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是個很有儀式感的詞
它代表了新的起點、新的開始
暑假即將結束
準備開學的家長和學生們又開始忙碌了
而在「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古代
「開學那些事兒」可比如今複雜多了
入學禮
如今,各式各樣的開學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古人對開學儀式也是極為重視,尤其是啟蒙兒童的入學禮。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古時的開學禮尤為嚴肅和隆重,大致有四個環節:
一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在這個環節中學童們穿上正式的長袍,先生依次為他們整理好衣冠,然後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步入學堂。
二是「拜先師」。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叩拜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拜老師,三叩首。接著,學生向老師贈送六禮束修。
三是「盥洗淨手」。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淨手」的寓意為淨手淨心,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四是「硃砂啟智」。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童眉心處點上紅點,為學童們用硃砂開智。硃砂點痣,取的是古語中「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學童們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整個過程,古人稱之為「入泮」。經歷完這些以後,就意味著學生成為學門弟子,正式踏上艱苦的求學之路。
古代上學趣事
開學時間有三個
古代是農業社會,學生的入學時間和學期長短與現代的秋季入學有很大差別,多是圍繞農事展開。在漢代,一般有三種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而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學成了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
學期有長有短
古代的學期長度也與今天的不同,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季入學多「三月制」,春季入學多「八月制」和「十二月制」。
十條肉乾兒交學費
在古代,雖然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學費還是普通家庭能承擔得起的。春秋戰國之前,基本上是公辦學校免費,私立學校看情況收費。秦朝還為貧苦人家提供資助,也就是現代也在實行的「貸學金」政策。春秋開創了「上學要交學費」的新時代,但這裡的學費不是錢,可以是肉,也可以是酒。《禮記》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這裡的「乘壺酒」是「四壺酒」;「束脩」則是十條綁在一起的肉乾兒,學生入學時可以向老師交這樣的「學費」。
入學配置升級了嗎?
入學之前,一定不能缺少的還有文具,不過古代學子的文具可不只有「文房四寶」。隋唐之前,除卻筆墨紙硯,還有筆格、筆筒、硯滴、硯匣等。宋代以後,文房用具更加豐富,宋人林洪《文房職方圖贊》中載有文房用具十八種,筆筒、筆插屏、硯臺、鎮紙、印盒等都是文房用具。
明 德化窯白瓷鏤雕牡丹花紋筆筒
古代學子求學,非常不易。那時候交通不便,學子們去外地求學路上花費時間非常多,往往要準備很多東西,這時候他們的「書包」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常見的古代書包有:簡易版的「褡褳」「包袱」和奢華版的古代行李箱「篋笥」「笈囊」。
古裝劇中書生背著書笈
了解了這些古代學子的求學裝備,各位同學們,馬上就要開學了,你的開學裝備都準備好了嗎?不如來西安城牆看看,各色高顏值開學裝備,為你的開學增添更多儀式感。
定製書籤
「書有長安氣自華」定製書籤分別以西安城牆含光門、城牆斷面遺址、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為設計元素,展現西安城牆含光門的悠久歷史,創新的書籤形式帶給大家更好的視覺感受。
立體明信片
「鳳儀四象&千年城垣」明信片以西安城牆一年四季的大美風光為設計主題,同時植入中國傳統古典元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背面採用立體刻版的方式,讓四大神獸更加活靈活現。
和紙膠帶
和紙膠帶堪稱手帳愛好者的標配,豐富手帳的同時,又溫暖了記錄本身,在手帳裡成為不可替代的高顏值美物。城牆神獸和紙膠帶巧妙的將城牆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快來帶走這款膠帶,讓你的手帳與眾不同。
夜光帆布包
喜歡背帆布包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可以隨便裝隨便背、不用刻意保持其氣質與風度的包包,扮演的角色似乎總是不那麼起眼,但是只要你背上,就好像能裝下全世界。在簡約風流行的當下,這款城牆夜光帆布包,分分鐘讓你成為全校最靚的仔。
看過了這些顏值高又實用的開學裝備,是不是很心動了?這些文創產品,背後都是漫長悠遠的城牆故事與傳統文化,來西安城牆,帶走你心儀的城牆文創,一起探索西安城牆的美好時光。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主編|王恬 編輯|知非 校對|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