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把子」的時候,竟然有「五不拜」,知道這個規矩的人不多

2020-12-11 指點江山

中國的歷史上曾出現了許多的能人異士,他們的事跡也被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用古詩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正是他們的熱血,成就了今日的鬱郁芳華。正所謂英雄相惜,人這一生若能遇到一兩個志趣相投、心生嚮往之人,也算不枉此生。

那麼,為何古代的能人俠士都喜歡結拜?義結金蘭到底代表什麼含義?具體結拜的形式又都有哪些呢?通俗的講,義結金蘭,就是指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朋友,結成異姓的兄弟或姐妹,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古人在義結金蘭時,都有哪些形式。

通常,古人在義結金蘭的時候,都是要互相交換譜帖的,俗稱「換帖子」。那這張帖子是從何而來,上面又都寫了些什麼呢?

其實,就是拿一張紅紙,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生辰、籍貫以及祖孫三代的姓名。寫完之後,便在天地牌位前,根據自己的年齡排名,從大到小,依次焚香禮拜,敬告天地,同飲血酒、然後,再一起宣誓:從此拋頭顱、灑熱血,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

舊社會結拜禮節習俗較多:一是宗親者不結拜;二是姻親者不結拜;三是有輩份差別者不結拜;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結拜;五是破族規者不結拜(以前族內如與別宗族結怨,立誓定規不與某族結好、婚娶等的族規。)等。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們不必拘泥於某種形式。

從各種書籍及影視中,我們可以看到:男性的結拜方式多為豪爽、放蕩不羈,而女性的結拜方式卻多為溫婉、含蓄。大多數都是互相交換一些自己喜愛的、或日常佩戴的私物。比如:香包、首飾、手帕等。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結拜典範。

比如說,從《後漢書》中所引申出來的「杵臼交」,就專門用來稱讚那些不摻雜任何金錢利益的友情。還有,就是歷史上被人稱讚的「管鮑交」,管仲和鮑叔的友情真的是令人心生嚮往。尤其是那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真的是叫人讚嘆不已。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許多令人羨慕、嚮往的友誼。比如:忘年之交、生死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患難之交、總角之交、金石之交、布衣之交等等。這些令人嚮往的感情,都為世人所稱道。

說到結拜,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三國演義》之中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齊聚一堂,在張飛家的後院中擺下天地祠牌,上啟天皇,下承后土,義結金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三人歃血為盟,只為報效國家,安定黎民百姓,還人間一個太平盛世。

而這,也是三國故事中較為感人的一幕。

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人,她二人雖然沒有正式義結金蘭,但是,卻願意敞開心扉,互訴心事,彼此之間相互安慰,即使雙方有什麼誤解,也都直言不諱,及時消除疑慮。其實,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樹立起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一些讓人刻骨銘心的情節。

而這些故事,正因為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無法實現、得到的,因此,便成為了一個個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夢,所以,才會經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像《天龍八部》中的三巨頭,《射鵰英雄傳》中的江南七怪,還有就是《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結拜的景象。

而這些,正是人們心中的嚮往,也正是因為這些影視作品在心理上滿足了人們的想像,慰藉了人們的心靈,才使得這些影視作品一炮而紅,從而,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了,結拜的出發點或許會有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結拜的。

在中國的壯族中,民間還有一個專門的結拜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按舊時習慣,少年時期便有結拜弟兄姐妹的權利。屆時,有結交的好友兩人,便請老人主持結拜儀式,雙方互報年齡,喝生雞血,稟報祖先,對天發誓,儀式之後便成好兄弟、好姐妹。

比如說,有的是因為雙方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而結拜,也有的是在一些利益關係的促使下才結成異性兄弟姐妹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相信這是很多人在義結金蘭之時,都會說到的的一句話,雖然,能夠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可以說,如果生命中真的能有這樣一份直擊人心的友誼,相信也是令人十分羨慕的。正所謂,患難時候見真情,人心正是這樣,一起享福比什麼都容易,可是,到了共患難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是真心陪在你的身邊,陪你風雨兼程。

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人肯陪你風雨同舟的人,那麼,請你一定要珍惜他,因為,有些感情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這裡,祝願我們的友誼少點猜忌,多點信任,能夠像古人那樣,同心同德,其利斷金。

參考資料:

【《中國人的拜把子》、《後漢書》、《三俠五義》、《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古人「拜把子」,竟有「五不拜」,知道這個「江湖規矩」的人不多
    所以說很多古人都喜歡交友,大部分都出手闊綽,四處結拜,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古代同樣如此,那麼所謂的義結金蘭有沒有什麼內涵呢?結拜的方式又有哪些呢?其實義結金蘭廣義上說的就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結成兄弟姐妹,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拜把子」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 據說有孫子才能結拜,古人的拜把子竟是好基友?知曉的人不多
    現在的好朋友與古人間義結兄弟有什麼差別?在茫茫人海中尋得知音並不易,他們之間時不時有桃園結義,竟然是今天所謂的好朋友?不僅僅是愛好結交,對儀式還頗有講究。講重義遵禮節,名望家族的人長幼尊卑明顯,見長輩跪拜禮,平輩之間也要禮讓客套。為什麼有的人說有孫子才能結拜?
  • 古人「結拜」很講究,有「五不拜」的習俗,你知道幾個?
    不過古代對於結拜的人數要求很嚴,一般都是奇數。因此像《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結拜,只會出現於小說情節中。古人結拜之後,彼此之間視作親人,有的甚至比對親人還好。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因此也能夠理解,為何古人結拜如此講究了。當然看上去比較開放的結拜,其實也存在「五不拜」的習俗。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就比如這句民間有關禮節的俗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描述的就是有關傳統禮儀中的叩拜的忌諱!那麼這句話中「三」和「四」分別指的啥?老祖宗講的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古代當結拜的時候,人們總說「拜把子」,其中「把子」代表什麼?
    這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很多人熟知的桃園三結義了,當初在梅園當中,劉關張三人結拜為兄弟,從此是開始了他們傳奇的一生,當然之後也曾經發生過很多的這種結拜形式,而如今我們也有很多人結拜,而經常能夠聽到的詞語就是「拜把子」。
  • 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不論是與人交流還是辦事,禮儀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禮儀制度也是不斷的完善,有了一整套的體系,只要我們能按照其中的規定去做事,必然會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揚,如果人性妄為,就會被人說成沒禮貌,不懂得禮節。
  • 農村俗語:拜三別拜四,拜四定壞事,拜年的講究,年輕人還知道嗎
    農村俗語:拜三別拜四,拜四定壞事,拜年的講究,年輕人還知道嗎說起大年初一,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想必在座的大多數看官想到的都是拜年吧,沒錯,大年初一的傳統就是要向長輩們拜年,以顯示自己對他們的尊重和敬意,並且用吉祥語表達對長輩們的祝福。
  • 兄弟義結金蘭,為何稱為「拜把子」,「把子」到底是什麼?
    在古代,這不是簡單的說句話就可以,而是需要專門準備一個儀式,在所有人都是自願的基礎上,選一個良辰吉日,再選擇一個適當有儀式感的地方,比如祠堂等等,在中間擺上關公像,神像前在專門放上豬肉、魚肉等祭品,最重要的是還要有一隻活雞。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農村拜把子父母去世,有必要披麻戴孝嗎
    要不要披麻戴孝,看看就知道。農村拜把子,就是結拜稱成兄弟,在一起稱兄道弟。不求有福同享,但求有難同當。互幫互助,共同擔當。如果是在古代,那關係非同一般,那是相當親近的,相當於同一個爹媽。而現在,雖然禮數沒那麼多,既然結拜了,對方的父母雖然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也應該像親生父母一樣對待。所以,當拜把子兄弟的父母去世了,出於關係和道義考慮,雖然不能像親生二子一樣行大禮,但是披麻戴孝,甚至孝帽,是少不了的。十裡不同風俗。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有什麼道理?
    農村給老人祝壽的場面雖然沒有城裡人大,但是心意是一樣的,每到老人過壽的時候,不管是在外面工作還是學習的都要回家,不過在農村祝壽方面的講究是比較多的。不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北方地區,男人祝壽講究的是「祝九」,也就是過60歲壽的時候,要提前一年,59歲就給過了壽;但是女人就要「祝十」,到了60整歲的時候才能祝壽,這個是因為我國有種說法,九是陽數中最大的數字,所以男人過9的壽好,女人的過壽時不宜大於9。
  • 古代拜「灶神」有多重要?寧願自己不吃,也要讓「灶神」吃好
    古代有一項流傳很廣的民間習俗,就是拜灶神,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灶臺上供奉著灶神的牌位。所謂的灶神,就是指專門管理廚房的神,屬於玉皇大帝管轄。灶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考察一家的善惡,將一家的善惡行為記錄下來,向玉皇大帝稟告。
  • 後代人拜把子都跪拜關公,劉關張當年桃園三結義,他們拜的是誰
    導言關羽去世後,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時期,尊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地位等同。道教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中國有句俗話稱為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甚至於當下關公像也變成了許多 商人的守護神,黑白兩道都喜愛拜關公,關公象是忠肝義膽的化身,當下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寄託。那麼當下的人拜把子拜關公,在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時候,他們三個拜的到底是誰?
  • 「拜三不拜四」,老祖宗叩首也有講究,快看看你做的對不對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給我們流傳下來很多文化,同時也有一些習俗也流傳了下來,就比如說在磕頭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其實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禮儀,雖然在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大半。那麼拜三不拜四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人一般都非常迷信,有的時候感覺家裡有什麼東西,會請人來幫忙做法驅邪,而主人也要在這個時候朝著四個方向各拜一次,以示尊敬,不僅是這個說法。
  • 結婚拜堂,為什麼要一拜、二拜、三拜?
    拜堂成親那麼結婚的時候,一拜、二拜、三拜到底在拜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拜?還是很有講究的。標準的拜堂有四拜,從上天拜到個人。我們在祝福這一對新人時常說天作之合,就是說老天把這一對年輕人子撮合在一起,讓他們變成夫妻,所以我們要謝天謝地。
  • 古人流行拜把子,卻為何不敢結「八拜之交」?這八拜一般人學不來
    歷史上最出名的拜把子兄弟應該是劉關張三人了,三人可真謂是兄弟情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關羽和張飛被殺以後,悲憤的劉備不惜舉全國之兵伐吳,最後兵敗猇亭,自己也身隕白帝城。劉關張三人的結局令人唏噓,但從兄弟情的方面來說,他們都踐行了自己結拜時的諾言,生死與共,至死不渝,也著實讓人敬佩。
  • 古代見面禮「九拜」之稽首
    古代的一種跪拜禮。那時人們席地而坐,在公共場合或一般交往場合,地位低的人大多雙膝著地,臀部靠坐在自己雙腳後跟上。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 初九拜天公原來人家這麼拜,作為大田人,你知道大田拜天公怎麼拜嗎?
    閩南人都知道,是初八深夜至初九凌晨,絢爛煙花漫天,炮聲不絕於耳,全民祭拜「天公」,熱鬧、隆重程度不亞於除夕夜和元宵夜。為什麼要拜天公?傳說這一天是「天公」玉皇大帝的生日,大家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根據每個地區的習慣不同,「拜天公」的時辰也有所不同,一般是在初八晚上11點至初九凌晨期間祭拜,也有的鄉鎮是在初九上午祭拜。除了家庭外,很多工廠企業也會祭拜。
  • 結拜是一個很傳統的文化,現在都拜關公,那關公拜的是誰?
    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是不是迫不及待了呢?下面就聽我給您細細講來。十分傳統的結拜儀式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兩個人各種原因相識之後,如果感覺對方非常合自己的胃口的情況下,都會選擇歃血為盟拜把子。那麼拜把子這個風俗到底從什麼時候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