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度歷史觀
對於古代的「拜把子」習俗,大家可能多少都有所了解,這是古裝武俠片和武俠小說裡的經典畫面,好像古代的人都喜歡跟自己合得來的人結拜為兄弟。那麼古代人熱衷的「拜把子」的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都知道,「拜把子」、「義結金蘭」是小說中人物劇情的一個經典套路。比如《天龍八部》的蕭峰和段譽;《笑傲江湖》的令狐衝和田伯光;《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和常遇春;《飛狐外傳》的胡裴和趙一山,還有諸如「江南七怪」、「落花流水」等等。
在歷史上也有著名的「桃園三結義」,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義是劉備正式爭奪權力的開始,也是因為這次結義劉備才擁有了對他誓死追隨的兩個大將關羽和張飛,為他建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有記載中最早的結義的羊角哀和左伯桃結義,羊角哀以犧牲自我以成全義兄的事跡,稱得上是結義中的典範。除此之外,隋唐時期的程咬金、秦叔寶和單雄信等人瓦崗結義,也是非常有名。可惜最後兄弟兵戎相見,死的死,傷的傷;最後還有歷史上結拜人數最多的《水滸傳》,108名好漢結義,雖然下場悽涼,但他們捨生忘死的兄弟情誼卻讓人讚嘆不已。
由此可見,古代人對結義這種事情是真的非常熱心。有些結義是真的可以為了結義兄弟,為兄弟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交給對方。但是有些結義卻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是為了實現某個利益關係。那麼「拜把子」的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拜把子」,又稱「結義」、「義結金蘭」等。是古代的時候中國在社交上的一種習俗,原本是結盟的意思。兩個集團或個人因為相同的利益關係,因為古代相信鬼神之說,所以他們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姐妹,以此來保證對彼此的信任,來實現共同的利益。後來就演變成了兩個或多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因為志趣相投,互相欣賞,結為異姓的兄弟姐妹。
為什麼又稱為「義結金蘭「呢?原來」金蘭「這個詞來源於《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就是兩個人同心協力,就算是金子也能切斷。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金屬的認知有限,所以認為金子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所以經常把斷金比作有恆心,有毅力的人。第二句是說兩個人若結義,品質就像蘭花一樣高潔。在古代有芝蘭玉樹的說法,蘭花作為「花中四君子」,有高潔,美好的象徵。以此隨著時間的演變,就出了「金蘭之交」、「義結金蘭」這類意思相近的詞語,用來形容結拜。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金蘭結義。他們是真正的把對方作為畢生知己。他們一個喜歡彈琴,一個懂得聽音。鍾子期的去世對俞伯牙來說就是個滅頂之災,他認為世界上唯一懂他的人沒了,從此不再彈琴。他們向後世詮釋了什麼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他們這種結義真的是稱得上「金蘭結義」,真正帶著蘭花的氣節。
在戰亂紛紛的時代,「結拜」習俗同意適用於國家之間,有利於國家之間的聯合,增強國家間的交流,威懾虎視眈眈的敵對國家。
其實所謂的「結拜」習俗就是為了達到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面對敵人時能同仇敵愾,生活中能齊心協力。雖然古代的「結拜」習俗在現代並不適用,但是他們所表達出的那種集體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