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樣應對開學季

2020-09-10 鳳凰藝術

原標題:古人開學那些事兒

盼望著,盼望著,漫長的假期終於結束了!在開學的這一天,全國的老母親們都恨不得雲乾杯,熱烈慶祝神獸歸籠。據說很多老母親在送完娃去學校後,一邊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一邊仰天大笑,連呼吸都能感覺到飄浮在空氣中的自由。若是在古代,老母親們用得著這麼辛苦麼?

農閒方可搞教學

有人三十歲才讀小學

說到9月1日,我們現代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開學」,但在古代並不是這樣,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一切都以農事為主,農忙的時候壓根沒空搞教學,只有在農閒的時候才開學,所以古代有時一年會有三個學期,每個朝代還不太一樣。漢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其中「八月暑退」與我們現代人開學的時間最接近,而「正月農事未起」也與我們現代春季開學的時間差不多。

有了具體的開學時間,那麼就可以準備開學了!首先要考慮的是入學年齡,我們現代人一般是在六七歲入學,但在古代,入學年齡稍微晚一些,通常在八歲到十五歲之間。現代家長忌諱「八歲八糊塗」,但在古代,很多歷史名人都是八歲入學,比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人家可沒糊塗,相反他們的成就幾乎是逆天了。

如此說來,古代人上學,一個班裡的同學年齡相差個三四歲好像還算正常,但有的年齡相差得也太多了……你見過三十歲才讀小學的麼?

據《魏書·劉蘭傳》中記載道:「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這個叫劉蘭的北魏人,就是在三十歲的時候才入了小學,他在學完了《急就篇》後,家人忽然發現他很有讀書的天賦,於是又讓他學了《春秋》《詩》《禮》。可惜的是,劉蘭家太窮了,他只能一邊種地,一邊學習。三年後,劉蘭感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就跟他的兄長說:「大哥,我打算走教學路線了!」劉蘭的大哥聽完後笑了笑,為他張羅了一個教育機構,收了兩百多個學生,再後來,劉蘭成為了北魏著名學者。可見在古代,入學年齡不是問題,只要願意讀書,再晚都沒問題!

其實劉蘭並不是個例,古代的每個朝代的入學年齡似乎都只是一個區間,所以同班同學間的年齡差非常之大,如今時有媒體報導的「母女同時考上研究生」「父子同在一個班級」這些聽起來挺新鮮的社會新聞,殊不知在古代,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古代也分快慢班

曾經實行「三舍法」

每個人的天資都不同,有的人極具讀書天賦,尤其是古代的一些著名詩人,幾乎人人都有一段「神童史」。比如王勃六歲便能作詩,駱賓王七歲就寫出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更誇張的是唐代宰相兼文學家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十五歲的時候就寫了幾百篇文章,頗有名氣……能說出來的,都是神童,但也有人在讀書方面不開竅,這樣的情況下,還待在一起學習,豈不是很不科學?

特別是在古代,每個朝代入學年齡都只是一個區間,必然存在學生基礎以及認知理解能力的差別。現代教育同齡學生會劃分實驗班與基礎班,那麼古代人搞教育會不會也有這個意識呢?

當然有,宋代在這方面還弄得挺「正式」。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頒布了小學條制,立三舍法,在國子監實行「三舍升補法」,班級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種。

新生入學後,會先在同一個班級裡學習,這個班級就是「外舍」,可以理解為基礎班;學習一陣子後,學校會舉辦一個「分班考試」,成績優秀的可以分到「內舍」,相當於我們現代的提高班;如果在「內舍」還是成績優秀,那就可以直接進入「上舍」,也就是我們現代的實驗班。

實在太笨,永遠學不會的,也可以「留級」,永遠待在「外舍」。這個「三舍法」後來還被推廣到地方,一度成為了全國小學教學的管理模式。只不過這個制度在真正實行的時候產生了不少問題,於是沒過多久,「三舍法」就遭遇了反對,在歷史上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

既然分班不是根據年齡,而是根據成績,那麼天資聰穎的學生「跳級」也很正常。要知道在古代沒有「中學」階段,所以不存在「小升初」「中考」這些問題,一般的小學多為「七年制」或「八年制」,長的有「十年制」,短的竟然還有「三年制」,所以在宋代,太學、國子監這些高等學府裡,出現十三四歲的少年很正常,壓根不值得上熱搜,估計跟我們現代大學裡的「少年班」有得一拼。

神童太多怎麼辦?這也是宋代朝廷要考慮的問題,畢竟在國子監讀書有名額限制,就算是官吏子弟也不是想上就上的。因而宋代竟然出現了控制「升學率」的政策,在《宋史·選舉志三》就有記載,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曾推出面向宗室學生的「宗子試法」,規定「十取其五」,升學率只有50%。原來為了升學,把頭髮愁禿了的不止是現代父母,在古代讀個書,也不容易啊。

愁讀書沒有錢

學校還給學生發零花錢

確定了開學時間,入學年齡,也知道了升學的種種政策,接下來就該「談談錢」。在古代讀書,開學時,學費怎麼交?

由於每個朝代的國情不同,政策不同,於是在收學費這件事上,有著天壤之別。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國家每朝每代都非常重視教育。

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學校,但「學在官府」是當時文學教育制度的特點,學校既是教學場所,更是進行政治活動的宮廷,只有貴族子弟才可以去讀書。既然是官學,那就沒有家長掏錢的道理,所以這個時期,能去上學的,都不必交錢。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出現了,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教育理念,並且開始創辦私塾,但孔子沒有那麼多錢怎麼辦?孔子辦學到底收不收學費?據《禮記》中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

「乘壺酒」是四壺酒,而「束脩」是十條肉乾,在此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孔子收的學費。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他都願意教。酒與肉乾看上去似乎是學費,但實際上只是學生拜師的一點心意,若是真窮得拿不出這個禮,孔子也不會拒之門外。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塾大多招的都是貧困生,學費非常低。實在付不起學費也沒關係,先上學,學費的事情,以後再說,於是很多學生在畢業後會留在私塾裡打工一年,以當還「貸學金」。他們留在學校都做些什麼呢?有的幫助老師管理學校各項事務,相當於助教,閒時就挑水、劈柴、做飯,甚至會幫老師家帶帶孩子。在此期間,學校只是不發工錢,但依舊管吃管喝管住,與其說是還學費,倒不如說是學生在以這樣的方式感念師恩。

到了隋唐,科舉代替了「門閥制」,再貧困的家庭,也有機會翻身,只要學生在科舉考試中獲得高分,同樣可以做官。這個政策極大地刺激了當時民辦學校的發展,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家長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如果連砸鍋賣鐵的錢都沒有,那就不去上學了麼?非也!唐代的佛教寺院也在招生,學費非常低廉,並且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這些學校還會給學生發獎學金。

出現了大量「背默天團」的宋代,在教育方面更是重視,各地官辦學校大多不收學費。不收學費也就算了,宋代也辦了一些「重點學校」「實驗學校」,這些學校竟然還發錢給學生,以作為讀書期間的補助。等上了大學,不僅讀書不交學費,每個月政府還發零花錢。經濟條件實在太差的學生,國家還提供免費住宿和吃飯。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學校才有一些硬性的學費規定,因為當時的學校,主要靠官辦民助,當地鄉紳義士的集資共建,但民辦院校聘請的老師也得生活吶!這個時候,就得收取一定的學費以用來給老師發工資,但具體「金額」也是可以商議的。據載,在明清時期,一個學生每年交上80斤到120斤的小麥就可以充作學費。

古代開學典禮

滿滿儀式感

忙完了開學前的一系列事情後,終於迎來了開學典禮。我們現代的孩子除了學校的開學典禮,還有了節目《開學第一課》,那麼在古代,開學典禮又要做什麼呢?

古代人對於開學典禮相當重視,「入學禮」是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所以古代人的《開學第一課》就是「入學禮」。

這個「入學禮」相當講究,《禮記》中有記載道:「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所以,不談別的,開學先得「正衣冠」,因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古人這個做法頗有道理,一個孩子穿得邋裡邋遢地去上學,從外形上就顯得懈怠,那學習態度就有可能不端正,有些時候,儀式感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新入學的學生們將衣服穿戴整齊後,一字排開站好,於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學堂。進入學堂後,就意味著眼前的這個老師即將成為他們人生中的啟蒙老師,古人對老師十分尊敬,所以在開學的時候,要舉行隆重的「拜師禮」。在拜師之前,先得叩拜孔子,要求雙膝跪地,九叩首。拜完孔子後,再拜他們的老師,三叩首。起身後,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

六禮束脩,其實就是六樣禮物,分別是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乾瘦的肉條。這六樣禮物,各自都有寓意,比如芹菜代表勤奮,蓮子代表苦心教誨,紅豆代表鴻運高照,紅棗是早早高中,桂圓寓意是功德圓滿,至於乾瘦的肉條,只是學生拜師時的小小心意而已。

「拜師禮」結束後,就要開始「淨手淨心」,新入學的學生們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這個「淨手」,不是你隨便洗洗就可以的,必須要正反各洗一次,然後再把手擦乾。為何要洗手?其實洗手只是形式,目的在於去除心裡的雜念,以洗手的形式告誡自己,在日後的學習生涯裡要心無旁騖地苦讀。

「淨手淨心」後,就是古代開學典禮中的最後一步了,那就是「硃砂開智」。由老師手裡拿著蘸了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一個「紅痣」,跟古裝美女的美人痣幾乎一模一樣。這個操作也算圖了個吉利,因為「痣」與「智」同音,硃砂點痣,為的就是開啟智慧,希望學生在往後的學習生涯裡,開啟智慧,一點就通。

以上所有的程序全部結束後,古人才算是真正地開學,可見孩子上學這個事兒,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大事,古人與現代人一樣,不容易。

(圖片來源於北京青年報及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開學季,比起古人為開學要完成的禮儀,我們要幸福得多!
    那麼古人呢,在開學這方面又要做哪些準備?讓我們一起沿著時間的腳步去歷史中探索和尋找。首先古人的「開學」不叫開學,而應該稱之為「入學」或「啟學」才更貼切。他們跟現在的人們一樣同樣重視開學的日子,特別是在開學準備的東西及典禮儀式都有特殊的講究。一、古代開學要準備什麼束脩古人開學必不可少的,當然也有學費。在古代,學費有一個很典雅的稱謂,叫「束脩」。
  • 柚墨說課萬能模板,助力用戶應對開學季難題
    疫情之下,萬萬沒想到說好的開學竟足足遲了3個月,部分高校開學延遲到了5月,大學生小學生們沒想過迎來了個如此之長的寒假。宅,變成了大家內心的痛,網課、各類教學APP輪番轟炸,讓老師、學生和家長不甚其煩。盼望著、盼望著,開學終於要來了,大家為這個充滿意義與期待的開學季準備好了嘛?
  • 開學季對話名師|英語高考改革如何應對?名師這樣說
    贏在開學季,名校名師來助力!29日上午10點鐘,山東省實驗中學高級教師朱崇軍入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在情報站上線1小時為大家解答疑問,26年豐富的教學經驗,為高中生開學季答疑解惑,就開學季中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家長教育的誤區等進行線上答疑。
  • 柚墨卡通PPT模板分享,輕鬆應對開學季
    炎熱並快樂的暑假即將結束,教師們也即將進入自己的工作崗位,開啟教育教學新模式,為此,柚墨為大家奉上教育教學PPT模板,幫助教育工作者提升工作效率,輕鬆應對開學季~點擊連結可以直接下載,免費的喲~1、可愛動物小寶貝通用PPT模板:http://www.yomoer.cn
  • 衣青衿、備脩金……古人開學有哪些講究?
    金風送爽,又是一年開學季。當你忙著收拾行囊,為新學期做準備時,可曾想過:古人的「開學季」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哪些講究呢? 開學、放假不違農時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而九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是入學的好時候。
  • 正值九月開學季,你知道古人開學是啥樣嗎?
    而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九月更是孩子開學的日子。迎著朝陽,背起書包,一個個少年身上總是散發著蓬勃的朝氣。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青年人就是初升的太陽。那麼我們不免都會感到好奇:古代的學生開學是什麼樣子呢?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著各種開學儀式和固定的時間規範嗎?
  • 【「蒲公英」維權項目】「幼兒園開學季,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專場...
    ——關愛兒童身心健康知識講座 守護兒童·牽手共成長 為了緩解幼兒入園焦慮,讓即將入園的寶貝更好的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8月20日,烏拉特前旗惠民社工服務中心依託內蒙古自治區婦聯「蒲公英」項目,聯合烏拉山鎮東興一社區婦聯,邀請旗幼兒園李妍譚老師為新生家長開展了「幼兒園開學季
  • 開學季 | 舒展身心,輕鬆應對
    開學季新學期新希望孩紙就要開學啦!那麼,該幹些啥呢?……但是,開學了,大家要及時調整作息時間、就餐時間、學習時間等。建議孩子們這兩天逐漸調節生活規律,回憶上學期曾經學過的知識,適當預習本期所學內容,逐步適應開學環境。
  • 金秋又到開學季,古人學子開學前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什麼講究?
    (1)開學時間有講究民以食為天,古代農事排第一,學生開學都避開春播、秋收季節,除富家子弟外,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們,也要幫助大人忙農事,所以古人認為九月不是開學的好時間。古人本著「開學、放假不違農時」,開學時間選農閒時刻,放假時間選農忙時刻,總之一切都把春耕秋收放在首位。
  • 開學季,在古代是怎樣一番景象?
    同學的花式曬被讓久違的校園終於有了人氣作為一個考據玩家玄鳥一邊感慨開學季一邊好奇古代的開學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諸學生家不必又具私禮。」沒想到吧,古代學費還能分期付款。
  • 「開學季」不焦慮 DaDa(噠噠英語)助力孩子輕鬆應對開學
    開學季來了!每年此時,最忙碌、焦慮的莫過於家長們: 暑期作業寫好了沒,開學要用的書包、文具準備好了嗎,孩子放鬆了一個暑假的心情是否已經收拾好、擱置了一個假期的課業是否可以迅速跟上……可以說,家長們為娃的開學生活操碎了心,其中最操心的當屬孩子的學業。
  • 又是一年開學季,我們小時候,開學是這樣的!差點看哭了……
    轉眼又是一年開學季新學期開始了,寶爸寶媽們角色轉變現在是目送孩子們去上學還記得那些年,我們開學的日子嗎?除草清理水溝必不可少這才是你開學時第一節課的樣子↓↓↓是快樂的也是難忘的只可惜時光不再,過去的日子太匆匆同樣的金秋九月不同的開學季留給每個人的
  • 推薦 | 如何打造「繼往開來」的開學季?
    明白了這一點,班主任才能篤定而從容地在開學季就和學生一起,明確新學期裡班級重點做什麼、為什麼做和怎樣做,凝心聚力,攜手成長。、分享意識和服務精神……班主任心中有了明確的新學期班級工作目標,早計劃,早行動,工作就早一天進入理想狀態,正如古人早就總結的:「預則立,不預則廢。」
  • 開學季直播 | 開學忌焦慮:父母放心,孩子安心
    史上最長寒假後,終於開學啦!!!可是,孩子不在狀態:作息調整不過來、跟不上學習節奏、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父母心急如焚:想幫孩子卻無能為力、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教導無效暴跳如雷、激化矛盾無所適從...... 孩子不適應、家長不放心,開學引發的一系列家庭問題接踵而來......
  • 「開學季」高峰將至食品、封閉管理等話題成為開學季輿情關注焦點
    輿情要點:日前,教育部發布做好2020年秋季學期教育教學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周密安排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和相關工作,全面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各地大中小學陸續發出返校通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時期「校園食品安全」「封閉校園管理」等話題成為開學季輿情關注焦點。
  • 開學季需築牢疫情防控「保護牆」
    來源:廊坊雲報近日,各地陸續公布秋季開學時間,離開校園已經多時的莘莘學子,終於要重歸學校的懷抱。與以往的開學季相比,今年的開學季明顯不同,這裡的不同不只表現為時間的延遲,還在於各類學校在做好迎接學子歸來準備的同時,必須要抓好抓實疫情防控相關工作。這既考驗著學校的應對能力和應對智慧,更事關著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古人開學那些事:幾歲入學?入學準備?開學典禮?
    金風送爽,又是一年開學季。「開學」是個很有儀式感的詞,它代表了新的起點、新的開始。今天和小新一起穿越回去,圍觀一下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吧!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諸學生家不必又具私禮。」——《義學約》 除了給老師準備禮物,為自己也要置辦套裝。學生服叫做「青衿」,最早出自於《詩經·鄭風·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開學季|我們小時候開學都是這樣的!差點看哭了
    又是一年開學季。 新學期開始了,寶爸寶媽們角色轉變,現在是目送孩子們去上學。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開學的日子嗎? 因此開學全校打掃衛生,除草清理水溝必不可少。 這才是你開學時第一節課的樣子。 那時開學第一天發新書,我們晚上回到家,會用報紙或者掛曆包書皮。
  • 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多少?
    —阿諾德 在古代,人們也同樣重視開學的日子,開學準備的東西及典禮儀式都有講究。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古代開學準備 束脩 開學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學費。在古代,學費稱為「束脩」。
  • 來自古人的開學寄語,願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尤其是經過了疫情的洗禮,這大概是見證歷史的一個開學季。九月,莘莘學子開學月。前人早有 「慎始」、「善始」的教導。01 古人進學 修身格物只為更好的自己終日乾乾——《周易·乾》即將開學的同學們,需努力惜年華,方能不負時光。而離開校園的大朋友們,要每日不斷學習進取,才能在社會中生存。望諸君終日乾乾,不要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