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結拜」很講究,有「五不拜」的習俗,你知道幾個?

2020-12-20 筆寫趣史

在不少武俠小說中,都有結拜的故事,兩個或多個志同道合的人,結拜為異姓兄弟或姐妹,這樣的橋段屢見不鮮,但每次都感覺十分熱血。人們對於結拜有著特殊的情結,因為他們喜歡古代人的豪爽,既然志同道合,就要成為兄弟。

古人對於結拜十分看重,因此每次結拜,都要舉行繁瑣的儀式,同時還有不少規矩。

一、交換譜帖,又稱「金蘭譜」。金蘭的含義,取自《易經·繫辭》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就是形容堅固的友情。金蘭譜就是在一張紅紙上,寫下自己的性命、生辰八字、家庭住址,以及祖孫三代的姓名。

二、結拜必須要本人自願,然後選擇一個正式的場合,比如祠堂。上面要供奉關公像,下面要擺豬肉、魚和雞蛋,還要準備一隻活雞。活雞主要是將血滴到酒中,然後人再咬破手指,將血滴到酒中。這樣結拜需要的東西就準備齊全了。

三、根據金蘭譜上的年齡,由長到幼的順序依次飲酒,因為酒中滴了彼此的血,所以這種結拜方式也叫「歃血為盟」。在武俠小說中常見,但真實生活中,一般只用雞血。

四、古人結拜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興趣相投,就可以隨意結拜。不過古代對於結拜的人數要求很嚴,一般都是奇數。因此像《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結拜,只會出現於小說情節中。

古人結拜之後,彼此之間視作親人,有的甚至比對親人還好。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因此也能夠理解,為何古人結拜如此講究了。

當然看上去比較開放的結拜,其實也存在「五不拜」的習俗。

一、宗親者不拜。古人結拜,主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如果已經是宗親,本來就存在親屬關係,就沒必要多此一舉了。

二、姻親者不拜。雖然姻親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總的來說也是親屬,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去結拜了。

三、有輩分差別者不拜。就比如爺爺和孫子、姐夫和小舅子,這兩者之間,第一是有上面說到的兩種關係,第二就是古人注重道德倫理,如果輩分相差者結拜,這樣就違反倫理了。總不能讓孫子稱呼爺爺為大哥吧。

四、八字不合者不拜。古人除了講究倫理,還十分迷信,男女成親之前要算八字,如果八字不合,是不能夠成親的。同理結拜也是一樣,如果八字不合,說明兩人沒有緣分,即使本人再怎麼覺得志同道合,按照規矩也是不能結拜的。

五、破族規者不拜。古時候會有不同族群的分類,不少族群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所以關係一直不好。甚至有的會定下規矩,命令凡是族中子孫,世世代代不能與別族通婚、結拜。因此這樣的情況下,也是不能結拜的。

以上的「五不拜」習俗,你知道幾個呢?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漸漸覺得應該和平相處,所以很多規矩也逐漸被忽視。可結拜的習慣,卻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壯族仍然保留「結拜」這一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到了這一天,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就可以在老人的主持下結拜。在舉行過結拜儀式之後,兩人就算正式成為好兄弟,或是好姐妹。

(參考文獻《漢典》《易經》)

相關焦點

  • 古人崇尚知己愛拜把子,有五種情況不可以結拜,流程很繁瑣
    古人重視仁義禮智信,個個都以重情重義為做人標杆。出門在外,好品行能吸引更多的人認可。遇見品行好、還志趣性格相投的巴不得當成自家兄弟一起奮鬥。「拜把子」就是這樣延伸出來的。大家都知道「拜把子」是異性兄弟姐妹之間結成親近關係的行為。它的流程是這樣的:一、拿一張紅紙,把各自的姓名、生辰八字,家住哪裡,家裡還有誰健在,祖上三代叫什麼都得寫清楚;二、在天地牌位前自行按照年齡排序,依次給天地老爺焚香;三、喝一碗血酒。注意是血酒,不是清酒;四、宣誓。古人很重承諾,宣誓是最重要的環節。
  • 據說有孫子才能結拜,古人的拜把子竟是好基友?知曉的人不多
    就像是管仲與鮑叔牙那樣的交情有專門的稱呼,管鮑之交。等二人的交情用名字命名了才是兄弟情深一口悶。結拜需要報備自己的祖宗三代,有孫子才是拜把子的前提,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曉了。現在的好朋友與古人間義結兄弟有什麼差別?在茫茫人海中尋得知音並不易,他們之間時不時有桃園結義,竟然是今天所謂的好朋友?不僅僅是愛好結交,對儀式還頗有講究。
  • 結拜文化:只有夫妻才能拜天地、喝交杯酒嗎?古人一臉大寫的不服
    所以,古人就分別取這兩句話的末尾一個字,組成「金蘭」一詞,然後組成「義結金蘭」這個成語,往往用來作為兄弟姐妹結拜的叫法。02.拜把子:一聽到這種叫法,就有種身在江湖,義薄雲天的感覺。的確如此,有的人覺得「義結金蘭」太斯文了,結拜就要聽起來豪氣、俠義,於是就有了這個新的叫法「拜把子」。
  • 古代「拜把子」的時候,竟然有「五不拜」,知道這個規矩的人不多
    正所謂英雄相惜,人這一生若能遇到一兩個志趣相投、心生嚮往之人,也算不枉此生。那麼,為何古代的能人俠士都喜歡結拜?義結金蘭到底代表什麼含義?具體結拜的形式又都有哪些呢?通俗的講,義結金蘭,就是指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朋友,結成異姓的兄弟或姐妹,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古人在義結金蘭時,都有哪些形式。
  • 古人「拜把子」,竟有「五不拜」,知道這個「江湖規矩」的人不多
    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成就了如今的大好河山,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有時候找到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喜事,也算沒有白白度過這一生了。所以說很多古人都喜歡交友,大部分都出手闊綽,四處結拜,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古代同樣如此,那麼所謂的義結金蘭有沒有什麼內涵呢?結拜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他們每當遇到脾氣相投的江湖人士時,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態,就會邀請對方「拜把子」,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拜把子兄弟,恐怕非劉關張三人莫屬。而梁山一百單八將在聚義堂拜把子的場面,不僅非常宏大而且還十分震撼人心。那麼為什麼古人熱衷拜把子,卻輕易不敢結「八拜之交」呢?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
  • 結拜是一個很傳統的文化,現在都拜關公,那關公拜的是誰?
    記載暫時比較早的拜把子的事情應該就是劉關張三人了。但現在在港臺影劇裡面常見的拜把子都是拜關公。因為關公是忠義的代表,那麼在劉關張三人還沒有拜把子之前,古人如果要結拜兄弟的話跪拜的是誰呢?除了兄弟之間姐妹,當兩個異性人感覺彼此不錯的時候,也會結拜天地成為夫妻。那麼男女二人之間結拜是成為夫妻,兩個男人之間結拜就成為了兄弟。
  • 古人志趣相投就要「結拜」「拜把子」!這種習慣到底是怎麼來的?
    文丨深度歷史觀對於古代的「拜把子」習俗,大家可能多少都有所了解,這是古裝武俠片和武俠小說裡的經典畫面,好像古代的人都喜歡跟自己合得來的人結拜為兄弟。那麼古代人熱衷的「拜把子」的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都知道,「拜把子」、「義結金蘭」是小說中人物劇情的一個經典套路。比如《天龍八部》的蕭峰和段譽;《笑傲江湖》的令狐衝和田伯光;《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和常遇春;《飛狐外傳》的胡裴和趙一山,還有諸如「江南七怪」、「落花流水」等等。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古代人動不動就結拜,但結拜要遵守的規矩,男人們都得了解一下
    結義拜把子都是民間習俗,不是規範禮儀。作為民間習俗,主流的觀點認為,較為規範的結義至少有以下程序: 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挑一個好的日子,在一個比較適宜的地方,比如關公像前。
  • 「拜三不拜四」,老祖宗叩首也有講究,快看看你做的對不對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給我們流傳下來很多文化,同時也有一些習俗也流傳了下來,就比如說在磕頭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其實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禮儀,雖然在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大半。不過也有一些禮儀通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比如說老人們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四定壞事」,這也是古人們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如果直接聽到的話,可能不是太懂。
  • 古時候拜把子除了要喝血酒,還要注意些什麼?
    拜把子是屬於兄弟之間的說法,就是比較通用的。如果是志向相同的女子的話,那就叫做義結金蘭。這兩者的意思其實就是一樣的。而志向投緣的人在結拜之後,會在生活事業上互相支持,幫助和照顧,而這也就已經成為了一種人們比較嚮往的禮儀習俗。
  • 古人流行拜把子,卻為何不敢結「八拜之交」?這八拜一般人學不來
    古人流行拜把子,一般而言,就是準備好果品香蠟,擺上案幾,對著天和地,喊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壯語,在天地的見證下,如此便結為了異姓兄弟,大家以後一起出生入死,吃香的喝辣的,快意人生。古代人流行拜把子,結為異姓兄弟,在拜把子的方式裡面,有一個拜法,那就是結為「八拜之交」,這個八拜之交,卻是古人輕易不敢結拜的。大家都聽說過很多次八拜之交這個詞語,卻少有人了解這八拜是哪八拜。下面,筆者就跟大家好好說道說道這八拜是哪八拜,知道了這八拜的來歷之後,也就能明白古人為何不輕易結「八拜之交」了。
  • 古代當結拜的時候,人們總說「拜把子」,其中「把子」代表什麼?
    我們對於歷史事件總是有著很多的一些不同的認知,畢竟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之後,一些事情早已經是面目全非,在這樣的一種情景之下,我們要想認知到其中的真諦就存在很大的苦難,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古人結拜的一些事情。
  • 古人結義時,為何叫「拜把子」,「把子」是什麼?
    儘管這些人各有自己的圈子,未必就是同心同德,但在招安之前,還算是兄弟齊心。除此之外,隋末唐初的程咬金、秦叔寶和單雄信等人瓦崗結義。不過,最後他們沒能善始善終,單雄信算是被拋棄了。現在一些人結拜時,還是會點三柱半香,前三柱香分別是代表羊左的仁義、劉關張的忠義和108將的俠義,而半柱香則是瓦崗的「有仁無義」。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常聽說八拜之交,古人也經常結拜,為什麼現在的人卻很少呢?
    記得小學時(三十年前),學校裡還有同學都有結拜兄弟姐妹,我們這裡一般都稱「認乾親」。那時很是羨慕,人家怎麼那麼好的關係,好的像親兄弟姐妹。如果跟你結拜的人越多,說明你人緣越好,就更加有人想跟你結拜。(不知道這個風氣是好是壞)關鍵是在學校裡,不怕被人欺負,那時的關係應該是相當純粹的。
  • 「八拜之交」指的是異性兄弟結拜?典故出自北宋史料,猜你不知道
    公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文中提到的俄潞公通過八拜這樣一個方式挫了李稷的少年傲氣,實際上是出於好意,因為李稷的父親是俄潞公的門客而早死,以至於李稷不懂禮節,恃才傲物。俄潞公出於管教他的目的要求他八拜自己。
  • 現代人結拜都拜關羽,那桃園結義關羽拜的是誰?答案與頭炷香有關
    在演義和民間傳說的推波助瀾下,時至今日在廣東和港澳等地,乃至於東南亞地區,依然有許多關帝廟以供人祭祀。在一些黑幫題材的電影中,一些古惑仔在結拜之時,也總要先拜一拜關二爺。說到這裡,可能不少讀者會聯想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三國演義裡,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人拜的又是誰?
  • 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古人拜年習俗有講究,明日應景照著做
    古人云: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一句問候,一聲祝福,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你我的心靈。近鄰也好,親朋也罷,跨了一步之遙,越過萬水千山,拜年無距離之界。在匆匆而過的時光中,它就像那微風吹動下,水中泛起的漣漪,只輕輕一蕩,便貼近了對方那柔波似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