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九月說說大學開學那些事兒:自理能力別忽略
圖片來源:網絡
跨入9月,高校開學季不期而至。在這個開學季裡,出現了很多現象、話題值得關注。比如越來越多學校給報到新生配備了「開學大禮包」,從銀行卡到手機卡一應俱全;比如家長千裡迢迢送孩子報到依然屢見不鮮,學校不得不開放體育館給家長們打地鋪……這些新聞背後究竟反映了哪些深層次問題?大學生的自理能力是否仍存短板?「開學大禮包」是服務還是負擔?本期三人談,讓我們來一起關注「開學季」。
「開學大禮包」利與弊
劉曉彤:還記得自己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也收到了學校寄來的「開學大禮包」:銀行卡和手機卡等。其實很多學生包括我在內,此前就有自己的銀行卡和手機卡,覺得學校完全沒必要再為每一位學生辦理。但入學以後,感覺學校提供的服務還是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在銀行卡上存錢以後,學校可以定期統一划走學費,不再需要我們自己跑到銀行辦理轉帳;而且學校也為我們設置了校園卡和銀行卡間的綁定,可以直接把銀行卡的錢打到校園卡上使用,操作起來很簡便。學校配發的手機卡也是本地手機卡,正好給很多外地來的同學使用,而且同校同學的手機號都在同一集群網內還能省下不少電話費。
張漲:有服務當然是好事,但就怕其中出現各種程序性問題。很多學校都給新生配備了校園卡、手機卡等,但究竟採用哪一家銀行,與哪一個電信運營商籤約,卻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一方面,這些服務通常存在一定的強制性,比如助學金、獎學金發放就指定在校園卡上等;另一方面,一旦控制不嚴這就往往成為腐敗等各種問題產生的溫床。比如昨日有媒體報導,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大一新生反映,學校推行一卡通強行要求必須先辦理一個商丘本地的聯通手機號,這其中的程序到底是否合法,有沒有利益輸送值得深究。此前,還有多地爆出學校以學生名義開通信用卡,學生卻全然不知情的案例。個別學校以服務為名夾帶私貨,這是需要特別提防的。
李光金:客觀而言,目前學校的服務意識越來越濃了,這是一個好現象。同時,這些服務的提供,又給學校的管理提質增效。就拿銀行卡來說,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自有卡五花八門,又加之各銀行間存在政策壁壘、高昂手續費,這種情況下在同一銀行統一開戶,利於學校財務管理。關鍵問題在於,學校的服務意識也需要完善的程序來護航。對商家來說,無利不起早,盯準校園市場,無非是為了逐利。學校也應該在分配這些公共資源時,採用公開透明的招標程序,並創造條件讓學生、教師、家長進行監督。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該在調研基礎上明確學校權責,出臺統一規範,回應社會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