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這23條清規,不同於佛教的規則,更多是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

2020-12-24 歷史國學教堂

清規,作為道教戒律的補充和發展,出現於金元之際。所謂清規,原本是佛教術語。在佛教中,清規指僧侶修行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則,而在道教中,清規則變成為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

道教清規由各道派或道觀自己制訂。僅就全真道諸規而言,就有全真清規、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清規玄妙、清規榜、清規玄範、執事榜,等等。

以上清規,條目有詳有略,但內容大同小異。清規作為處罰條例,有其嚴格的規定,它按道士所犯過失致輕重,量過行處,輕者處以跪香、勸離、驅逐等,重者則被處死。如北京白雲觀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所立清規,共二十三條,如下:

1、開靜貪睡不起者,跪香。

2、早晚功課不隨班者,跪香。

3、止靜後不熄燈安榻者,跪香。

4、早午二齋不隨眾過堂者,跪香。

5、朔望雲集祝壽天尊不到者,跪香。

6、上殿頌經禮鬥,不恭敬者,跪香。

7、本堂喧譁驚眾,兩相爭者,跪香。

8、出門不告假,或私造飲食者,跪香。

9、廚房拋灑五穀,作踐物料飲食者,跪香。

10、失誤自己執事,錯亂鉗捶者,跪香。

11、奸猾庸懶,出坡不隨眾者,跪香。

12、越職管事,倚上倚下橫行兇惡者,跪香。

13、毀壞常住物件,照數包補者,仍跪香。

14、三五成群,交頭結黨者,遷捐。

15、公報私仇,假傳命令,重責遷榻。

16、違令公務,霸佔執事者,逐出。

17、茹葷飲酒,不顧道體者,逐出。

18、賭博引誘少年者,逐出。

19、偷盜常住物件,及他人財物者,逐出。

20、無故生端,自造非言,挑弄是非,使眾不睦者,逐出。

21、毀謗大眾,怨罵鬥毆,杖責逐出。

22、犯清規不受罰者,杖責革出,永不復入,逐出。

23、違犯國法,奸盜邪淫,壞教敗宗,頂清規,火化示眾。

以上二十三條清規條律,為全真道第一大叢林自雲觀所制訂,影響很大,也很有代表性。

現代道教宮觀在健全管理制度中,已經恢復了大部分宮觀清規,只是形式和內容都已經採用現在道眾習慣的公約的形式,而且在正式實行之前,還要經過全道觀道士民主討論通過。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相關焦點

  • 道教常識:道士做法時用的法器都有哪些?
    也是道教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功法師在舉行齋醮科儀時,會身著法衣,步罡踏鬥,嘴裡唱誦著神秘而古老的咒語,手裡則拿著代表著不同作用的法器,肅穆而又神聖。那麼什麼是法器呢?簡單的說就是齋醮法壇上所用的器物,運用法器可以召神遣將,溝通天地。道教的法器有很多,由於篇幅所限就簡單的介紹幾種。
  • 《道士下山》醜化道教?業界人士:道士向和尚下跪沒什麼
    隨後中國道教協會否認官方譴責,稱道協對《道士下山》持有包容心態。對此,記者致電影出品方和陳凱歌夫婦,但對方未給予回復。  道長怒斥《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  中國道協:對影片持包容心態  19日,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在微信公眾號「道揚天下」上,發布一篇名為《道教界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的文章,斥責陳凱歌執導的《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違反多項政策法規,要求陳凱歌立即停映《道士下山》,並向道教界及社會公開道歉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 道教知識-學習與道士溝通的方式,進道觀敬香禮拜的禮儀
    2 道教神,不叫菩薩,菩薩是佛教稱呼,道教神仙,可以稱呼天尊,大仙都行。觀音菩薩,道教稱為慈航真人,詳細可以自己百度。3 對道教神仙或者對道長問候,不必雙手合十(此乃佛教禮儀)。道教問候禮,是抱拳禮,類似於電影裡俠客見面禮,雙手抱拳,打個躬,不必太低。
  • 簡述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區別
    佛教初傳中國,乃以老莊學說詮釋佛理,從而佛教與道教相似之處頗多,然而立論基礎和基本教義均不一致,其教規、教義、教派亦有不同,特簡介如下:1、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無色亦空;「凡物之過程,成住環空,終歸於空」,有亦是空,無亦是空;禪宗頓悟,只有悟空。
  • 佛教和道教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每逢盛世必然佛教昌盛。比如西遊記講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玄奘西天取經,帶回大乘佛法教化大唐臣民的故事。再比如清朝康、雍、乾這三位盛世之君,他們都非常篤信佛教,尤其是雍正帝一生信佛。如果你去雍和宮玩兒過,你就會發現那裡有專門的佛倉。但是每逢亂世,道教必然會抬頭。比如說封神演義之中,是道教的神仙幫助西周平定了天下,開啟了周王朝。
  • 武當道士"神"在何處:傳道弘法 修身養性 弘揚文化
    他說,真正的武當道士需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要出家修行,道教雖然有火居道士,但作為真正的道教神職人員,一般都要在道觀修行;二是遵守戒律,信仰道教而皈依道、經、師三寶,履行入教禮儀,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三是修學教法,道教是一個宗教,有自己的教理和教義,按照教理教義修煉的出家之人,才是道士;四是尊道貴德,道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靈可敬也是因為德行高尚,所以做一個合格的道士一定要尊道貴德;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可是發展到現代,似乎西風壓倒了東風,應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話,外來的佛教似乎比本土的道教更普及,信眾更多,這個我們可以看以下一組數據:目前,全國共有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約3.3萬處,佛教教職人員(這裡我們可以稱其和尚
  • 玄學道教丨茅山道士不可告人的秘密(真實)
    要說起道茅山道士,我們還要從道教說起。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產生於中國本土的宗教,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而逐漸形成的。道教奉老子為教祖。而事實上道教的創立者是「五鬥米道」創教人張道陵,後人還稱他為「張天師」。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已經成為與佛教並列的中國正統宗教之一。
  • 理清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思路和政策 促進佛教道教健康發展淨化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佛教道教在新形勢下也存在一些問題,當前社會反映最強烈的是商業化問題。針對該問題,2017年,國家宗教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了10個方面的具體措施。2018年初正式實施的《宗教事務條例》增加了相關條款,為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提供了法律依據。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 中國本土道教都是瘦子居多,為何佛教的和尚都是胖子居多呢?
    道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熟知的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鼻祖。相對於佛教,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舶來品,釋迦摩尼是佛教的創始人。我們來對比一下兩位創始人的外貌,我們就能發現,太上老君的身材比較消瘦,而釋迦摩尼就比較豐滿。
  • 淺談唐朝女道士,如何修行?素食戒腥,辟穀食氣
    導語:淺談唐朝女道士,如何修行?居家修行,進入道觀修行,素食戒腥,辟穀食氣道教與佛教一樣,修行方法不外乎兩種, 一種是出家入道觀或寺廟,另一種是直接在家修行。對於在家修行又分為兩種情況,唐代對入籍做道士的女性並不要求出家修行,而是居家修行,也就是說女子可以入道為冠在家修行,也可以不入道做女冠但以道教信徒的身份在家修行。
  • 和尚和道士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麼和尚比道士更圓潤?原因很簡單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宗教,我要講的是佛教和道教之間的區別。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明顯的細節,那就是佛教和道教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和尚一般都比道士胖,即使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答案。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兩者之間的區別,道教是關於否定的,佛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
  • 12部門聯合發文,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
    《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領域商業化問題,國家宗教局、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住建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旅遊局、證監會、國家文物局等12部門近日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
  • 12部門聯合發文: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
    十是依法依規處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各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運用輿論力量推動治理工作。《意見》的出臺,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有利於維護佛教道教界合法權益,確保佛教道教健康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 揭秘道教:真實的茅山道士是什麼樣的?看完改變了對他們的看法
    說起茅山道士就不得不提茅山,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今江蘇南部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同時也是道教四大法壇之一上清法壇所在地。到了晉代時期,道教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女道士——南嶽夫人魏華存,魏華存又稱「南嶽夫人」、「紫虛元君」,道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黃庭經》乃是老子傳授魏華存所著。《黃庭經》是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它主張的存思、服氣便於修行,也是促成了道教上清派的創立。其弟子楊羲和許謐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壇」,所以茅山派又被稱為上清派。
  • 12部門聯合發文,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佛道教場所執行國家統一稅收制度
    十是依法依規處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各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運用輿論力量推動治理工作。《意見》的出臺,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有利於維護佛教道教界合法權益,確保佛教道教健康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 道教與佛教的一些比較
    一些佛教徒常以為自己「四大皆空」「諸緣放下」,然而,道教是做不到如此這般的超脫三界,因為,信仰道教的人士都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有道之士,在朝則「以道佐人主」,兼濟天下,心懷萬民;在野則「敬天法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自在逍遙。要我們做到「無父無君」般所謂超脫,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規定
    (2001年12月28日中國道教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會修改通過,2005年6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第一條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有關法律法規及中國道教協會《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規定》,為滿足國外正一派道士宗教信仰的需求,繼承傳統、完善教制、提高道士素養,特制定本試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