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開學那些事兒

2020-09-09 北青網

盼望著,盼望著,漫長的假期終於結束了!在開學的這一天,全國的老母親們都恨不得雲乾杯,熱烈慶祝神獸歸籠。據說很多老母親在送完娃去學校後,一邊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一邊仰天大笑,連呼吸都能感覺到飄浮在空氣中的自由。若是在古代,老母親們用得著這麼辛苦麼?

農閒方可搞教學

有人三十歲才讀小學

說到9月1日,我們現代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開學」,但在古代並不是這樣,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一切都以農事為主,農忙的時候壓根沒空搞教學,只有在農閒的時候才開學,所以古代有時一年會有三個學期,每個朝代還不太一樣。漢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其中「八月暑退」與我們現代人開學的時間最接近,而「正月農事未起」也與我們現代春季開學的時間差不多。

有了具體的開學時間,那麼就可以準備開學了!首先要考慮的是入學年齡,我們現代人一般是在六七歲入學,但在古代,入學年齡稍微晚一些,通常在八歲到十五歲之間。現代家長忌諱「八歲八糊塗」,但在古代,很多歷史名人都是八歲入學,比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人家可沒糊塗,相反他們的成就幾乎是逆天了。

如此說來,古代人上學,一個班裡的同學年齡相差個三四歲好像還算正常,但有的年齡相差得也太多了……你見過三十歲才讀小學的麼?

據《魏書·劉蘭傳》中記載道:「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這個叫劉蘭的北魏人,就是在三十歲的時候才入了小學,他在學完了《急就篇》後,家人忽然發現他很有讀書的天賦,於是又讓他學了《春秋》《詩》《禮》。可惜的是,劉蘭家太窮了,他只能一邊種地,一邊學習。三年後,劉蘭感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就跟他的兄長說:「大哥,我打算走教學路線了!」劉蘭的大哥聽完後笑了笑,為他張羅了一個教育機構,收了兩百多個學生,再後來,劉蘭成為了北魏著名學者。可見在古代,入學年齡不是問題,只要願意讀書,再晚都沒問題!

其實劉蘭並不是個例,古代的每個朝代的入學年齡似乎都只是一個區間,所以同班同學間的年齡差非常之大,如今時有媒體報導的「母女同時考上研究生」「父子同在一個班級」這些聽起來挺新鮮的社會新聞,殊不知在古代,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古代也分快慢班

曾經實行「三舍法」

每個人的天資都不同,有的人極具讀書天賦,尤其是古代的一些著名詩人,幾乎人人都有一段「神童史」。比如王勃六歲便能作詩,駱賓王七歲就寫出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更誇張的是唐代宰相兼文學家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十五歲的時候就寫了幾百篇文章,頗有名氣……能說出來的,都是神童,但也有人在讀書方面不開竅,這樣的情況下,還待在一起學習,豈不是很不科學?

特別是在古代,每個朝代入學年齡都只是一個區間,必然存在學生基礎以及認知理解能力的差別。現代教育同齡學生會劃分實驗班與基礎班,那麼古代人搞教育會不會也有這個意識呢?

當然有,宋代在這方面還弄得挺「正式」。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頒布了小學條制,立三舍法,在國子監實行「三舍升補法」,班級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種。

新生入學後,會先在同一個班級裡學習,這個班級就是「外舍」,可以理解為基礎班;學習一陣子後,學校會舉辦一個「分班考試」,成績優秀的可以分到「內舍」,相當於我們現代的提高班;如果在「內舍」還是成績優秀,那就可以直接進入「上舍」,也就是我們現代的實驗班。

實在太笨,永遠學不會的,也可以「留級」,永遠待在「外舍」。這個「三舍法」後來還被推廣到地方,一度成為了全國小學教學的管理模式。只不過這個制度在真正實行的時候產生了不少問題,於是沒過多久,「三舍法」就遭遇了反對,在歷史上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

既然分班不是根據年齡,而是根據成績,那麼天資聰穎的學生「跳級」也很正常。要知道在古代沒有「中學」階段,所以不存在「小升初」「中考」這些問題,一般的小學多為「七年制」或「八年制」,長的有「十年制」,短的竟然還有「三年制」,所以在宋代,太學、國子監這些高等學府裡,出現十三四歲的少年很正常,壓根不值得上熱搜,估計跟我們現代大學裡的「少年班」有得一拼。

神童太多怎麼辦?這也是宋代朝廷要考慮的問題,畢竟在國子監讀書有名額限制,就算是官吏子弟也不是想上就上的。因而宋代竟然出現了控制「升學率」的政策,在《宋史·選舉志三》就有記載,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曾推出面向宗室學生的「宗子試法」,規定「十取其五」,升學率只有50%。原來為了升學,把頭髮愁禿了的不止是現代父母,在古代讀個書,也不容易啊。

愁讀書沒有錢

學校還給學生發零花錢

確定了開學時間,入學年齡,也知道了升學的種種政策,接下來就該「談談錢」。在古代讀書,開學時,學費怎麼交?

由於每個朝代的國情不同,政策不同,於是在收學費這件事上,有著天壤之別。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國家每朝每代都非常重視教育。

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學校,但「學在官府」是當時文學教育制度的特點,學校既是教學場所,更是進行政治活動的宮廷,只有貴族子弟才可以去讀書。既然是官學,那就沒有家長掏錢的道理,所以這個時期,能去上學的,都不必交錢。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出現了,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教育理念,並且開始創辦私塾,但孔子沒有那麼多錢怎麼辦?孔子辦學到底收不收學費?據《禮記》中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

「乘壺酒」是四壺酒,而「束脩」是十條肉乾,在此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孔子收的學費。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他都願意教。酒與肉乾看上去似乎是學費,但實際上只是學生拜師的一點心意,若是真窮得拿不出這個禮,孔子也不會拒之門外。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塾大多招的都是貧困生,學費非常低。實在付不起學費也沒關係,先上學,學費的事情,以後再說,於是很多學生在畢業後會留在私塾裡打工一年,以當還「貸學金」。他們留在學校都做些什麼呢?有的幫助老師管理學校各項事務,相當於助教,閒時就挑水、劈柴、做飯,甚至會幫老師家帶帶孩子。在此期間,學校只是不發工錢,但依舊管吃管喝管住,與其說是還學費,倒不如說是學生在以這樣的方式感念師恩。

到了隋唐,科舉代替了「門閥制」,再貧困的家庭,也有機會翻身,只要學生在科舉考試中獲得高分,同樣可以做官。這個政策極大地刺激了當時民辦學校的發展,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家長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如果連砸鍋賣鐵的錢都沒有,那就不去上學了麼?非也!唐代的佛教寺院也在招生,學費非常低廉,並且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這些學校還會給學生發獎學金。

出現了大量「背默天團」的宋代,在教育方面更是重視,各地官辦學校大多不收學費。不收學費也就算了,宋代也辦了一些「重點學校」「實驗學校」,這些學校竟然還發錢給學生,以作為讀書期間的補助。等上了大學,不僅讀書不交學費,每個月政府還發零花錢。經濟條件實在太差的學生,國家還提供免費住宿和吃飯。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學校才有一些硬性的學費規定,因為當時的學校,主要靠官辦民助,當地鄉紳義士的集資共建,但民辦院校聘請的老師也得生活吶!這個時候,就得收取一定的學費以用來給老師發工資,但具體「金額」也是可以商議的。據載,在明清時期,一個學生每年交上80斤到120斤的小麥就可以充作學費。

古代開學典禮

滿滿儀式感

忙完了開學前的一系列事情後,終於迎來了開學典禮。我們現代的孩子除了學校的開學典禮,還有了節目《開學第一課》,那麼在古代,開學典禮又要做什麼呢?

古代人對於開學典禮相當重視,「入學禮」是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所以古代人的《開學第一課》就是「入學禮」。

這個「入學禮」相當講究,《禮記》中有記載道:「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所以,不談別的,開學先得「正衣冠」,因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古人這個做法頗有道理,一個孩子穿得邋裡邋遢地去上學,從外形上就顯得懈怠,那學習態度就有可能不端正,有些時候,儀式感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新入學的學生們將衣服穿戴整齊後,一字排開站好,於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學堂。進入學堂後,就意味著眼前的這個老師即將成為他們人生中的啟蒙老師,古人對老師十分尊敬,所以在開學的時候,要舉行隆重的「拜師禮」。在拜師之前,先得叩拜孔子,要求雙膝跪地,九叩首。拜完孔子後,再拜他們的老師,三叩首。起身後,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

六禮束脩,其實就是六樣禮物,分別是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乾瘦的肉條。這六樣禮物,各自都有寓意,比如芹菜代表勤奮,蓮子代表苦心教誨,紅豆代表鴻運高照,紅棗是早早高中,桂圓寓意是功德圓滿,至於乾瘦的肉條,只是學生拜師時的小小心意而已。

「拜師禮」結束後,就要開始「淨手淨心」,新入學的學生們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這個「淨手」,不是你隨便洗洗就可以的,必須要正反各洗一次,然後再把手擦乾。為何要洗手?其實洗手只是形式,目的在於去除心裡的雜念,以洗手的形式告誡自己,在日後的學習生涯裡要心無旁騖地苦讀。

「淨手淨心」後,就是古代開學典禮中的最後一步了,那就是「硃砂開智」。由老師手裡拿著蘸了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一個「紅痣」,跟古裝美女的美人痣幾乎一模一樣。這個操作也算圖了個吉利,因為「痣」與「智」同音,硃砂點痣,為的就是開啟智慧,希望學生在往後的學習生涯裡,開啟智慧,一點就通。

以上所有的程序全部結束後,古人才算是真正地開學,可見孩子上學這個事兒,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大事,古人與現代人一樣,不容易。文並供圖/金陵小岱

相關焦點

  • 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多少?
    —阿諾德 在古代,人們也同樣重視開學的日子,開學準備的東西及典禮儀式都有講究。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古代開學準備 束脩 開學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學費。在古代,學費稱為「束脩」。
  • 古代開學那些事兒
    而在「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古代「開學那些事兒」可比如今複雜多了 入學禮如今,各式各樣的開學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古人對開學儀式也是極為重視,尤其是啟蒙兒童的入學禮。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 歷史的角落(十)———古人「金榜題名」後的那些事兒
    隨著高三的開學,「金榜題名」一詞又成了互相祝福的高頻詞彙。那麼,古人金榜題名後,會有哪些活動呢?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古人金榜題名後的那些事兒。 隋唐時期,科舉制建立,這種較為公平的考試制度,讓天南海北的考生們都有了努力奮鬥的動力。金榜的公布,更是一件大事。以唐代的常舉為例。
  • 弘舍 | 古代開學那些事兒
    又是一年開學季,孩童入學是影響其一生的大事,這一點古人也並不例外。那麼,古代學子開學前會做哪些準備?需不需要交納學費?有無統一的「校服」?古代的開學儀式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古代開學那些事兒」- - - - - - - - - - - - - - -和入學年齡一樣,古代的開學時間各個朝代並不相同,除了現代統一的「秋季入學
  • 迎新採訪之開學那些事兒
    迎新採訪之開學那些事兒
  • 古人開學那些事:幾歲入學?入學準備?開學典禮?
    金風送爽,又是一年開學季。「開學」是個很有儀式感的詞,它代表了新的起點、新的開始。今天和小新一起穿越回去,圍觀一下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吧! 開學典禮?複雜步驟儀式感,端正態度表真心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一樣重要。
  • 古人這樣應對開學季
    原標題:古人開學那些事兒盼望著,盼望著,漫長的假期終於結束了!在開學的這一天,全國的老母親們都恨不得雲乾杯,熱烈慶祝神獸歸籠。據說很多老母親在送完娃去學校後,一邊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一邊仰天大笑,連呼吸都能感覺到飄浮在空氣中的自由。若是在古代,老母親們用得著這麼辛苦麼?
  • 「關關」上學記 | 新學期 一起聊聊 「開學那些事兒」(組圖)
    和大家分別了一個寒假,他已經按耐不住要和大家聊聊「開學那些事兒」了  TO同學們:  在新學期的開始為自己找一個目標,制定一份計劃,是十分有必要的。  對家長而言,開學之初,我們需要做什麼呢?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找到希望孩子在這個學期急需進步、有待提高或是期待發展的方向,無論在過去的一個學期裡孩子的表現是否令您滿意,新的學期都要幫助孩子建立起一份內心期待,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對新學期有決心,當然,更重要的是對目標有方法,更要有一份堅持。
  • 九月說說大學開學那些事兒:自理能力別忽略
    原標題:九月說說大學開學那些事兒:自理能力別忽略 圖片來源:網絡   跨入9月,高校開學季不期而至。在這個開學季裡,出現了很多現象、話題值得關注。比如越來越多學校給報到新生配備了「開學大禮包」,從銀行卡到手機卡一應俱全;比如家長千裡迢迢送孩子報到依然屢見不鮮,學校不得不開放體育館給家長們打地鋪……這些新聞背後究竟反映了哪些深層次問題?大學生的自理能力是否仍存短板?「開學大禮包」是服務還是負擔?本期三人談,讓我們來一起關注「開學季」。
  • 開學第一課:講講高校數據安全那些事兒
    寒冬,盛夏,秋微涼在闊別八個月之久全國各地高校終於迎來真正的—開學季!「開學第一課」講講高校裡數據安全那些事兒你奔赴前程,我為你護航
  • 開學季,看看古代新生開學那些事兒
    每年的九月往往是學生開學的日子,「開學季」便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經過高考的洗禮後,一批新生開始步入大學,開始了他們新的人生徵程。讓我們看看古代的學生是如何開學的。
  • 在那個沒有P圖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化妝的?聊聊古人美妝那些事兒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人的那些化妝、美妝事兒。一、美容化妝的緣起歷史原始時期說起人類最早的化妝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在原始人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用獸牙、貝殼以及小石塊等串成的串珠,這說明了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用飾物來裝飾自己。
  • 疫苗安全科普動畫 | 第二集:疫苗那些事兒
    疫苗安全科普動畫 | 第二集:疫苗那些事兒 2020-08-28 2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衣青衿、備脩金……古人開學有哪些講究?
    金風送爽,又是一年開學季。當你忙著收拾行囊,為新學期做準備時,可曾想過:古人的「開學季」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哪些講究呢? 開學、放假不違農時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而九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是入學的好時候。
  • 「我推薦的一本書系列三」——《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作者的文筆幽默而生動、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於歷史人物的行為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他講給我們聽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讓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
  • 自貿港那些事兒|Big Bang!這裡的 「海陸空」科技「亮了」!_中安...
    從古至今    人類    對於宇宙的探索    從未間斷過    《淮南子》用「嫦娥奔月」表達了古人對星辰的崇拜    《山海經》記載了古人對自然的探索與想像    《海錯圖》展示了古人對海洋的研究與開發
  • 古人求學路|正衣冠明事理,古人開學第一天怎麼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古人的開學第一天是什麼樣子的呢?古代開學並沒有我們現在那麼簡單,需要經過很多的步驟和禮儀,而且無論是開學時間上,還是學生年齡上,都與我們現在有所區別。古代的開學相當的熱鬧,需要集體經過一些步驟方能完成入學,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人的開學第一天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吧。
  • 《明朝那些事兒》:一本「不正經」的歷史讀物,充滿了人情味兒
    《明朝那些事兒》的口碑一直很好,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未能「一睹為快」。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我有了偷空的機會,自此,我步入了當年明月的世界。怎麼說呢,當年明月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配得上它所得到的種種讚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
  • 古人的學校是什麼樣的?看古人上學的那些規矩!
    古代把仕途作為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古代的教育機構及教育者的地位很高啊,這古人上學也有很多規矩和講究的,接下來請看古人上學的那些規矩。比如明代的小學,每個月只有謁聖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個學校根據自身要求會有不同的上學時間和放假規定,比如清代人唐鑑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五到七點到校,17點到19點回家,每年自正月15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散館,休假時間就只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有的學校則規定每天七到九點入學,15點到17點回家,另外每個月仿照古人休沐之翼放假三天,此外,不得擅自離校。
  • 又是一年開學季,比起古人為開學要完成的禮儀,我們要幸福得多!
    這個漫長的「假期」終於要結束了,那些讀書的孩子們終於要走出家門,告別網課直播的學習方式,開啟進入學校,和同學在一起的學習時光。要說現在的學生是幸福的,要準備的東西也不多,除了要快速收回來的,那顆還沉浸在假期中的心。那麼古人呢,在開學這方面又要做哪些準備?讓我們一起沿著時間的腳步去歷史中探索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