什麼王權富貴,談什麼戒律清規,世界上最珍貴的愛情莫過於此!
    鴛鴦雙棲蝶雙飛滿園春色惹人醉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題記都說佛家是不能有愛情的,因為佛家講的是痛苦自己成就別人,捨棄自我普渡眾生。但是真的置身佛家之中,真的能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麼?西遊記中就有這麼一段悽美的愛情!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百丈清規》叢林要則二十條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禪宗有馬祖道一開創叢林建禪堂,百丈懷海訂立系統叢林規矩的說法,即「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之謂。禪宗的僧眾以前多半是寄住在律寺之中,後來由於參修禪法者逐漸增加,擁有獨立的禪堂迫在眉睫,因此馬祖便率眾開山另建禪寺,稱為叢林。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沙彌,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 原來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都出自佛教
    (攝影:陳燕)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 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不看僧面看佛面這裡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僧指佛陀住世時的弟子,後指僧團。作為成語,「不看僧面看佛面」則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幫助或寬恕某人。
  • 《佛教戒律》前言
    全書總體上以生活受這些戒律影響的人為主要對象——依戒律生活的比庫,以及其他與比庫有來往的人——以便他們可以從一個地方找到關於戒律功用及範圍的包羅詳盡的實用信息。那些學習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歷史、當代上座部佛教議題的學生們,以及那些認真對待法的修習、想知道佛陀如何處理日常生活裡在法的修習上出現的分歧的人們,應當也會對此書感興趣。 提供大量的信息既是本書的優點,也是其弱點。
  •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特拉維夫的沙灘女兒情
    希伯來文化的王權富貴、戒律清規都飄揚在這個城市的上空。《聖哲箴言》裡講述了故事和規範,事無巨細。但是,地中海卻衝刷帶走了全部的極限。不要怕那些陳舊的猶太法典,不要怕那些古老的哲理名言,就在地中海的沙灘上縱情享受吧。
  • 為何佛教戒律如此重要?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的戒律中,為什麼把「色戒」放在首位呢?其實是因為這個故事
    關於佛教戒律的由來,按照釋大恩在《律宗》一書中如此說到:「 戒律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製定的,除釋迦牟尼佛外, 任何人不得制定戒律」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因為最初的信徒很少,所以就沒有制定相關的戒律為了規範這些修行僧人的行為,佛陀就根據僧人所犯的錯誤,每發現一樣, 就制定一條戒律,以至到了後來,各種戒條也漸漸的多了起來,就成為了後世僧人和信眾尊所奉持的戒律。
  • 佛教三大語系是指什麼?
    傳統上屬於上座部佛教的國家一共有五個,即: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流傳於這些國家的上座部佛教至少都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斯裡蘭卡和緬甸更有2300 多年的歷史。除了這些國家以外,現在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東部一帶地區,中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以及越南南部等,在傳統上也都流傳著上座部佛教。
  • 佛教:「還俗」意味著什麼?不學佛的人,未必能懂
    因此,這兩種人,並沒有「還俗」之說,佛教中的「還俗」,指的是出家的僧人不再修行,重墮於紅塵之中,而居士和學者,本來就沒有出家,所以,也沒有歸家(還俗)這樣的說法。那麼,什麼是「還俗」呢?其實所謂的「還俗」,指的是佛教中僧人或尼姑因為破戒,依其佛教的規定(律)被逐出僧團,而返回俗家,恢復世俗人士的身份,因此,稱為「還俗」。
  • 黃奎:佛教清淨制度旨在為其信仰服務
    編者按:叢林清規是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印度僧尼以戒律為生活規範,我國僧團除戒律外,還制定其他若干約束僧尼言行的清規。《百丈清規》的「清規」二字,有「清淨規約」的意思。它是禪宗的叢林制度,也就是禪宗寺院組織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準則。
  • 佛教裡的「三寶」是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說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或者是一門學問,一門教育。而鬼神之說就完全是屬於迷信之類了。「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