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道教禮儀 教你看懂道家儀範

2020-12-18 鄧方朔

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禮儀完備且講究

道教自創立後,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禮儀形象時,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禮儀的一些禮節,結合道教的實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行規範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面有別於觀外俗人,約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即是禮節,儀即是儀式。也就是說,道教用特有的禮節的形式規範道士行為的一種儀範,是區別於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道教自創教後,就制定了一套禮儀,以後歷代不斷增改、完善。全真叢林制度的建立,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尤為重要。道教對違反禮儀者,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常以清規論處。

(一)吃住禮儀

在過去,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範。道士吃飯要依儀範進齋堂吃飯,名「過堂」。常住在齋堂吃飯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不講禮儀,隨便用齋,但必須食素,且不能說狂語;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過堂吃飯叫「過齋堂」,要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過堂」吃飯。臘月二十五「接駕」後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事在課堂搭衣(斑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隸立,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站立監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

道眾聽到打梆號,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執事排班請監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一名護供,一名站在堂內。堂頭請供(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燒在司命爐內,兩炷放在供盤上),舉供齊眉,入堂,供於靈祖像前。按道教儀式擊梆。

吃飯時,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法規。每人面前兩隻碗,左飯右菜,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若欲添飯,以目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飯、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內劃圈,行堂根據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於兩碗中間,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齋」。

食畢,方丈、監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

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請果茶執事團年,道眾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於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靈位牌,監院、高功、經師去大廚房「接灶」,做祝壽科儀,接著便是接喜神,搶喜錢。

初一至初五日;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現在一般宮觀,吃飯另行「過小堂」儀。很少舉行「過大堂」禮儀。

(二)宮觀禮儀

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要求宮觀內保持良好道儀風範,不得混同於俗。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但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臥,不得在臥室內葷酒、神侃。

道眾宿舍不得把俗人隨便帶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間應保持距離,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

早上開靜後,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聆聽,持心修煉。

到其他廟內掛單,要遵守其廟中規範,不經允許,不得常住。

(三)穿戴禮儀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襪、布鞋。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緻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製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淨不繡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所謂的「冠」不僅指帽子,而且指特製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些是做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隨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也有規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不扎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巡寮執行任務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從事。

(四)科齋禮儀

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複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製品)、菜(青菜、乾菜)、饅頭(麵製品),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炷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後復回跪墊禮叩。

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行禮為: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左手中指梢節(午紋),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繞,同時躬身。

叩首為: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

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道士叩拜,是對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嬉笑,要莊嚴從事。

道士出家後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師父)、攏發師、引進師或引禮師等。

齋醮科儀的禮儀很複雜,也是最講究、最重要的。做道場時,一定要以道教常規對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節日,除給祖師朝拜外,還要弟子給師父頂禮,學生給先生頂禮。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製,戊日時宮觀要關門休息。

(五)出入禮儀

不得無故進入其他宮觀及僧院,也不得無故去俗人家。有事去俗人家,辦完事即返回,不得久留。遠近出入不應失禮。同事或失禮不可諷笑。

(六)言語禮儀

進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應高聲言語,也不應大聲咳嗽。不得多言,不得與師輩爭話,不言人過失。不說俗人家務。不言為媒保事。不與婦人低聲密語。質疑詢道當禮拜致敬。如問家常事,不必禮拜。不與人說符咒幻術及一切旁門小術。道教稱以上這些為「淨口」。

(七)迎接禮儀

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八)起立禮儀

站立時不得偏任一足,不得倚桌靠壁。侍奉師長時不得對面立,不得高處立,不得遠立。立於師後不得靠師座椅。見師長起立,見賓客起立時,除誦經或作務時外,均應隨即起立。侍奉師長時,師命坐方坐,師有問當起立應答。儒家禮云:「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舞劍

(九)坐臥禮儀

閱讀經典,不得箕踞,當焚香正襟危坐。不得當聖像坐。修煉坐功時,當依師傳授按時靜坐,不得失次,夜中宜多坐少臥。不得同婦人坐,不得同女冠同坐。如女冠來問道,開示畢即遣歸,不得久留坐。坐時不得橫肱,不得豎膝。臥宜側體屈足,醒則舒。不得與師同房臥,或同房不得同榻臥。師未臥不得先臥。已臥不得言語。不得脫小衣臥,不得於非處臥。大暑不得伏地臥,不得飽飯便臥。不得置火枕邊,不得攜穢器從法堂過。晨起先左足下地。臨臥時咒曰:當願眾生,以迷入覺,一旦豁然。下床時咒曰:化惡反善,上書三光,使我長生,乘景駕雲。

(十)沐浴禮儀

道教對沐浴的禮儀比較複雜。這裡簡述其中主要的幾點。

不應與俗人同浴,入浴堂不得與別人共語。沐浴微咒曰:天地開朗,四大為常,玄水解穢,闢除不祥,雙童守護,七靈安房,雲津煉濯,萬氣混康,內外利貞,保茲黃裳。

(十一)盥櫛禮儀

漱吐水應當慢慢引下。不應高聲嘔吐唾涕。不應把髒水潑濺到別人衣服上。不得在法堂中神像前刺齒唾涕。

(十二)供養禮儀

敬禮神像儀式,如:神像開光、神殿裝飾、獻神供品、敬香等,都屬於供養的範疇。因道教敬神禮儀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故先從神像塑造談起。

神像塑造: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薴脫空、石雕、銅鑄等多種。在雕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其儀式主要有二:一是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首先上供、焚香、誦經禮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二是在神像雕塑過程中,還必須有「裝髒」儀式,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注到神像中,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後開一方穴達到胸前,然後擇吉日良辰「裝髒」。

「裝髒」的內容通常有:經典,它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徵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曆書、五穀,象徵神明能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沉香、硃砂、雄黃,表示可以避邪;紅、黃、青、白、黑五色線,以應五行俱全;金銀珠寶,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靈符、香灰,表示神通。

神像開光:神像塑好後,擇吉日舉行「開光點眼」儀式。事先準備好硃砂、白芨、金雞(即雄雞)、鏡子、面巾、新毛筆等物。屆時上供、焚香、誦經、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誦念聖誥,由高功將神像上的紅布取下,用新面巾為神像揩面,然後用新毛筆蘸硃砂、白芨和金雞血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也還順便點口、鼻、耳,表示開竅),與此同時,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舉行「開光點眼」儀式,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

以上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禮儀。其實道教的禮儀還有許多,如視聽禮儀、事師禮儀、作務禮儀、入道禮儀、持戒禮儀等。

相關焦點

  • 道教的拜師禮儀及各種叩拜方式
    禮儀,就是禮節和儀式,是一種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道教禮儀,就是道教徒信道、學道、修道、行道和日常生活的禮節和儀式。道教禮儀內容非常豐富,但總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持道教內部人際關係的禮儀,可稱為日常生活禮儀;另一類是體現道教徒信仰生活的禮儀,可稱為宗教信仰禮儀。
  • 道教叩拜的禮儀,你會嗎?
    又見年底,道教宮觀裡的年味別樣濃,接玉皇迎喜神,拜財神拜太歲......沒點常識怎麼好意思站在祖師爺和各路神仙的面前?去了不拜一下,又如何對得起自己大冷天辛苦過來一趟?
  • 道教上香禮儀及道教禁忌——別冒犯了神仙或道人!
    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
  • 道教禮儀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釐正,俾就謹嚴",就是通過誦念經文,幫助"行持",修習道學的意思。       誦念方法同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一般按文意抑揚頓挫,節奏變化,但誦念經文大多呆板平穩,與意無涉,其節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
  • 道教的誦經禮儀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
  • 道教信仰|關聖帝君信仰
    道教一百八十問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回復"3"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回復"4"查看:許真君傳奇回復"5"查看:天下萬壽宮回復"6"查看:法術回復"17"查看:老百姓常把神佛混為一談,你想過根源何在嗎?回復"18"查看:儀科演教,帶你認識道教神迷的齋醮科儀!回復"19"查看:冤親債主顯現的十三種預示,千萬要注意了!
  • 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北京舉行
    12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北京舉行。圖為一名道長正在講經。李雪峰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李晗雪 李雪峰)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24日在北京舉行。中央統戰部十二局有關負責同志,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竇文,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喇燦,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副會長孟至嶺道長、副會長張高澄道長、秘書長李寒穎等出席開幕式。來自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道協的道眾和信眾,以及武當山道教學院、海峽道教學院、南嶽坤道學院、青城山道教學院的師生通過網絡觀摩講經。
  • 進廟燒香不能隨便,道教朝拜禮儀淺說
    普及工作總得做一下,考慮到泰山還是以道教為主,於是簡單整理了一下道教進廟燒香禮拜的禮儀基本常識,給各位做參考。漢傳佛教寺廟建制基本照搬了道教體例,禮儀大概也差不多,可以自行推而知之,不同之處在寺廟現場請教各教出家人補充即可。
  • 法術很嚇人,教你非常實用的道教法術
    儒教與佛教、道教一起稱為三教,其中道教以老子為創立者,之後繁衍出了許多道教法術,其中大家都熟知的就有茅山道士,有人說道教法術很嚇人。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盤點教你非常實用的道教法術,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 道教知識-學習與道士溝通的方式,進道觀敬香禮拜的禮儀
    此外道士是從道學院出來的,不是佛學院,道教有自己的學院是叫道學院。2 道教神,不叫菩薩,菩薩是佛教稱呼,道教神仙,可以稱呼天尊,大仙都行。觀音菩薩,道教稱為慈航真人,詳細可以自己百度。3 對道教神仙或者對道長問候,不必雙手合十(此乃佛教禮儀)。
  • 道教常識普及:道教法教的各類兵馬
    經常有人在微信裡問我:「道長,道教兵馬到底有多少種類啊,怎麼感覺你們每個教派用的兵馬都不一樣,而且有的道教正一派,清微派認為法教的猖兵很低級
  • 與內丹學一脈相承道教超度絕招,「水火鍊度」,讓亡魂在法師體內受度!
    又存神將眾魂引入火府,由諸神監護,在火中鍊度,火煉後的眾魂脫形換質,由百千萬條火龍送出,經十二重樓,到達玉清聖境。根據道教的內丹理論,「水府」就是兩腎,「火治」就是心,「十二重樓」乃是人咽喉部的層層喉節,整個水火鍊度的過程就是一次人體大小周天的運轉過程,最終達到精、氣、神密切結合不離,人體與宇宙交互合一。
  • 道教法術很嚇人,教你非常實用的道教法術
    儒教與佛教、道教一起稱為三教,其中道教以老子為創立者,之後繁衍出了許多道教法術,其中大家都熟知的就有茅山道士,有人說道教法術很嚇人。那麼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盤點教你非常實用的道教法術,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 道教的這3副對聯,蘊含了深刻的智慧,看懂後人生會豁然開朗!
    而我們在參觀一些寺廟的時候,總會在剛進門的時候發現門口的匾額還有門聯,這些道教的楹聯細細品讀,能讓我們引發很多聯想,得到很多智慧。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看看道教的3副楹聯,每一副都很有深意,看懂後人生會豁然開朗!
  • 高清獨家:詳解道教聖壇——欽安殿的十二雷將神像畫
    欽安殿東西次間與東西梢間北壁的十二雷將神像畫欽安殿內有十二位雷將的神像畫,貼於東西次間和東西梢間的北壁。畫紙質,彩繪瀝粉塗金,其特點是四周塗綠色邊作為畫框,畫框部分粘貼於牆上,畫心部分不粘貼,酷似畫在牆上的壁畫。十二雷將神像畫以明間的五龍捧聖畫(即真武神像畫)為中心依次配置於兩側。
  •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例如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羅列的37種道家之言就包括了《老子》以前的許多著述。他在著錄《伊尹》五十一篇後注曰「湯相」;於《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後注曰「呂望為周師」;於《辛甲》二十九篇後注曰「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於《鬻子》二十二篇後注曰「名熊,為周師,文王以下問焉」。班固雖然沒有說明道家肇始於何時,但著錄的道家典籍年代則可以遠溯於商湯時期。
  • 道觀上香祈福的禮儀,你知道多少?
    在道教中,神仙可以護佑百姓,驅邪避災,人們去道觀燒香祈福或許可以趨吉避兇,收穫福報。那麼,我們去道觀燒香要注意哪些禮儀呢?道觀的禮儀主要分為三點,分別是入廟禮儀、燒香禮儀和貢品禮儀。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學習下道觀的禮儀吧!入廟禮儀道教信士在入廟之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首先是齋戒和沐浴,去道觀的前一天要以齋食為主,少吃或不吃肉食,來洗滌身心。其次,在前一天晚上要沐浴,道教講究清靜無為,純潔如玉,因此要洗心滌慮,以表對神仙的尊敬。
  • 中學開禮儀課 這15種禮儀你懂嗎?
    禮嘉中學的男女學生們在展示文明禮儀操 記者 李化 攝  記者 秦健  重慶商報訊 生活簡樸、不亂花錢,你可知道這也是一種禮儀?  學校自編教材  學生每周一節禮儀課  儀表禮儀、舉止禮儀、言談禮儀、課堂禮儀、課間禮儀、出操禮儀、就餐禮儀、校園禮儀、儀典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尊師禮儀、對同學的禮儀、住校生的禮儀、使用洗手間的禮儀,在該校,這是每個同學要學會的禮儀,共有15種。
  • 三先天論道雜篇——道教發展簡述
    這兩者以外,第八期道教之始主要講述的是打著太平經旗號的太平道以及後來的巴蜀地區的五鬥米道。為什麼總說道教與道家有分別,道教並非完全出自道家呢?其實就可以從這兩個教派看出來。三教在衝突中加深了了解,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對不對,我不和你吵一架我怎麼知道你的小腦袋瓜裡都有什麼小九九?然後吵架太激烈了,就會有人來調和,和事佬會說:「你看看,你們說白了不都為了那麼一件事?吵來吵去也成不了事,就互相寬容一點,看看對方和自己的共通之處,看著好的就學一學,大家一起變成更好更充實的自己,豈不是美滋滋?」
  • 敬神禮儀——道教的主要儀式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主要信仰,因此敬神儀式也是道教的主要儀式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叩拜道教拜禮有三禮三叩和三禮九叩兩種形式,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是站在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右手離開,左手捂心、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俯伏叩道,頭磕在雙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