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就是禮節和儀式,是一種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道教禮儀,就是道教徒信道、學道、修道、行道和日常生活的禮節和儀式。
道教禮儀內容非常豐富,但總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持道教內部人際關係的禮儀,可稱為日常生活禮儀;另一類是體現道教徒信仰生活的禮儀,可稱為宗教信仰禮儀。
拜師禮儀
入道,就是皈依道教之意。入道禮儀,是道教信徒正式成為道教徒的禮儀。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入道要有引進的師父,所以要拜師。 行拜師禮,一般要在宮觀殿堂內,或設立壇場。在殿堂或壇場中,首先由師父邀請來的道侶行祝願禮,接著師父上香,向祖師行三禮九叩大禮,然後端坐於殿堂或壇場一側事先設好的座位上。
接著準備拜師上香,向祖師行三禮九叩大禮,然後轉身面對師父,向師父行三拜禮。師父賜起以後,根據本派的字輩賜道名於弟子。 然後,在眾道侶祝願禮儀中,師父再率領弟子向神位行三禮九叩大禮。拜師儀式結束。另外,如果是出家的,一般在向師父三拜之前,要向祖先、父母和親友行禮拜辭。
拜師禮儀比較隆重的,還要上表,奏告祖師,吸納弟子成為該派傳人,例如龍門派上表邱祖、天師派上表祖天師之後,就成為一個「玄門弟子」或者「玄裔」、「法嗣」。 弟子行拜師禮之後,就有了師承關係。一個學道的人,剛進道門拜的師父就是本師。如果再需向別人學道,還可拜師,稱為拜先生,又稱學師。 本師只能一個,先生可以多個。無論是本師,還是先生,都要稱呼師父。因此,一個道士,可能有好幾個師父。
冠巾禮儀
冠巾是全真派出家弟子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弟子拜師出家者,無論老幼都稱為道童,在道觀裡學習、工作、生活一段時間之後,經師父考察滿意並蓄滿頭髮後,由師父邀請道侶為弟子行冠巾禮儀。 行冠巾禮,要由師父事先邀請品德高尚修行有素的道友當任三師和高功,舉行《全真冠巾科儀》。
三師是指:度師即恩師,一般由弟子本師當任;梳發挽智者稱攏發師;引導行禮的稱引進師或引禮師。高功為冠巾師,為冠巾科儀的主法。 一般情況下,冠巾禮儀都在弟子的出家宮觀由本師主持。如果本師已經羽化,可以傍設本師牌位,由學師當任度師。如果出家弟子的宮觀無力舉行《全真冠巾科儀》的,可以由本師請求其他宮觀的道友為弟子冠巾。但無論如何,本師賜給的道名不可更改,否則視為背棄師門。
傳度禮儀
傳度意為傳授度世之道法,是正一派弟子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弟子拜師之後,跟師你學道,經師父考察滿意後,由師父邀請道侶為弟子行傳度禮儀,也可以舉薦往大宮觀參加傳度。 傳度儀式也有三師和高功,一為傳度師,二為鑑度師,也稱證盟師,三為保舉師,也稱引度師。擔任傳度「三師」和高功的道士,必須經過授錄。 弟子傳度之後,稱為「白檢」道士,即沒有授錄,沒有盟證道位,沒有領受法職的新道士。
傳戒禮儀
傳戒,就是道教全真十方叢林宮觀中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律師、著名方丈,向已受「冠巾」的正式道人傳授「三壇大戒」。 戒律,是以歷代祖師承神靈的降授而規定的不可違背的道士言行、修持的準則,戒律對於修行人,就如同載人的舟楫,能幫助修道者超脫生死,達到性善的境界。修道不受戒,就不能得到道法要訣的真傳,且名不得入「登真錄」,因此出家道士要受戒並持戒。
叩拜禮儀
叩拜是道教傳統禮儀,是比較隆重的禮拜儀式。《周禮》太祝辨九拜,一說,稽首。稽首為敬之極,故為首至地。一說行跪拜禮時,兩手拱至地,頭至手、不觸及地。
道士叩拜儀式為: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要頭著手。但為了方便起見,一般頭磕下去不必定著於手。 道士叩拜,要足站八字,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按在右手上,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與脊背同時向下伏,形似青蛙臥狀,切忌臀高於背。 如臀高於背,則成後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也為止失儀。
道教認為:道士磕頭是對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足站八字,手按十字。 道士對信眾的見面禮節為「抱拳拱手」禮,或有所請問,則要躬身作揖,稱稱「稽首」。不論乾道坤道,抱拳皆是左手抱住右手,左手稱為善手故。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指插於右手虎口內,按住右手子紋;右手大指趨於左手大指下,按住午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握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常行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而已。
作揖躬身時,兩足成八字自然站立,兩膝切忌前屈,頭、腰成自然彎曲狀,如月牙;兩手自然下垂於丹田處抱拳,邊直身邊行走,手上至口齊為度。抱拳拱手禮,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明禮儀,是於今日流行的握手、擁抱等完全不同的文明禮儀形式。
三禮三叩
道門中人常說「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 首先,站在跪墊或者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
接著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然後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稱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三禮九叩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複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 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
朝拜禮儀
一是澄心存神,敬對祖師。全身放鬆,兩目平視,雙臂自然下垂,中指與褲縫對齊,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
二是兩手結太極陰陽印,男左女右,即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舉至眉際,一般高以不超過眉際為度。
三是左手放於心窩,同時右手下行,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
四是左掌向下,覆蓋於拜墊中央右手之上,與右手交叉成十字。兩手按於拜墊中央後,兩膝隨即跪下;同時整個身體拜下,額頭平貼於地面。注意跪拜時勿抬臀,而是全身俯伏如靈龜狀。
五是左手拾起,依前放於心窩處,同時右手按住拜墊將身撐起,頭與兩膝離墊起身。
六是兩手仍結太極陰陽印,同前舉起額前。此為一禮。
七是如是三次,是為三禮,如遇重大場合,則為九禮,名說「大禮」。
三禮完畢,結印彎腰,垂至膝前,同時退後一步,兩手結印再次舉至額前,此為「謝祖師」。如是禮畢。總體來說,道教對各種禮儀有明確的規定,道士要從小開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