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識-學習與道士溝通的方式,進道觀敬香禮拜的禮儀

2020-12-14 二九玄元

入道久了,小道碰到過形形色色的香客,與之溝通時發現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今天就來給諸位善信說一下。

與道士溝通的一些忌諱

1 不問道士年齡,叫道不言壽。

2 不問道士俗家名字,不問道士是否可以結婚。

這裡說一下,道教兩大派別,正一道士是可以成家的,全真派不能成家。所以一般不要問道長是否可以結婚。

3 不問道長修行多久,修了多少年。

這個也是忌諱,至於原因就不多說了。

與道士溝通的一些誤解

1 道士不是和尚,所以一見面不要對我們說南無阿彌……直接說道長,慈悲,你好都行。此外道士是從道學院出來的,不是佛學院,道教有自己的學院是叫道學院。

2 道教神,不叫菩薩,菩薩是佛教稱呼,道教神仙,可以稱呼天尊,大仙都行。

觀音菩薩,道教稱為慈航真人,詳細可以自己百度。

3 對道教神仙或者對道長問候,不必雙手合十(此乃佛教禮儀)。道教問候禮,是抱拳禮,類似於電影裡俠客見面禮,雙手抱拳,打個躬,不必太低。

對道士認知一些誤解

1 不要看見道士吃葷,就說人家是假道士,以訛傳訛。

道教兩大派,正一派的道士是可以吃葷的,一般來說是戊日吃,而全真道士不吃葷。

在沒成仙之前,道士也是人,一些蔬菜給不了的營養也是要攝入的,道教講修身養性,沒有營養命都修不了,怎麼修道(現在有些信士盲目吃素,卻由於日常消耗大,導致營養不夠,身體不健康)。

當然也有些是不吃的,就是大五葷小五葷。比如說,鯉魚,牛,狗,龜,蛇,無鱗魚等,這些是不吃的。

2 道士可以用手機,可以上網。

很多信士都會問我,道長你們怎麼還用手機啊?手機作為現代通訊工具,其作用自然不用說,查資料,打電話,何其便利。為何不用?

從古至今,道教都是走在科技前沿,古代數學醫學天文學的發展、火藥的發明等等。道士從不死板,時代在變,道士也在跟著變。

如今人們眼中的道士形象過於刻板,總認為道士應該不食人間煙火,實際上道士若不了解世俗,又怎渡世。

以小道為例,最近小道我寫的一些文章被很多人認可,但留言中也有提出了類似的疑問。

關於我和朋友一起做這個公眾號的初衷,希望諸位信士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億心聚玄閣的緣起行了解。

3 心存敬畏。

道教的經書,法衣,神像,道觀,皆是神聖之物,切不可隨意毀壞經書,亂穿法衣,玷汙神像。更不可在道觀牆壁上寫xxx到此一遊,xxx和xxx永不分離……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叫「齋醮」,行法醮壇,請神仙降臨,神聖又莊嚴。

每逢道教節日,各地宮觀法事甚多,祈福消災,無量功德。這個時候,香客們應該怎麼做,能得到祖師爺庇佑,又不冒犯祖師呢?

在這裡小道就說一下。

1 諸多穢不可入壇,瑤壇肅清。

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弔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

陰事道場,各地不一論,簡單來說就是不可亂言,胡言穢語不可出。

2 心存恭敬。

切不可隨意走動,驚擾壇場,不要好奇在壇場拍照,這是一種不尊重。切不可用手指著祖師神像議論,這是一種極其冒犯的行為。

3 敬香禮拜。

諸信士可以先洗手淨口,清潔汙穢。敬香後,壇外如有拜墊,可以恭恭敬敬磕幾個頭,靜下心,虔誠禮拜祖師爺,以求祖師爺庇佑。當然有條件的也可以升表做法事。

敬神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敬神的儀式。

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菸達於神明,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

這裡我講一下敬香要注意的事項。

1 道教之神不受檀香,教律早有說明,民間齋醮儀式不可燒檀香,乳香……違者三代宗親受罰。現在佛教盛行,香燭店裡也多是各種檀香,信士不甚了解,以為是香就能燒,其實無用。

此外世面上各種各樣的檀香多是化學香精合成,百害無一利,並且化學毒香燃燒煙味刺鼻難聞,嗆人,久聞讓人噁心,燻得眼流淚不止。

小道每逢初一十五值殿時,香客極多,香爐內的化學香使得整個大殿烏煙瘴氣,使我深受其害。

給道教神燒香,艾香、柏香都行,艾香便宜,不足所謂的名貴檀香十分之一。當然,來道觀拜神不是一定要燒香。道教有句話,心存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身扶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

所以即使沒有燒香,拜拜也行,心誠者祖師爺自然會護佑你。並不是說燒更貴的香,祖師爺就多護佑你,那種又大又粗的所謂高香,五米長十米長,燒之無用,面子工程罷了。

2 道教獻香,不同佛教,香數,三六九即可,每個神前三支即可,九是最高的尊敬。

具體做法:

a 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

b 點燃香(用左手點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吹滅)。

c 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d 用左手上香(可一次上完,也可分為三次上。分三次上時先插正中,次左,再右。神像的左右,不是你的左右邊),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超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

e 上香訖,即行叩拜禮。

3 道教與佛教跪拜之禮不相同,跪拜之時,要心無雜念,也不可交頭接耳。

具體做法:

a 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

b 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

c 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

d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

e 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

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今日是中元節,各地道觀一般都會舉辦超度法會,建議諸位有空可以去當地道觀上香,積累功德。

先講到這,想了解更多道教知識的信眾,可以把往期的文章都看看。

覺得此文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可做隨喜功德,對本文讚賞、轉發、點讚、留言。如此也能讓更多人看到此文,也是廣結善緣,廣施善心。

福生無量天尊

慈悲

慶賀中元七炁赦罪地官聖誕。

志心皈命禮:青靈洞陽。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萬眾。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嶽八極四維。吐納陰陽。核男女善惡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眾生錄籍禍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離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萬罪。群生父母。存沒沾恩。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青靈帝君 。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作者權益,請聯繫我刪除。

相關焦點

  • 道教的拜師禮儀及各種叩拜方式
    禮儀,就是禮節和儀式,是一種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道教禮儀,就是道教徒信道、學道、修道、行道和日常生活的禮節和儀式。道教禮儀內容非常豐富,但總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持道教內部人際關係的禮儀,可稱為日常生活禮儀;另一類是體現道教徒信仰生活的禮儀,可稱為宗教信仰禮儀。
  • 道教上香禮儀及道教禁忌——別冒犯了神仙或道人!
    根據「火性炎上」,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燒香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而來。後世道教重燒香,正是對先民祭祀文化的繼承。  道教科儀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對香有很多讚美之詞。香的名堂有多種,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清靜香、自然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 十二種道教禮儀 教你看懂道家儀範
    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
  • 道教小知識:道士為何隨身佩劍?
    在傳統觀念中,道士是一個神秘的職業。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除了出世歷練,鮮少出現於紅塵世間。我們對於道士形象的認知也多來源於小說和影視作品。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道士行走紅塵之時,喜歡將劍攜帶在身邊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道士偏愛用劍的原因。1. 前輩大能的影響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神仙是以劍作為武器的。
  • 《道士下山》醜化道教?業界人士:道士向和尚下跪沒什麼
    《道士下山》醜化道教?隨後中國道教協會否認官方譴責,稱道協對《道士下山》持有包容心態。對此,記者致電影出品方和陳凱歌夫婦,但對方未給予回復。  道長怒斥《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  中國道協:對影片持包容心態  19日,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在微信公眾號「道揚天下」上,發布一篇名為《道教界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的文章,斥責陳凱歌執導的《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違反多項政策法規,要求陳凱歌立即停映《道士下山》,並向道教界及社會公開道歉
  • 揭秘道教:道士可以吃牛肉嗎?道教的禁忌有哪些?
    道教自張道陵天師立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隨著時間的推移,道教在宋末逐漸形成了以正一道和全真道為主的兩大派系,由於各派都有不同的理念和修道方式,所以在飲食生活等方面不同,這就產生了很多道教的禁忌,本期就為大家介紹道教有哪些禁忌。
  • 揭秘道教:真實的茅山道士是什麼樣的?看完改變了對他們的看法
    相信很多人對於道士的最初印象來源於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在影視作品中,林正英開壇作法時會使用桃木劍、三清鈴等道教法器,並且還會畫符念咒,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成了許多人童年的記憶,有些人甚至前往茅山去學習電影裡的道法,結果發現與想像中的不一樣,那麼真實的茅山道士是什麼樣的呢?
  • 道教小知識:道士的常用法器
    而對於道教的修行者來說,他們一般也會製作一兩件道教法寶,當然,業內人士通常稱它們為「法器」。法器對於道士的重要性,相當於手機對於現代人的重要性,有了法器,開壇、祈福、除妖等業務也能更輕鬆地開展。今天,我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修道者常用的法器。
  • 道教常識:道士做法時用的法器都有哪些?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距今約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分為以丹道為主的全真派和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在修行的同時,道教還會經常舉行一項宗教活動——齋醮。齋醮就是民間俗稱的做法事,道士們通過這種古老的儀式來達到祈福禳災,祝國迎祥,賜福延壽,濟幽度亡等目的。
  • 道士的一天怎麼過?看看道士的生活與修道!
    《功課經》不但要求道士天天念誦、領會經義,而且要依經義行持,以達到修身養性之目的。「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道教的「功課」,是對道士自身修持的考核和檢查。道士熟讀道教經典尤其是《功課經》,有助於理解經義,體道悟道,有益於道眾加強自身修養,純正道風、俱足正信。
  • 道士修煉方式
    這種現象發生多了,便會形成相應的概念,所謂「火藥」之稱,便是唐代煉丹道土對這種會發火爆炸的藥物的稱呼,儘管他們是在「藥」的系列裡為火藥安置了一席之位,還沒有認識到火藥的其它價值,但早如果沒有煉丹道士的實驗,火藥的發明也許要推遲許久。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
  • 道教禮儀
    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文,這一制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的。誦經對道士來講,又稱為「玄門功課」、「日誦功課」。
  • 金髮碧眼的「洋道士」:外國人眼中的道教是什麼樣的
    道教作為一個本土的傳統宗教,崇尚自然,信奉天地,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它只是在國內發展,殊不知很多外國人被其神秘的東方文化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被道教的上善若水的理念所吸引,被道家的養生文化和中國功夫所痴迷,道教文化已經走向了世界,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外國人眼裡的道教。
  • 玄學道教丨茅山道士不可告人的秘密(真實)
    要說起道茅山道士,我們還要從道教說起。  茅山道士正來源於道教眾多派系中的一支「茅山派」一派。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  五行  五行:是道教法術的基本,剛入道教習研法術的道士,要在五行只中至少選一種來研究,但是,每門都研究的人也有特別的好處:不會出現「法力失調」或自身被某種法術「同化」。
  • 道教的誦經禮儀
    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文,這一制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的。
  • 進廟燒香不能隨便,道教朝拜禮儀淺說
    普及工作總得做一下,考慮到泰山還是以道教為主,於是簡單整理了一下道教進廟燒香禮拜的禮儀基本常識,給各位做參考。漢傳佛教寺廟建制基本照搬了道教體例,禮儀大概也差不多,可以自行推而知之,不同之處在寺廟現場請教各教出家人補充即可。
  • 五個有趣的道教冷知識,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認為修道者在修行時吐納和炁,存神服霞,食用五葷對於修行是一種阻礙。另外不管是日常的誦經,還是齋醮科儀時與天地溝通,服用五葷之後嘴裡會呼出強烈的刺激氣味,這是對神靈的一種褻瀆,所以道教會禁食五葷。王羲之是一位道士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不為人知的是,王羲之不但是一位書法家,同時他還是一名道士。
  • 道教基礎知識問答(四)
    答:對於一般信眾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積德、濟物利人,存善念、舉善行,學習教儀、詠誦經典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師長、十愛惜物命)。鍊氣之類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統師承,一般人自己練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王羲之是道教天師道世家,又是書法名家,很受南詔王族的崇敬。盛羅皮即位後。「祀王羲之為先聖」,在境內傳播道教。唐貞元年間,異牟尋即位歸唐,在和唐朝使者會盟時,也是用天師道(符篆派)的禮儀。這是南詔王異牟尋用道教天師道的宗教禮儀歡迎唐朝使者規格最高和最為隆重的一種外交禮節,從中可見南詔崇奉道教的程度。南詔時期,從一世祖細奴羅至第十主勸利晟都崇奉道教天師道,至十一世祖勸豐祜即位後始廢道教,改崇奉佛教中的密宗教,但是道教仍在大理民間廣為傳播,從未終止。符篆派至今仍在大理12個市縣傳播和發展,民間凡祈神求雨和病、超度祖先亡靈或道教官觀為神仙塑像開光時,都請符篆派遣士念經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