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這件事上,古人究竟有多努力?

2021-02-17 利維坦

利維坦按:西方人將飲食視作神賜,飽口腹的同時有著超越肉體需求的神學指向;而在我國的歷史中,飲食文化的發源便處在宗法環境中,與禮法、醫學、階級、宗教等各個文化層面緊緊擰在一起,成為了文化發展的重要源動力。

身為現代人應當感到慚愧的一點是,對於吃,我們確實沒有老祖宗們用心。

四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帝舜的身邊有一重臣,名為董父。此人是個特長生,擅長跟龍打交道,馴服並飼養這種只見於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其工作內容便是為王室養龍,帝舜因此而賜其後人氏族名——豢龍氏。

夏朝,帝舜的裔孫留累誕生,出生的時候手上隱隱有「留累」二字,族人以此為瑞兆,將其視為復興族群的被選召之人,留累也因此而得名,不久便成了氏族的首領,爾後從豢龍氏身上習得一手御龍之術,且心懷復興偉業。

機會在公元前1879年不期而至。天帝賜給當時的君主孔甲帝兩條龍(一對雌雄,分別降於黃河和漢水中)。但是孔甲帝並不知道怎麼養龍,當時的豢龍氏也已衰敗,幫不上什麼忙。留累聞訊,向孔甲帝毛遂自薦。孔甲帝一高興,便賜留累氏族名號為「御龍氏」。

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

怎知沒過幾年,一條雌龍被御龍氏留累給養死了。犯了事的留累倒也心大,將死去的雌龍烹製為龍羹獻給孔甲帝。孔甲帝不知這是用自己的愛龍做的湯,表揚留累廚藝精湛,好喝!喝完還管留累拿。

山東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的上格,便描繪了前來討要龍肉的使者(右起第三位)與留累(右起第四位)尷尬對峙的場景,中間為龍纏於食器(豆)之上,好似暗示了這條龍接下來的命運。

一不做而不休,我們耿直的留大廚把剩下的那條龍也給下了鍋。在事情敗露之前(約公元前1873年),留老師偷偷溜到了堯山東麓(今天的河南省魯山縣)藏了起來,改姓為邱,光復氏族的大事只能暫且當作小秘密了。

要說吃了四條龍肉的孔甲帝也是頗有君子的氣度,知道真相後也不再追究(畢竟全是自己吃的),留累終於不用躲著過日子,率其族人改姓為「劉」,這便是中國劉姓的開端,因吃而起。

無獨有偶,先人還記載了一則著名的食龍事件:

漢和帝時,大雨,龍墮宮中,帝命作羹賜群臣。

漢和帝是誰?東漢第四個皇帝,名為劉肇,能請大臣們喝龍湯,果然不愧為御龍氏的後裔。這樁近兩千年前的奇聞,被南朝文人梁任昉記錄在了所著古籍《述異記》中。雖然當時的場景可能只是(如果確有其事的話):漢和帝拿從天而降的蛇做了一鍋蛇肉湯,犒賞群臣。但不得不說對於飲食這件事,國人自古便有著極具冒險精神的執念,而其中,身居宮廷的天子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盡足口舌之歡。

比如這件被宋代的陶轂在記載《清異錄》中的趣事:

趙宗儒在翰林時,聞中使言,

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

說的是中唐時期的公務員趙宗儒,當他在翰林院任職的時候,聽到中使在談論聖上今早的餐食——玉尖面。好奇寶寶趙宗儒打聽起來什麼是玉尖面,才知道就是街角巷尾賣的包子,心中頓時感到天子與庶民同食的浩蕩皇恩。

於是他繼續打聽,什麼是消熊和棧鹿。好傢夥,消熊指的是肥油較多的熊肉,而棧鹿呢?指的是用精細秣料,加一倍量餵養的鹿肉。

翰林大臣趙宗儒:「今兒天氣不錯。」

天之驕子,高坐金鑾。四方奇珍,悉數入盤。這還不算過分的,要比起恬不知恥讓大臣請客的唐中宗李顯,那才叫一個不要臉。

傳說中,魚躍龍門,會有天火燒掉其尾部,魚得以成功化龍。而在唐中宗時期,大官要是繼續升遷發達,就得好酒好菜伺候皇帝一頓,以答謝皇恩。因此將這段飯稱為燒尾宴,意在象徵前程遠大,官運亨通。

唐自中宗朝,大臣拜官,例獻食於天子,名曰「燒尾」。

景龍三年(709),禮部尚書韋巨源進封舒國公,在自家府邸大擺燒尾宴,宴請唐中宗。不僅如此,韋公還將這一頓飯寫成了《韋巨源食譜》,現在留存下來名字的共計58道,冷盤、熱炒、燒烤、湯羹、糕點不一而足,道道都是硬菜(括號內的是北宋人陶谷所作的註疏):

蔥醋雞(入籠):光看字面意思,大概是雞肉上籠蒸熟,拌以蔥醋汁。另一種說法是,將蔥醋汁灌入活雞,爾後再蒸。而據《朝野僉載》記載,李顯的老媽武則天,麾下有一寵臣張易之,曾把活鴨活鵝關進中間升著火的大鐵籠子,火堆周邊放著盛有醬汁的銅盆。鵝鴨繞著火走,渴了只能喝醬汁,最後「表裡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往後神龍政變,寵臣張易之被處死,兒子李顯上位。陶谷所注的「入籠」二字,今人看來也是略帶寒意。

武則天畫像,圖源:Getty

雪嬰兒(治蛙莢豆貼):青蛙剝皮去骨,裹上研磨精細的豆粉,油煎到通體雪白,狀如嬰兒,因此而得名。另有說法稱這道菜其實應該是蛙肉炒青豆,以呈現當時風靡全國的蹴鞠遊戲。

素蒸音聲部面蒸(象蓬萊仙人,凡七十字):音聲部,指的是樂隊。也就是說捏、或雕刻出70個如同蓬萊仙人一般的小面人(一說是果蔬)上鍋蒸,營造歌舞昇平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這道耗時耗力的精緻佳餚,只是一道看菜,用以裝飾餐桌和天子的心情。

吳興連帶鮓(zhǎ)(不發缸):吳興,為地名,指的是現今浙江湖州。連帶,取「和盤託出」之意,疑與陶谷所注的」不發缸(關注蓋子呈上)」同義。而這道菜最為關鍵的是,便是「鮓」這個字。

鮓原指用鹽或酒麴所醃製的魚肉,拌以米粉,醃製發酵而熟,其做法歷史及其悠久,書聖王羲之還曾專門寫有《裹鮓帖》。

《裹鮓帖》

前文提到吃龍肉的漢和帝,再往前倒推一百多年有個祖宗漢昭帝。漢昭帝在位的時候,漁夫捕獲一條三丈長(約7米)的蛟,漢昭帝:「這是魚!」隨後便讓御廚做成鮓,味道鮮美。

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

其實除了魚肉,還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做成鮓。這種醃製而熟的烹飪方法既能保持食物的鮮美,帶來新味覺刺激,又能讓食物久置而不敗壞,因此在古時極為常見。北宋大奸臣蔡京蔡太師倒臺的時候,官府在他的府宅中找到了滿滿三屋子盛滿黃雀鮓的罈子

蔡京庫中,點檢蜂兒見在數目,得三十七秤。黃雀鮓自地積至棟者滿三楹。

雖然筆者並沒有弄懂「秤」這個宋代稱量單位具體多少斤(一說為一百斤,存疑),但三個房間,從地面到房梁疊滿了黃雀鮓,「秤」似乎也不重要了。

因此,美國生態人類學家尤金·N·安德森(E. N. Anderson)在《中國食物的起源》中說這麼評價宋朝人的:

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最後成形。

食物生產更為合理化和科學化。

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

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 

宋朝的有錢人,「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宋代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繪了一個夜不眠的城市——北宋的首都,東京汴梁:

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駢闐如此。

《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宋朝街市

夜市吃什麼呢?

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幹脯;

玉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

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

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抹髒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姜辣蘿蔔

……

自古從天子到權臣,都是塔尖上的人,才能吃到玉盤珍饈。然而被降職遠遷的北宋失意中年蘇東坡,卻用一生的身體力行教育後人:吃的真諦不在於珍奇,而在於心意。

世人皆知東坡喜歡吃豬肉,謫居黃州之後,蘇東坡就寫了《豬肉頌》盛讚豬肉: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

早晨起來打兩碗,管的自家君莫管。

據說除東坡肉外,東坡菜式仍有包括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魚、東坡豆腐等在內的其餘65種。

第一句的意思是豬肉要小火少湯慢燉。至於第二句,你可以將其理解為居士對於自己人生坎坷的一番自嘲,但此人在自傳性質的《老饕賦》中,著實也是把料理的奧義給參透了:

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而薪惡勞;

(要有活力的水,乾淨的鍋,火候要有文武變數,柴木需時常翻新)

九蒸曝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
(菜不能反覆蒸熱曝曬,湯不能老是回溫)

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
(豬身上最好吃的是豬頸肉,大閘蟹當然是兩隻螯吃起來最過癮)

……

得了紅眼病,大夫囑咐他別吃生鮮,蘇東坡又開始撒起嬌來:

餘欲聽之,而口不可。

到了慈禧掌權的時代,光是御膳房就分成了八個院落,大小屋子供108間,聚集了當時能找到最好的128名廚師,老佛爺只需一聲「傳膳」,大小太監就會趕忙行動起來,備好餚饌列隊恭候。一個夏天,慈禧要吃幾十噸的西瓜,倒也不貪心,每隻西瓜都一分為二,老佛爺只吃最中間那一勺。

慈禧扮太后寫真照,圖自博客沉默的麻雀

說到清朝,還有一位資深吃貨不得不提,我們難以估量此人的一生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多大,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他把生而為人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口氣,無私奉獻給了後人。

這位老先生便是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當時金老先生臨近斬首,一天突然叫來獄卒稱「有要事相告」,獄卒忙不迭筆墨伺候,金老先生指著餐碟,留下了最後一句被世人記錄下來的話語:

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一生浪蕩不羈愛自由的金聖歎老先生的墓

歷史的小破輪繼續跌跌撞撞往前滾。皇帝倒臺之後,國父孫中山首先意識到了中華美食之道的可貴之處:

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

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有西醫知識背景的孫中山,其實是個養生專家,喜歡吃素。他所配製的「中山四物湯」,集四種素食(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而成,頗為清淡。反觀接盤俠袁世凱,在吃這件事上,則頗具古風。

當時的袁世凱府中有一道名菜,總統鴨。具體做法雖然已經難以考據,但我們光從餵養鴨子的飼料——鹿茸搗成碎屑,拌以高梁而成,就能看出這道菜的考究程度。據說入冬以後,袁世凱保持著每天一隻鴨的良好習慣,尤好鴨皮與鴨肫。象牙筷輕啟鴨皮,手腕微轉,就能把鴨皮卷下一大塊來,塞進嘴裡,開心得像個孩子。

袁世凱登基照

光是吃的好還不夠,古人吃飯一沒電視看,二沒手機玩,總不能就著旁人此起彼伏的吧唧嘴的聲音下飯吧,所以他們還講究一個「以樂侑食」的歡樂氣氛。同為《東京夢華錄》記載,一次皇帝壽宴可以說將這自古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發揮到極致:

宴客進席,樂師學百鳥齊鳴,以表熱烈歡迎;

前兩次行酒,均奏樂唱歌,調節宴客就餐情緒;

待到第三、四次行酒,戲班子登臺開始演出;

第五次行酒,琵琶獨奏讓人暫時舒緩歇息;

第六次行酒,演職人員居然表演起蹴鞠;

第七次行酒,四百童女跳採蓮舞,

遙想這一場面,頗似第八套全國中小學生廣播體操。

自夏代的有娀氏部落高修舞臺,佚女登高而舞,吃飯就著鼓點以來,宴食與音樂便被緊緊聯繫。待到戰國,以樂侑食則上升到行為規範的高度,被寫入《周禮》加以強化。《周易》更有意思,告訴天下人就算風雲動蕩朝廷打亂,也要伴著音樂好好吃飯。

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等到漢朝,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就是在平陽公主府上飯桌前奏樂演唱時,被武帝相中帶回去當老婆。北宋在福州當公務員的陳烈,吃飯不愛聽歌,歌伎一開嘴,他居然就「驚怖越牆攀木逃逝」。明朝嘉靖年間的《天成宴樂章》,則是連吃飯時聽什麼歌,歌裡有哪些詞都規定得一清二楚。

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

《壽世保元》中是這麼解釋其間科學道理的:主消化的脾器官,喜歡聽聲音,一聽到聲音就會動,消化食物。而實際上我們很難否認:音樂與食物之間,往往會因相似抑或相同的情緒感知,彼此產生映射關係。

而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哪些餐桌習慣?

我們的朋友 Sonos有話要說:

細嚼慢咽

食材多樣

樂於分享

不妨試試:

挑一首你愛的音樂



按下音樂播放鍵,把音樂大聲放出來


放下手機,開始交流


家庭智能音響系統品牌Sonos,

邀請你將音樂重新帶回餐桌和家庭,

為食物平添韻味。

Sonos 是來自美國的家庭智能音響系統品牌,

WiFi多房間音樂播放系統,

支持全球各大流媒體平臺。

掃描下方二維碼,前往Sonos微信

告訴Sonos,你晚餐時聽什麼

更有網易雲音樂會員相送

該吃飯了。

相關焦點

  • 古人怎麼形容「胖」這件事
    古人怎麼形容「胖」這件事 搜狗輸入法「字媒體」 2018-01-03 15:15 來源:搜狗輸入法「字媒體」
  • 趁年輕學而不厭|「讀書」這件事,古人怎麼說?
    因為古人為了學知識,那是real拼啊!知道這是誰的食譜嗎?這是那個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的日常飲食,他少時家貧,為了求學,就是這麼吃的!古人不但「學而不厭」,還留下了很多告誡人們要努力、要認真、要上勁的佳句。
  • 吃鴨子這件事,南京人從來不含糊!
    吃鴨子這件事,南京人從來不含糊! 關於吃鴨子這件事 南京人從來不含糊 無論是鴨頭、鴨脖、鴨胗、鴨翅或鴨血
  • 這十件事,最積「陰德」,一定要多做!
    《了凡四訓》上說: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要想積累陰德,惠及子孫,一定要多去做這十件事,並且要在做這些事情時,做到為善而人不知,這樣才能積累到陰德福報。
  • 四件事,看古人的情趣到底有多高雅!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詞情景交融,表達了對亡妻的思念。在這首詞中,納蘭性德用到了「賭書潑茶」的一個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宋代女文人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寫的是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之間的恩愛之事。「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 在開學這件事上,比起古人要完成的諸多禮儀,我們要幸福得多
    要說現在的學生是幸福的,要準備的東西也不多,除了要快速收回來的,那顆還沉浸在假期中的心。那麼古人呢,在開學這方面又要做哪些準備?讓我們一起沿著時間的腳步去歷史中探索和尋找。首先古人的&34;不叫開學,而應該稱之為&34;或&34;才更貼切。
  • 古人認為的四喜四悲之事,你都知道幾件
    都知道我國古代重農抑商,而且古人應對乾旱這種自然天災,能採取的辦法又不像現在這麼多樣,可以人工降雨,甚至可以人工止雨等等。但在古代這些自然現象的陰晴圓缺則被認為是天神使然,所以在乾旱季節時,自天而降下的雨,就像是甘露一樣,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大欣喜之事。
  • 高中,究竟要多努力,才算得上努力?
    高中,究竟要多努力,才算得上努力?  每個人對自己付出的努力定義不同,關鍵是要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也許你喜歡挑燈夜戰的充實感,也許你喜歡勞逸結合的放鬆感,也許你喜歡清晨在乾淨的空氣中背單詞,也許你喜歡夜晚在安靜的氣息中做數學題,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你,請你記住,你喜歡的備考習慣才是提高你備考效率的最好方法。
  • 古人為何把上廁所說成出恭,究竟什麼意思,其實這與古代科考有關
    然而我們都知道,古人把上廁所稱為「出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著這樣一個褒義詞和如廁之事聯繫起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的科舉考試說起,自隋煬帝創立科舉考試的制度後,科舉便成為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無數普通人也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 一個人做好這四件事,必定越來越有福相,富貴自來
    「福人自有福相」:做好這四件事,必定是有福之人。「福人自有福相」,事由心做,一個人窮與富的原因均體現在他的日常行徑中。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有沒有做好這四件事就夠了,那麼,這四件能夠給人不斷添福氣的事情,究竟是指什麼呢?一、注重個人言語古人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的言語往往會影響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 對於吃雞這件事,廣東人到底有多拼?
    圖 / 視覺中國數據顯示,廣東省的雞肉自給率約為77%,這意味著,本地品種優良的雞尚無法滿足全部廣東人的吃雞需求。於是,廣東人也會偶爾吃一吃外省調運來的雞肉,但並不是所有的外地雞都能進入廣東人的法眼,只有來自海南的文昌雞和來自廣西的三黃雞尚可一吃,雖然在血統上不及本地雞,但在廣東人看來,這兩種雞也算得上鮮嫩爽滑有雞味。
  • 關於吃這件事
    俗話說衣食住行,我總是猜想這麼排序的不是個愛美的女人就是準備減肥的同志,因為吃是件天大的事,「民以食為天」嗎?所以關於吃飯也發生了不少事,經常聽到的「問鼎中原」就是為了吃飯,要說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什麼是「鼎」,鼎是祭器,更是一食器,更通俗的說法就是煮肉做飯的鍋,當然這鍋也分圓的或者是方的,三個腿或者四個腿的,有蓋子或者沒蓋子的,問鼎中原說白了,就是大家去中原搶飯吃,因為有得吃嘛,能讓人民群眾吃上飯,自然也有了話語權,所以鼎又是權利的象徵。
  • 在追女生這件事上,林嘉陽和彭越你更看好誰?
    除了撲朔迷離的劇情,劇中林嘉陽與彭越爭風吃醋的情節都讓不少觀眾覺得似曾相識,不由得感慨:「這不就是遇到喜歡的人時的自己嘛!」快來看看在追女孩這件事上,你更看好誰?!Round 1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在彭越明確表示自己喜歡夏蘭,並勸林嘉陽也面對現實大膽承認自己的心意後,林嘉陽與彭越兩兄弟就約定好在追求歐陽夏蘭這件事上要公平競爭。
  • 天津這對繼母女因這件事鬧上法庭
    今年7月,這對繼母女因為老張的骨灰存放問題鬧上法庭。親人的「身後事」,讓本該和睦相處的一家人對簿公堂。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津南區法院鹹水沽法庭的法官究竟是如何化解糾紛的呢? 「謝謝馮法官幫我們達成了心願……」在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裡,張某某和繼母梁某某終於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就張某某父親老張的骨灰保管問題達成一致。
  • 古人留下句俗語:男人早上和晚上不能做這兩件事,有道理嗎?
    古人留下句俗語:男人成家後早上和晚上不能做這兩事,有道理嗎?今天農夫要和大家說的這句俗語,不少人應該也聽老輩人說起過,其是關於成家的男人在早上喝晚上不能做的兩件事,你認為有道理嗎?這句古人留下來的俗語就是「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意思就是說在大清早的時候,是不能起床以後就喝酒。而在晚上晚飯前的時候,不能罵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和老婆吵架。通俗的說就是「早上不喝酒,晚上不罵妻」。那為什麼這樣說呢?
  • 在記錄家庭這件事上,你需要點強迫症
    越是靠近我們的事,我們了解的更清楚,雖然不是親身經歷,但現在已經有太多的方式幫我們記住不久前發生的事,也正是因為素材的豐富才讓歷史從古代到現代越來越明晰,看著古人的用過的物品我們只能去猜想,而現在我們有文字、照片和視頻可以留存,所以可見當考古中發現銘文的存在是一件多麼興奮的事,文字是我們了解過去最好的方式,不僅僅是文學上的優美,譬如《詩經》,除了有許多我們不認識的字以外
  • 人究竟為什麼要努力,努力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我鄰居嬸嬸,40多歲,為了掙錢供孩子讀書,去建築隊當水泥工,夏天裡腳上套上長靴脖子上掛條毛巾,戴上安全帽農工手套,幹著我眼裡那些男人幹的活,扛水泥,把一袋袋水泥一趟趟地扛起、放下。同樣的事,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裡意義是不同的。努力這件事就像一張蜘蛛網,而意義就是掛在這個網上的東西,是我們賦予給它的。很多人想過我為什麼要努力,我努力的意義是什麼?是啊,我們這麼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心中的意義都是不同的。
  • 人微言輕的時候,少做這三件事,多做另外三件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低谷的時候,莫做3件事,多做4件事!《增廣賢文》裡面說得好:「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簡簡單單幾句話向我們道透社會和人性的現實一面,真可謂「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啊!
  • 2018年,你覺得這一年中,有幾件事,值得用「努力」來形容
    他說: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所以,幸福終於在故事的最後,到他的跟前敲了門。其實所以的努力多會有效果,雖然成果有一個漫長的蟄伏期,它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一些事,一些人,是滴水穿石的堅持,是你不經意丟在路邊的一顆種子,在某個雨夜,恰好地盛開。
  • 只因他做了這件事
    是的,蒙對一道選擇題都不止1分,可馬雲卻在填滿的情況下考了1分,這件事讓不少網友表示不敢相信。可這卻是事實。是的,正如馬雲所說,數學考1分照樣成功了,不代表數學不重要,只是我們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在馬雲的三次數學成績中,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馬雲數學的遞增式進步。在面臨一次失敗後,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努力的去提升自己,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