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我國是有文化底蘊的大國,要說這千年文化可以一脈相承的原因,顏小二想來,可能也與我國的尊師重道有關。
在我國古代,學習是一件大事,再往前,學習更是王公貴胄特有的「特權」,後來孔子開設「私塾」,平民子弟便有了「學習」的可能。於此,寒門步入仕途也成為可能。
我們想一想,古代的寒門子弟想要入仕,就需要學習,參加科舉考試,然後金榜題名。
但金榜題名談何容易。
一方面在於考試科目本就不簡單,一方面在於競爭實在太激烈,比現在的「公務員考試」的競爭激烈太多。
所以想要一朝魚躍龍門,寒門書生除了苦讀,還需要有一位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上的疑難,於求學和修身上引導自己。
說的更清晰些,老師對於古代期待以科舉成就自己的書生來說,是改變自己人生的「引路人」。對於這樣的人,自然需要畢恭畢敬。
這種「畢恭畢敬」不僅僅停留於形式,其本質在於誠摯的內心。
為了表達這種「誠摯」,後世拜師的禮節,也越來越隆重,甚至有一點點繁瑣。發展到後世,有人說是迂腐。但是,我們深刻分析當明白,「迂腐」的是少數人,而這些「禮」背後最初的「心意」是真摯。
就顏小二收集的相關資料來看,古人對於和老師、求學相關的一切,都表現得十分「用心」。
比如,在我國古代,學子要入學,首先必須「拜師」。
關於「拜師」,《禮記》中的相關記載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千年前拜師流程的「大輪廓」。
大致說來就是,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學子拜師首先要對著學堂裡面的孔子神位行跪拜禮,即雙膝跪地, 叩先師,然後,弟子就要向老師叩拜,並且送上芹菜、桂圓之類的束脩六禮。
幾千年來,我們文明燦爛發展,相應的,「拜師」的流程也在發展變化。到了唐朝,「拜師」顯得更加正式與隆重,已經成為官方禮儀典制。而到了清朝,對於「拜師」的講究就更多了。
清朝拜師,不僅要「行禮」,還要注意行禮的位置。
即清朝時,國子監的學生第一次見到老師的時候,需要「自東階升堂」。
在清朝時期的禮儀中,西階為上,人在東階向西階的人行禮,則喻示著西階的人身份尊貴,至少對於東階的人要尊貴許多。拜師的話,清朝的學子就要向西階的人行「三揖禮」。
由此可見,拜師在古代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只是現在簡化了許多,這也符合現代快節奏生活吧。
但是,顏小二依舊覺得,古代的「師生情誼」可能會更厚重一些,繁瑣的禮節背後,其實還是「真摯」的情感,至於行禮之人是真心還是假意,只有自己知道了。但是,「拜師」的禮節越來越繁瑣,這一點表示,古人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是越來越重視老師地位的。
這種「重視」,是打自心底的尊重,與名利無關。所謂創造性古為今用,或許我們應該繼承的,便是古人那份打自心底對恩師的「尊重」吧。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布,其餘帳號發布皆為侵權,全網維權。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
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