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漫長的&34;終於要結束了,那些讀書的孩子們終於要走出家門,告別網課直播的學習方式,開啟進入學校,和同學在一起的學習時光。要說現在的學生是幸福的,要準備的東西也不多,除了要快速收回來的,那顆還沉浸在假期中的心。那麼古人呢,在開學這方面又要做哪些準備?讓我們一起沿著時間的腳步去歷史中探索和尋找。
首先古人的&34;不叫開學,而應該稱之為&34;或&34;才更貼切。一個&34;字在很長一段的時間範圍內,只屬於官方用詞,而古代的啟蒙教育(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吧),和普及教育(這應該是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吧)基本是私學範疇(可以理解為民辦的學校),官學只屬於科研預科班範圍,承繼習慣稱謂。所以不會有&34;之說。
私塾
例如歷史上強盛的漢朝,他們的小學教育主要是利用農閒時間,根本不會像現在一樣是&34;。關於入學時間也分為: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冰凍時。冬學多&34;;八月制一般&34;,&34;;十二月制一般&34;,&34;。和現在一樣的是,他們同樣有假期。
都說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這一點在入學準備上也有充分體現。他們跟現在的人們一樣同樣重視開學的日子,特別是在開學準備的東西及典禮儀式都有特殊的講究。
古人開學必不可少的,當然也有學費。在古代,學費有一個很典雅的稱謂,叫&34;。&34;是肉脯的意思,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幹肉(也就是要送臘肉給老師);&34;是量詞,例如一束花,&34;就是十條幹肉。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有言,是這麼說的: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即&34;。都後來&34;也就特指學費了。
而且作為學生還要送老師六種不同的禮物,在進行拜師禮儀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其中有幹肉條(用來感謝師恩)、芹菜(表示學生自己勤奮好學,算是學生的一種承諾)、蓮子(蘊含著對老師苦心教育的理解)、紅棗(代表老師對學生的期盼,希望學生在科舉中能早早高中)、桂圓(承接前面的,學生高中後,老師就算是功德圓滿了)和紅豆(紅運高照)。
孔子劇照
最開始的&34;多為這些實物,後來應該是為了方便,慢慢的演變為實際的銀兩錢幣,這個時候的學費開始叫&34;。而且送脩金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社會風氣,很多時候甚至變成了一種強制性要求。
關於學費必須是現金的,在明朝沈鯉的《義學約》中便有明文規定:
&34;
而且教師在收下束脩後,還會回贈學生《論語》、蔥(聰慧)等禮物,表達對學生的接收和祝福,為了表示自己會盡職盡責,老師收到學費後,還帶領弟子齊頌《大學》的第一章,表示已經擔下&34;的大任。
交了學費,還需要穿統一的校服,這一點80後一代應該就有經歷過,當時很多學校會要求學生在開學時就購買校服,原來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傳統。而&34;便是古代傳統的學生服。
&34;也是大有來歷的,它出自於《詩經·鄭風·子衿》中的&34; 在《毛詩註疏》中有更明確的解釋道:&34;
那為什麼&34;會成為古人的校服呢?東漢鄭玄是這樣解釋的:&34;到了唐代,孔穎達更進一步解釋為:&34;因此,&34;作為學生服符合當時社會主流的價值觀,這是儒家提倡的禮的要求。
青衿
現在的學生多會離開家去外地上學的,臨了要上學時都是拎著行李箱,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古代,學子求學是需要自己帶書籍,學子們自己帶的書就用一種叫&34;的來裝,,這種用笈囊背書的行為被稱為&34;。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口袋,是我國包裝袋史上最早的一種款式。笈囊,則成為了古代放置收納書籍等用品的統稱。
這一點在《拾遺記》中是這麼說的:&34;詩傑王勃在《山亭興序》中是這麼說的:&34;笈,就是學士用來背書箱、衣物、藥物的工具,它多用竹、藤編織。
和現在相比,古人在準備開學這一點上做的準備要繁瑣的多,這和當時的經濟條件有關,也和當時的主流價值觀相符。說完了開學要準備的東西,而且古人開學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的,足見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和堅持。
笈囊
古人教導我們要&34;,這一點在他們的開學禮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古人的開學禮非常講究和隆重的。在古代,入學禮和成人禮、婚禮、葬禮並列稱為&34;,受到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那麼具體到細節上,古人都有哪些儀式呢?
古人之所以對正衣冠如此重視,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衣冠正,然後才能明事理。
在《禮記》中特意記載了正衣冠的重要性:
&34;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潔,只有這樣才能讀書做事,剛進入學校的新生更應該如此。因此,古人把&34;作為入學儀式的第一個程序。小孩們需要自己把衣冠、容貌打理得有條不紊,而且老師會逐個檢查,如果有衣冠不整的,有臉沒洗乾淨的調皮學生,作為先生會先為其整理衣冠,並且會督導學生自己整改。衣冠整潔後,排隊的學生會到學堂前集合,畢恭畢敬的等候先生帶領進入教室。
尊師重道一直都是中國的優良傳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自古就深入人心。因此,入學時必須要進行拜師禮儀式。
拜師禮儀式大致是這樣的:
首先拜孔子。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需要行雙膝跪地,九叩首的大禮。
然後行拜師禮。需要注意的是不光是師傅,還有師母也要拜的。等師父、師母坐上座後,學徒要行三叩首之禮,再跪著獻上束脩(學費)和投師帖子。
行禮後,師父還要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師父對學生的期許,教育徒弟要尊祖守規,勉勵他們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磕完頭、行完禮之後,學生們已經&34;了,前面說了,在古人看來&34;是必須的,更是重要的,因此老師們會把事前已經準備好的幾盆清水,拿出來讓學生洗手,手心手背來回洗,洗淨之後拿毛巾擦乾。
而且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洗手的過程帶有深刻的寓意,這是在告誡學生們要隨時做到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他們在日後的學習中更加專心致志、心無雜念地讀書學習。
到這裡開學禮還有最後一道程序,這一道程序還不少呢,主要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
就是先生親自用蘸有硃砂的毛筆,在每個學生的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因為&34;與&34;諧音,寄託著老師希望學生從此開啟智慧之門,達到目明心亮的目的,在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它來源於《學記》:&34;,希望通過擊鼓聲警示學生,引起學生們對讀書的重視,對學業的重視。
就是學生在先生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可以是筆畫簡單的,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它表示學生求學之路由此開始,是立言的開端。
做完了這些,古人的開學要準備的事情就正式完成了,對於這一套禮儀,古人堅持了近千年,足見古人對於教育的重視,希望通過這種充滿儀式感的禮儀,讓每一個學子都能從內心深處重視自己的學習,重視正身律己,重視做事做人的道理。看完了古人的這一套開學禮的我們,是不是覺得現在的我們要幸福很多,畢竟現在的我們不需要這麼一套禮儀,學習最根本的不在乎禮儀,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能做到正身正己,用大海一樣的胸襟來容納我們周遭的變化,用自信從容的行動來豐富我們的大腦,用過硬的技術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造福人民,做一個無愧於心的強者,傲立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