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志趣相投就要「結拜」「拜把子」!這種習慣到底是怎麼來的?

2020-12-20 深度歷史觀

文丨深度歷史觀

對於古代的「拜把子」習俗,大家可能多少都有所了解,這是古裝武俠片和武俠小說裡的經典畫面,好像古代的人都喜歡跟自己合得來的人結拜為兄弟。那麼古代人熱衷的「拜把子」的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都知道,「拜把子」、「義結金蘭」是小說中人物劇情的一個經典套路。比如《天龍八部》的蕭峰和段譽;《笑傲江湖》的令狐衝和田伯光;《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和常遇春;《飛狐外傳》的胡裴和趙一山,還有諸如「江南七怪」、「落花流水」等等。

在歷史上也有著名的「桃園三結義」,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義是劉備正式爭奪權力的開始,也是因為這次結義劉備才擁有了對他誓死追隨的兩個大將關羽和張飛,為他建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有記載中最早的結義的羊角哀和左伯桃結義,羊角哀以犧牲自我以成全義兄的事跡,稱得上是結義中的典範。除此之外,隋唐時期的程咬金、秦叔寶和單雄信等人瓦崗結義,也是非常有名。可惜最後兄弟兵戎相見,死的死,傷的傷;最後還有歷史上結拜人數最多的《水滸傳》,108名好漢結義,雖然下場悽涼,但他們捨生忘死的兄弟情誼卻讓人讚嘆不已。

由此可見,古代人對結義這種事情是真的非常熱心。有些結義是真的可以為了結義兄弟,為兄弟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交給對方。但是有些結義卻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是為了實現某個利益關係。那麼「拜把子」的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拜把子」,又稱「結義」、「義結金蘭」等。是古代的時候中國在社交上的一種習俗,原本是結盟的意思。兩個集團或個人因為相同的利益關係,因為古代相信鬼神之說,所以他們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姐妹,以此來保證對彼此的信任,來實現共同的利益。後來就演變成了兩個或多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因為志趣相投,互相欣賞,結為異姓的兄弟姐妹。

為什麼又稱為「義結金蘭「呢?原來」金蘭「這個詞來源於《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就是兩個人同心協力,就算是金子也能切斷。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金屬的認知有限,所以認為金子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所以經常把斷金比作有恆心,有毅力的人。第二句是說兩個人若結義,品質就像蘭花一樣高潔。在古代有芝蘭玉樹的說法,蘭花作為「花中四君子」,有高潔,美好的象徵。以此隨著時間的演變,就出了「金蘭之交」、「義結金蘭」這類意思相近的詞語,用來形容結拜。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金蘭結義。他們是真正的把對方作為畢生知己。他們一個喜歡彈琴,一個懂得聽音。鍾子期的去世對俞伯牙來說就是個滅頂之災,他認為世界上唯一懂他的人沒了,從此不再彈琴。他們向後世詮釋了什麼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他們這種結義真的是稱得上「金蘭結義」,真正帶著蘭花的氣節。

在戰亂紛紛的時代,「結拜」習俗同意適用於國家之間,有利於國家之間的聯合,增強國家間的交流,威懾虎視眈眈的敵對國家。

其實所謂的「結拜」習俗就是為了達到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面對敵人時能同仇敵愾,生活中能齊心協力。雖然古代的「結拜」習俗在現代並不適用,但是他們所表達出的那種集體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人崇尚知己愛拜把子,有五種情況不可以結拜,流程很繁瑣
    古人重視仁義禮智信,個個都以重情重義為做人標杆。出門在外,好品行能吸引更多的人認可。遇見品行好、還志趣性格相投的巴不得當成自家兄弟一起奮鬥。「拜把子」就是這樣延伸出來的。大家都知道「拜把子」是異性兄弟姐妹之間結成親近關係的行為。它的流程是這樣的:一、拿一張紅紙,把各自的姓名、生辰八字,家住哪裡,家裡還有誰健在,祖上三代叫什麼都得寫清楚;二、在天地牌位前自行按照年齡排序,依次給天地老爺焚香;三、喝一碗血酒。注意是血酒,不是清酒;四、宣誓。古人很重承諾,宣誓是最重要的環節。
  • 古人「拜把子」,竟有「五不拜」,知道這個「江湖規矩」的人不多
    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成就了如今的大好河山,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有時候找到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喜事,也算沒有白白度過這一生了。所以說很多古人都喜歡交友,大部分都出手闊綽,四處結拜,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古代同樣如此,那麼所謂的義結金蘭有沒有什麼內涵呢?結拜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 常聽說八拜之交,古人也經常結拜,為什麼現在的人卻很少呢?
    不管是哪種關係,古人基本上都是雙方自願,且大部分是出於相互欣賞,志趣相投,並且能把對方當作自己一樣看待,甚至很多時候願意為對方捨命。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影視劇或者文學創作中都極為推崇的,因為它是一種精神,值得人們借鑑。其中捨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無疑是最令人敬佩的。
  • 古人「結拜」很講究,有「五不拜」的習俗,你知道幾個?
    在不少武俠小說中,都有結拜的故事,兩個或多個志同道合的人,結拜為異姓兄弟或姐妹,這樣的橋段屢見不鮮,但每次都感覺十分熱血。人們對於結拜有著特殊的情結,因為他們喜歡古代人的豪爽,既然志同道合,就要成為兄弟。
  • 「拜把子」所拜何物
    文 / 宋旭「結拜」,又稱「結義」,古人雅稱「義結金蘭」。它所反映的,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種具有儒家「義」文化色彩的人際關係。即非親屬關係的人與人,因感情深厚或有共同目標相約為異姓兄弟(姐妹)。其源頭或為三國時代的「桃園三結義」。
  • 古代「拜把子」的時候,竟然有「五不拜」,知道這個規矩的人不多
    正所謂英雄相惜,人這一生若能遇到一兩個志趣相投、心生嚮往之人,也算不枉此生。那麼,為何古代的能人俠士都喜歡結拜?義結金蘭到底代表什麼含義?具體結拜的形式又都有哪些呢?通俗的講,義結金蘭,就是指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朋友,結成異姓的兄弟或姐妹,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古人在義結金蘭時,都有哪些形式。
  • 古代當結拜的時候,人們總說「拜把子」,其中「把子」代表什麼?
    我們對於歷史事件總是有著很多的一些不同的認知,畢竟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之後,一些事情早已經是面目全非,在這樣的一種情景之下,我們要想認知到其中的真諦就存在很大的苦難,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古人結拜的一些事情。
  • 結拜是一個很傳統的文化,現在都拜關公,那關公拜的是誰?
    下面就聽我給您細細講來。十分傳統的結拜儀式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兩個人各種原因相識之後,如果感覺對方非常合自己的胃口的情況下,都會選擇歃血為盟拜把子。那麼拜把子這個風俗到底從什麼時候來的呢?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 古人結義時,為何叫「拜把子」,「把子」是什麼?
    現在一些人結拜時,還是會點三柱半香,前三柱香分別是代表羊左的仁義、劉關張的忠義和108將的俠義,而半柱香則是瓦崗的「有仁無義」。這些異姓的好漢們在結拜為兄弟時,常稱為「義結金蘭」。這是因為,古人結拜之後,常常會寫個名單譜,譜名「金蘭」,取其「情比金堅,義如蘭香」之意。
  • 結拜文化:只有夫妻才能拜天地、喝交杯酒嗎?古人一臉大寫的不服
    所以,古人就分別取這兩句話的末尾一個字,組成「金蘭」一詞,然後組成「義結金蘭」這個成語,往往用來作為兄弟姐妹結拜的叫法。02.拜把子:一聽到這種叫法,就有種身在江湖,義薄雲天的感覺。的確如此,有的人覺得「義結金蘭」太斯文了,結拜就要聽起來豪氣、俠義,於是就有了這個新的叫法「拜把子」。
  • 「飯圈」,並不是「志趣相投」的代名詞
    從某種意義來說,「飯圈」可以算是由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組成的討論組。因為這個討論組中的人,具有明確的共同點,那就是:對某一部番劇、某一個動漫人物的熱愛。希望通過「同類」的存在,來肯定自己,甚至是希望在「同類」中,找到能夠「全方位」欣賞自己的人。「之所人沒有人欣賞我,根本原因是他們跟我不是同一類人,沒想同的志趣,所以,只要去那些志趣相同的人群裡,我就能大放光彩。」也許,會這樣的認為吧。
  • 古代人動不動就結拜,但結拜要遵守的規矩,男人們都得了解一下
    後來,人們紛紛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緣的人,通過一定的形式,結為兄弟姐妹般的關係,生活上互相關心、支持幫助,遇事互相照應。久而久之,遂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他們每當遇到脾氣相投的江湖人士時,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態,就會邀請對方「拜把子」,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拜把子兄弟,恐怕非劉關張三人莫屬。而梁山一百單八將在聚義堂拜把子的場面,不僅非常宏大而且還十分震撼人心。那麼為什麼古人熱衷拜把子,卻輕易不敢結「八拜之交」呢?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
  • 據說有孫子才能結拜,古人的拜把子竟是好基友?知曉的人不多
    結拜需要報備自己的祖宗三代,有孫子才是拜把子的前提,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曉了。現在的好朋友與古人間義結兄弟有什麼差別?在茫茫人海中尋得知音並不易,他們之間時不時有桃園結義,竟然是今天所謂的好朋友?不僅僅是愛好結交,對儀式還頗有講究。講重義遵禮節,名望家族的人長幼尊卑明顯,見長輩跪拜禮,平輩之間也要禮讓客套。為什麼有的人說有孫子才能結拜?
  • 南大新生宿舍分配升級,志趣相投的舍友原來很好找
    在去年南京大學曾經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為新生按照生活習慣分宿舍,這一人性化的制度讓不少學子都點讚。相信大家都會對大學宿舍抱有美好的期待吧,曾經有一首歌特別的火,《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這首歌中展現了美好大學生活的願景。因為開了學之後,將要在宿舍住上四年。而新生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個人衛生等問題多次都差異性。因此有的時候,矛盾和衝突是難免的。
  • 古人流行拜把子,卻為何不敢結「八拜之交」?這八拜一般人學不來
    歷史上最出名的拜把子兄弟應該是劉關張三人了,三人可真謂是兄弟情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關羽和張飛被殺以後,悲憤的劉備不惜舉全國之兵伐吳,最後兵敗猇亭,自己也身隕白帝城。劉關張三人的結局令人唏噓,但從兄弟情的方面來說,他們都踐行了自己結拜時的諾言,生死與共,至死不渝,也著實讓人敬佩。
  • 兄弟義結金蘭,為何稱為「拜把子」,「把子」到底是什麼?
    我們常說,結拜就是「拜把子」,要是說拜天地或者拜關公,我們都可以理解,那為啥要說「拜把子」呢?「把子」又是何物?最初明確出現這個詞是在《紅樓夢》之中,方官在嘲諷張姨娘時,提到了一句「拜把子的都是奴才」,可以看出在這種有身份地位的上層人士眼中,「拜把子」是一件特別低俗不入流的事情。
  • 不妨給「拜把子」官員來個有禍同當
    曾幾何時,個別黨員幹部忘記黨紀黨規,把這種封建社會的江湖習氣帶到了黨內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他們培植親信、排斥異己,拉幫結派、收買人心,形成了特殊的利益團夥。在「結拜」的兄弟中間,可以互通有無、互相提攜,可以攀援汲引、易子而仕,從而使公道溺於私情,讓正義虧於嗜欲。
  • 男的叫拜把子,女的叫金蘭結義,統稱八拜之交,八拜之交為哪八拜
    還有一句,則是比較功利的,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如今人們交友,已經不講結拜了,結拜的場景,更多的是見在拍古惑仔的港片中。古時候的結拜,男性結拜則成為拜把子,女性結拜,則被稱為金蘭之交,除此之外,人們聽得最多的,則是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是怎麼來的呢?其中的八拜又指哪八拜呢?
  • 拜把子叫「義結金蘭」,這金蘭是什麼?大老爺們叫這個合適麼?
    今天咱們來說說「義結金蘭」這個成語。時至今日,不管是男性結拜為異性兄弟,還是女性結拜為異姓姐妹,我們都喜歡用義結金蘭這個詞來形容。大家都習慣了,就很少有人來追究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筆俠很較真,我就想弄清楚這義結金蘭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一直覺得:「金蘭」這個詞有點兒女性化,用它來形容女性結拜還很貼切,用來形容男性結拜就有點兒彆扭。男性結拜不應該大氣一點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