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學校是什麼樣的?看古人上學的那些規矩!

2020-12-12 歷史熱度

古代把仕途作為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古代的教育機構及教育者的地位很高啊,這古人上學也有很多規矩和講究的,接下來請看古人上學的那些規矩。

蒙學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學校的國家之一。校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教育機構,我們現在稱呼的小學,在古代被歸於啟蒙教育,也叫蒙學,承擔蒙學的教育機構一般都是私塾。私學從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社會動蕩,官學衰微,一些文化官員就攜帶著文化典籍和禮樂器走向下層,這就是私學的開端。

但是到了宋元時期,官方也開始注重啟蒙教育,在各鄉鎮設立了社學這個機構。元代時期,政府規定以50家為一社,每社設立學校一所,農閒時就讓子弟入學讀書。到了明清時期,政府沿襲了這個制度,在各地建立社學,這數目相當多。據統計,在明洪武年間僅應天府,也就是南京,設置的小學數量就達到2919所之多。

私塾

除了社學還有義學,村塾,族塾,坐館等啟蒙教育場所,其中義學有官辦也有民辦,一般是地方官員和鄉紳出資興辦,入學的都是貧困子弟,不用學費。村塾,族塾就是一個村或是一個大家族舉辦的,所謂坐館,則是有錢人家聘老師給自家孩子或是親友孩子上學,像《紅樓夢》裡的賈寶玉,薛潘等人所上的學校就屬於坐館性質。

明朝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都可參加社學,入學時不需要考試,招生數額也沒有限制,凡是願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不過有些地區對兒童入學會採取強制性措施,比如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而到了清朝時,一般入學年齡為七八歲以上,15歲以下,古代學生除了剛入學的時候要舉行開筆破蒙禮以外,上學後還要經常舉行各種其他禮儀,學生入學的時候,如果是進官方小學會舉辦入學典禮。正式上學後,每隔一段時間還要舉行祭拜聖人的禮儀。從唐代開始祭拜孔子和儒家聖人的習俗就被制度化了。為了強化儒教地位,統治者提出停祭周公,改祭孔子,並將顏回左丘明等22位儒家思想家列為先師,列入廟堂一同祭拜。

孔子

學生入學後要遵守各種學校規定,比如學校會設立功過簿,記錄學生的表現,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見中就令學校設置揚善簿和改過簿。古時候,學生不聽話,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學生的手心,在明代,一位叫黃佐的教育家就提出無故而逃學者一次罰誦書200遍,兩次加鋪撻伐紙十張,三次,撻伐如錢仍罰其父兄,你看這老師不僅可以打學生,甚至還可以處罰學生的家人。

古代的小學教育也注重勞逸結合,因此也會有假期的,但那個時候沒有寒暑假,假期也沒有今天那麼多。比如明代的小學,每個月只有謁聖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個學校根據自身要求會有不同的上學時間和放假規定,比如清代人唐鑑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五到七點到校,17點到19點回家,每年自正月15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散館,休假時間就只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有的學校則規定每天七到九點入學,15點到17點回家,另外每個月仿照古人休沐之翼放假三天,此外,不得擅自離校。還有學校規定每天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到11點吃午飯,每年的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還有七月半,十月朔,也就是十月初一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

不過這古代的小學課堂也並不是那麼嚴。清末一位傳教士就這樣批評中國教育,說中國人對正規的學校規章制度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教員可以經常缺席去做他自己的私事兒。同樣,學生在收割農忙季節,常常被迫留在家裡,準時上課,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又沒有時鐘,上課,下課也沒有固定的時間。一直到清末引進西方的教學制度,這個現象才有所緩解。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學校,古人都是怎麼上學的呢?
    說起學校,現在每個人都不陌生。現在中國教育已經完全普及,可以說學校是每個人畢竟的過程。小學、中學、大學等等。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日子就是九月一號,這個是我們學校開學的時候。那麼,在古代史沒有學校的,古人都是怎麼上學的呢?
  • 古人留下這一規矩,看完之後漲知識了!
    古人留下這一規矩,看完之後漲知識了!自從我們新中國成立之後,主(zhu)席就規定我們不準再去相信那些迷信,更不準去傳播。這並不是阻撓我們的信仰,反而國家也很提倡我們有自己的Z教信仰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不論我們是祭拜祖先,還是去參佛,都燒香的時候都是三根一起燒。這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這只是古人留下的一種規矩,看完之後漲知識了!
  • 看古人是如何讓」神獸歸籠」的
    這個漫長的「假期」終於要結束了孩子們告別網課直播的學習方式開啟進入學校和同學在一起的學習時光那麼古人呢在開學這方面又要做哪些準備?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開學都有哪些講究?
  • 古人做的那些「附庸風雅」的事情
    古人做的那些「附庸風雅」的事情在春天,我們被吹得滿臉黃沙,在冬天,我們整天吸著霧霾。在清晨,我們聽不見鳥語,在傍晚,我們聞不到花香。現在每天想的都是那些房貸,現在每天想的都是孩子在哪裡上學,我們哪一天過得輕鬆愉快過?我們哪一天過得開心過?每天的休閒時刻還都是盯著手機,電腦,過度的傷害了我們的眼睛,疏遠了親情,愛情,友情。
  • 古人是怎麼上學讀書的?
    可以說孔子不算富裕,但也不差錢,他一直都有工作,官至「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法委書記)」、代理國相,甚至在他周遊列國時,他也有俸祿,他曾在衛國官學(公辦學校)教書,衛國國君給他開的俸祿很高。古人是怎麼上學讀書的?自從孔子辦私學之後,中國開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私學教育模式,私學一般指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百花齊放,私學教育的方向也多種多樣,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私學以儒家思想為教學內容。
  • 古人開學那些事兒
    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學校,但「學在官府」是當時文學教育制度的特點,學校既是教學場所,更是進行政治活動的宮廷,只有貴族子弟才可以去讀書。既然是官學,那就沒有家長掏錢的道理,所以這個時期,能去上學的,都不必交錢。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出現了,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教育理念,並且開始創辦私塾,但孔子沒有那麼多錢怎麼辦?孔子辦學到底收不收學費?
  • 沒有理化生,搖頭晃腦背詩文,古人的學習生活到底什麼樣?
    許多人羨慕古人沒有理化生這些數學知識,那麼真正的古人是怎麼從出生到成年一步步學習知識呢?當然這些書都是要求背誦的,現在我們背個古詩都困難,古人把一整本書背下來想都不敢想,背過之後每天還要溫習,接著增加新的內容。有人問了,有沒有背誦方法,背不過怎麼辦,這邊建議您去看英語記憶法,背不過聽沒聽說過戒尺,古代老師可不慣著你,慢走不送!
  • 古人求學路|正衣冠明事理,古人開學第一天怎麼過?
    無論你現在是不是學生,你的開學第一天是什麼樣子的呢?滿懷憧憬和期待,還是想著第一節課的自我介紹怎麼應付?又或者是盤算著見到老同學怎麼打招呼?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古人的開學第一天是什麼樣子的呢?古代開學並沒有我們現在那麼簡單,需要經過很多的步驟和禮儀,而且無論是開學時間上,還是學生年齡上,都與我們現在有所區別。
  • 古人為什麼會用豆蔻形容年輕女孩?看了照片後,網友:太像了
    他們留下來的作品至今還令後人很是喜愛,比如上學時那些需要背誦全文的詩詞等。這次要說的是在古人常出現的詞語「豆蔻」,你知古人為什麼會使用豆蔻兩字形容年輕女孩子嗎?等看過照片之後,網友對此回答說道「太像了」。
  • 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稱,寫竹書打破了前人規矩,比古人寫竹簡還難
    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稱,寫竹書打破了前人規矩,比古人寫竹簡還難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的「竹書」好搶眼。他自稱,之所以至今沒人寫,有四大原因,而且自己在毛竹寫書法,是打破了前人的書法規矩,可謂獅子搏象。比古人寫竹簡還難。從曾翔的吼書,邊吼邊寫大字,寫出一堆大醜書,再到邵巖的用針管射墨的射書,用漁網蘸墨撒網而成的漁網書法,醜書的級別一級級往上升,現在又出來亂書大師王冬齡在毛竹上寫書法的「竹書」。
  • 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多少?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古人開學的那些事兒。 古代開學準備 束脩 開學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學費。在古代,學費稱為「束脩」。「脩」即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幹肉;「束脩」,便是指十條幹肉。
  • 正值九月開學季,你知道古人開學是啥樣嗎?
    但眾所周知,作為一個禮儀之邦,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學校,歷代的統治者對於教育方面也更是極為重視那麼我們不免都會感到好奇:古代的學生開學是什麼樣子呢?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著各種開學儀式和固定的時間規範嗎?
  • 古人究竟多大開始上學的?
    因為孩子的出生日期的問題,就到底6歲上學還是7歲上學,很多家長都各執一詞,有的家長認為,6歲應該上,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的認為晚一年上更好,應該遵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揠苗助長」。對於這兩種觀點你們認為呢?
  • 古人為何忌諱洩露生辰八字,老輩人流傳的規矩並非僅是迷信
    生辰八字千萬別亂說,老祖宗傳下的規矩並非空穴來風說正事之前,照例說三個文學情節。一方面是為了讓閱讀稍許有點趣味,另一方則是為了便於對內容的理解。第一則: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裡曾經寫到,武王伐紂,姜子牙是主帥。
  • 為什麼古人的名字這麼好聽?古人取名方法大揭秘
    起名網發現很多人都很喜歡古人的名字,認為它們非常的好聽且寓意深刻。可是在古代教育遠遠沒有我們這麼普及,那他們的父母是如何給孩子起名字的呢?
  • 為什麼古人的畫像很難看出長什麼樣?今天可算知道了
    不過我們也有發現,看中國古代的畫,我們無法知道古人的長相,感覺都長得奇形怪狀,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是因為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裡,講究的是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古代畫家在替人畫像時,出於禮教,是不能一直盯著女性看的,只能趕緊看幾眼然後憑記憶畫出來,所以畫出來的人物長相都和本人不是很相似,看不出來長什麼樣。
  • 從四合院看古人的家居風水布局!
    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下流傳千年的風水學古人的建築如何應用風水學 中國建築的最大特點是什麼?藏風聚氣 我們看四合院就像在看一個人 正房對應的是頭腦,家庭的中樞 一般是父母長輩居住
  • 為何很多古詩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古人用粵語作詩?看完漲知識了
    古詩詞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許多人在上學時候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多多少少都會接觸一兩句古詩。我們也知道大部分古詩一個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讀起來要押韻,不過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有很多古詩其實普通話讀起來並不押韻。
  • 古人多長時間洗一次頭髮?
    古人多長時間洗一次頭髮?這又是一個需要較真的問題。因為即使在現代社會,每個人多長時間洗一次頭髮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有的人是一天洗一次,有的人是兩天洗一次,有的人可能時間更長一點,它並沒有一個成文的規定。今天這個世界上最關心你什麼時候洗,並且洗多頻的,恐怕就是那些洗髮水的生產商。
  •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對此,老祖宗早有計策,一句:"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就道出了為人處世的準則。"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出自《智囊全集》。正如書中開篇語所說:"昔時賢文,誨汝諄諄"。《智囊全集》裡面的箴言,大多是讓人變得智慧、勸人向善、給人以修身養性訣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