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把仕途作為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古代的教育機構及教育者的地位很高啊,這古人上學也有很多規矩和講究的,接下來請看古人上學的那些規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學校的國家之一。校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教育機構,我們現在稱呼的小學,在古代被歸於啟蒙教育,也叫蒙學,承擔蒙學的教育機構一般都是私塾。私學從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社會動蕩,官學衰微,一些文化官員就攜帶著文化典籍和禮樂器走向下層,這就是私學的開端。
但是到了宋元時期,官方也開始注重啟蒙教育,在各鄉鎮設立了社學這個機構。元代時期,政府規定以50家為一社,每社設立學校一所,農閒時就讓子弟入學讀書。到了明清時期,政府沿襲了這個制度,在各地建立社學,這數目相當多。據統計,在明洪武年間僅應天府,也就是南京,設置的小學數量就達到2919所之多。

除了社學還有義學,村塾,族塾,坐館等啟蒙教育場所,其中義學有官辦也有民辦,一般是地方官員和鄉紳出資興辦,入學的都是貧困子弟,不用學費。村塾,族塾就是一個村或是一個大家族舉辦的,所謂坐館,則是有錢人家聘老師給自家孩子或是親友孩子上學,像《紅樓夢》裡的賈寶玉,薛潘等人所上的學校就屬於坐館性質。
明朝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都可參加社學,入學時不需要考試,招生數額也沒有限制,凡是願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不過有些地區對兒童入學會採取強制性措施,比如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而到了清朝時,一般入學年齡為七八歲以上,15歲以下,古代學生除了剛入學的時候要舉行開筆破蒙禮以外,上學後還要經常舉行各種其他禮儀,學生入學的時候,如果是進官方小學會舉辦入學典禮。正式上學後,每隔一段時間還要舉行祭拜聖人的禮儀。從唐代開始祭拜孔子和儒家聖人的習俗就被制度化了。為了強化儒教地位,統治者提出停祭周公,改祭孔子,並將顏回左丘明等22位儒家思想家列為先師,列入廟堂一同祭拜。

學生入學後要遵守各種學校規定,比如學校會設立功過簿,記錄學生的表現,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見中就令學校設置揚善簿和改過簿。古時候,學生不聽話,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學生的手心,在明代,一位叫黃佐的教育家就提出無故而逃學者一次罰誦書200遍,兩次加鋪撻伐紙十張,三次,撻伐如錢仍罰其父兄,你看這老師不僅可以打學生,甚至還可以處罰學生的家人。
古代的小學教育也注重勞逸結合,因此也會有假期的,但那個時候沒有寒暑假,假期也沒有今天那麼多。比如明代的小學,每個月只有謁聖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個學校根據自身要求會有不同的上學時間和放假規定,比如清代人唐鑑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五到七點到校,17點到19點回家,每年自正月15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散館,休假時間就只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有的學校則規定每天七到九點入學,15點到17點回家,另外每個月仿照古人休沐之翼放假三天,此外,不得擅自離校。還有學校規定每天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到11點吃午飯,每年的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還有七月半,十月朔,也就是十月初一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
不過這古代的小學課堂也並不是那麼嚴。清末一位傳教士就這樣批評中國教育,說中國人對正規的學校規章制度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教員可以經常缺席去做他自己的私事兒。同樣,學生在收割農忙季節,常常被迫留在家裡,準時上課,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又沒有時鐘,上課,下課也沒有固定的時間。一直到清末引進西方的教學制度,這個現象才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