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送爽,又是一年開學季。當你忙著收拾行囊,為新學期做準備時,可曾想過:古人的「開學季」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哪些講究呢?
開學、放假不違農時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而九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是入學的好時候。
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而且都處於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則和現代較為接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事頻繁,「冬季入學」成為了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此後,一年三個學期的制度一直流傳下去,宋元明清各朝亦是如此。
古代的學生的假期也圍繞著農事進行。據史料記載,從漢代官方創立太學開始,就有了太學生的休假制度,主要是「田假」和「授衣假」。
「田假」即「農忙假」,《新唐書·科舉志》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每年農曆五月麥子成熟,學生回家下地割麥,可以休假。而起始於唐朝的「授衣假」,是每年農曆九月份天氣漸冷後,讓學生回家取衣物的假。田假和授衣假都有一個月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旬假」作為常假,十天為一旬,每十天休假一天,以供學生休息。旬假放假前還要進行「旬考」,考完試才能放假。
當然,除了有固定時間的公學、官學之外,還有私塾,但私塾全年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新年假期,除了重大節日,學子們幾乎每天都在埋頭苦讀,「一舉成名天下知」絕非幸運使然。
備「學費」,衣青衿、負笈囊,求學路漫漫
在古代,根據辦學性質的不同,學費的收費標準也不同。
官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癢」,到後來的「太學」、「國子監」等,這些官辦的學校是由國家出資,不收學費,但因為入學門檻較高,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進入。
在民間,私塾的學費稱為「束脩」。「脩」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幹肉;「束脩」,便是十條幹肉。《論語·述而》就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說法。後來,「束脩」便成為學費的代名詞。
起初,「束脩」多為實物,後慢慢演變為銀兩錢幣,即「脩金」。送脩金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有時也是一種強制性要求。明沈鯉著《義學約》中便提到:「義學束脩,東道總備。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諸學生家不必又具私禮。」
古人還有自己的「學生服」——青衿。「青衿」最早出自於《詩經·鄭風·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詩註疏》中解釋道:「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除衣服外,學子所用的帽子和鞋也都有講究,如春秋時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則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要求戴「四方平定巾」……
古代學生在外出求學時常背「笈囊」。「笈」是指專門裝書的篋。《說文解字注》稱:「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內常裝一些印綬、錢幣、書本之類的值錢東西,便於貼身攜帶。
古人為了求學往往要「負笈甚重」,跋山涉水。遙想《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於寒冬大雪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正衣冠、硃砂開智 入學禮寄託希冀
古語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入泮宮」指的就是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舉行的入學典禮。入學禮不僅隆重,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並稱為「人生四大禮」。
《禮記》中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步便是正衣冠,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
步入學堂後,學子們要行拜師禮。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意。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到水盆中「淨手」,正反各洗一次後擦乾,寓意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開學禮的最後一步是硃砂開智——先生手持蘸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入學禮節雖看似繁複,但也蘊含著對學子們「青雲直上」的美好希冀,表達著古人對知識的渴求和尊崇。
結語:古人云:「學不可以已。」自古至今,開學季的講究雖有變化,不變的是始終向學的赤誠之心。最後,青年君想寄語那些正在求學路上篤定前行的莘莘學子:「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願你們珍惜韶華,學有所成。
(作者:實習生馬詠言,綜合:新華網、《閒話古代開學與放假》、《古代學校如何收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