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敬學:古人的「開學第一課」
蘇州府學舊址大門泮宮牌樓
▌薛芮
本周,各幼兒園、中小學及各大院校陸續開學,迎來了「開學第一課」。無論古今,教育始終緊系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也讓開學儀式承載了非凡的意義。正如荀子所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作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尊師重道」一說最早源自於南朝範曄的《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太公家教》便有「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的思想,而《禮記·學記》中也有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尊師重道」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規範禮儀。在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且讓我們回顧古代中國的尊師敬學傳統,體味千百年來的師生情誼……
淨手淨心 硃砂開智
古代開學式的「入泮禮」
在古代,開學日期並不固定。這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中心,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順應農事時律,因此古代春季的開學時間通常會繞過農忙時節。在南北朝時期,《北齊書·列傳》中曾提到「常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可見冬季入學也曾是古時學生入學的主流方式。
古時的入學禮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一齊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無論家庭出身富貴貧賤,學生大多都會在入學時舉行隆重的儀式。這一禮儀傳統可以追溯至漢代,根據《禮記·王制》的記載是:學童首先換上學服,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泮池」原指周代諸侯所設學校的半圓形的池,學校即泮宮,因此,古人的這種入學禮也被稱為「入泮禮」。具體來說,入泮禮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四個環節。
《禮記》中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讓學生明白儀容整潔之重要性的「正衣冠」便是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個內容:新生在入學時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助整理好衣冠後,才能到學堂前恭立,等待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步入學堂後,便要進行拜師禮。在拜師禮過程中,學生首先要雙膝跪地叩先師孔子的神位,然後再向先生叩拜,並向先生贈送束脩六禮,包括:寓意勤奮好學的芹菜、寓意苦心教授的蓮子、寓意鴻運高照的紅豆、寓意早日高中的紅棗、寓意功德圓滿的桂圓,以及表達弟子心意的乾瘦肉條(即束脩)。
在行過拜師禮後,學生會按照先生的指示將手放到水盆中,進行淨手環節。通過淨手喻示淨心,使日後的學習能夠達到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境地。淨手過後,便是開筆禮的程序,也就是硃砂開智,是指由先生手持蘸了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點,以「痣」的諧音暗示「智」,寄寓學生能夠在日後的學習中開啟智慧、融會貫通。
整個「入學典禮」完成後,學生便正式踏上了求學之路。
拜師有禮 尊師有道
師生相處須有「儀式感」
在唐代,拜師禮進入國家官方禮儀典制之中。唐代的《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其中卷六七的「禮典」中記載著「天子拜敬保傅」,而卷一一七的《開元禮類籑·皇太子束脩》又詳細記錄了皇太子拜師的情況。到了清代,《大清會典·禮部·師生禮》中明確規定,國子監學生初見老師時,學生要「自東階升堂」,這是因為在古禮中,東階為下為卑、西階為上為尊,並且,學生還需對老師行「三揖禮」。
除了通常的開學禮或拜師禮,古人在日常的學習中也有著很多尊師敬師的禮數。春秋戰國時期的《弟子職》就詳細描述了弟子事師、受業、饌饋、灑掃、執燭坐作、進退之禮等。例如:「受業之紀,必由長始……若有所疑,奉手問之。師出皆起。」在如今的課堂上,老師提問時,學生通常都會起立作答,古人自然也是如此。並且,古人每天入學堂和出學堂時都要對老師作揖行禮;若要去私宅拜見老師,需要在門外通名等候;若與老師在路途相遇,需恭敬地立於道旁,待老師通過後自己再繼續前行。
可見,在古代,教師一直是備受尊重的身份。《荀子·修身》曰:「君子隆師而親友。」《呂氏春秋·勸學》中說,「疾學在於尊師」,「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事師之猶事父也」,其中「事師如事父」或是繼承自西周《太公家教》中「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也使得民間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流傳千古。
古代的君王名侯中也不乏尊師重禮的賢士。例如漢武帝到東郡巡視時,就曾順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時的老師,據《通鑑·漢紀三十九》記載,「丙辰,帝東巡,幸東郡,引及門生並郡縣掾史並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
在古代,無論是學生的入學儀式還是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尊師禮則,都是在通過儀式感去表達學生對師長的尊敬與熱愛。
休息會餐 獎賞激勵
古人也過「教師節」
即將到來的教師節(9月10日)是較為晚近的節日,實際上,在古代中國也一樣有著「教師節」,與孔子有著莫大的聯繫。
古時候的「教師節」可以追溯至漢代。據《漢書·平帝紀》,當時的教學體制是「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經師也即教師。而黃宗羲的《與陳乾初論學書》中記載著,漢代時,在每年的孔子誕辰日,也就是農曆八月二十七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祭拜孔廟,場面秩序井然、鼓樂喧天、禮節隆重。不僅如此,在祭孔典禮之後,皇帝還會邀請國子學、太學的經師入宮,「為飲食之客,席間詞賦其娛」。後來,各地方民眾也紛紛效仿帝王的祭孔敬師之禮。雖然漢代時並沒有將孔子誕辰確立為「教師節」之名,但教師們已經在這一日開始享有休息、會餐等禮遇。
從漢代之後,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幾乎都被視為了尊師敬師的節日。舉例來說,唐代尊孔子為先聖、尊顏回為先師,唐代社會的文化發達、經濟殷實,對先師先聖的祭典也就更為隆重。唐宋時期依舊沿襲了漢代「祭祀孔子」的禮俗,除此之外,朝廷還會在孔子誕辰日對通過審核考察的「優秀教師」進行獎賞激勵。
到了清代,當朝廷定都北京後,便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將孔子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上元縣誌》中記載:「……其二月十八日至聖升遐、八月二十七日至聖誕辰兩祭,皆本邑紳士經理之。國初以來吾鄉吳君哲鄰集同人捐資,首創此舉,至今幾百年矣。」又據《帝京歲時紀勝》載,每年八月的先師誕時,北京民間「禁止屠宰,祭文廟,各書室設供,師生瞻拜」。可見彼時的「教師節」幾乎與上元、七夕、中元、冬至等節日同樣重要。不僅皇都京城如此,其他地方也都將「祀至聖」視為了重要節慶禮俗。例如在山西的《晉祠志》中就記載著:「士大夫陳設脯醴致祭於文昌宮。其各館師弟均於是日祀之。」
百花成蜜 潤物無聲
古詩詞裡的敬師之道
除了節日慶典和禮俗儀式外,古人的師生情誼也常體現在歷史故事和詩詞文學之中。
例如《宋史·楊時傳》中記載著,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小時候聰明伶俐,後來考中進士,仍然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於是被著名理學家程頤視為得意門生。楊時四十餘歲時曾與好友遊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問題,當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趕至老師程頤家時,程頤正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即使大雪紛飛,也依然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待程頤醒來,發現立在風雪中的楊時二人身上已經覆滿積雪,這便流傳成了「程門立雪」的典故。此類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還有「子貢尊師」、「張良拜師」、「陸佃千裡求師」等。
如今人們往往藉助古時的詩詞或諺語來表達對師長的感激之情。最為家喻戶曉的便是李商隱的那首《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常被後人用來形容教師為學生操勞、為教學奉獻的高尚品德。白居易在《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也寫道:「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是說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裡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後種花。杜甫的《春夜喜雨》又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擬人手法描述雨水對大地默默的滋潤,也常被當代人用來讚美教師對莘莘學子的培育。
還有很多詩詞歌賦以隱喻或轉喻的形式表達了對老師的讚美與敬重。例如李白曾作《尋雍尊師隱居》:「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傾訴了對雍尊師的仰慕之意以及尋訪不遇的惆悵之情。唐代羅隱的《蜂》中寫道:「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也常被用來作為對老師們辛勤教書育人的讚美。又如清代鄭燮在《新竹》中描寫「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寓意學子需要在老師的扶持教育之下茁壯成長、青出於藍,從而表達對教師們的讚美。
可見,自古至今,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者,始終影響著國家的興衰與社會的發展,在泱泱中華歷史文化中,人們對教師的敬重與熱愛早已傳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