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在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流傳最廣的就是俗語文化,俗語言簡意賅,小智慧中透露著大道理,值得人們好好品味,不少俗語還與禮儀有關
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個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那麼這句俗語說的是關於農村禮節的一種講究,就是說跪拜磕頭的時候要拜三下,而不能拜四下,若是拜了四下很可能會出事,那麼這一講究的依據是什麼呢?
拜,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見面行禮表祝賀,拜訪,用一定的禮節授予,恭敬地與對方結成某種關係,敬辭。相信大家都會給自己的長輩拜壽磕頭。農村的拜壽的時候非常的講究,給長輩行大禮的時候是三拜九叩,意思是跪拜要拜三下,叩首要拜九下!不過現在哪怕是農村,需要行這種大禮的機會也非常少。而且「四」諧音通「死」,非常不吉利,用在給長輩拜壽上面更加的不合適!所以拜壽一般情況下都是叩首拜三下就行。
其實三拜是常禮,而等到第四次叩拜,其實是一個謝罪的動作。再比如父母或者老師懲罰頑劣的孩子,孩子在領悟到了長輩的苦口婆心之後,要四拜老師父母,表示從今以後痛改前非,勤奮學習,好好做人等。其實除了跪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過生日,古人認為,如果四十歲的生日大肆宣揚,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慶祝,反而會破了自己人生以後的好運氣。
無論是從民間傳說來看,還是從古人制定的規矩來看,拜三不拜四的確有很大的道理,你覺得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