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強調要在今年秋季利用新生教育、入學教育的契機,以"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為主題,在大中小學校組織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廣泛進行抗戰歷史、抗戰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傳承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勤奮學習、崇德向善,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來源:中國文明網)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凡事都應該早做準備,早點行動,這樣可以為成功做好必要的鋪墊。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在每學年新學期的開始階段,注重抓好開頭,認真上好"開學第一課",進一步明確教學重心、目的和方向,會對今後一學期、一學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學校教育工作奠定基礎,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上好"開學第一課"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國將於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和世界人民一道慶賀這一難忘的時刻,共同維護用鮮血換來的和平與安寧。因此,恰逢新學年開學之際,相關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廣大中小學以"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為主題,組織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對於幫助廣大青少年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應該說對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而言,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筆者覺得,不管是用什麼方法去上,要想使"開學第一課"能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甚至變成引領孩子未來健康成長的一種精神力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須要突破僵化的思維,對"開學第一課"有著全新而又深刻的認識。
首先,要走出認識誤區。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開學第一課"並不會感到陌生,但是在一些地方,不少人往往會把"開學第一課"當做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課,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開學第一課"中的"第一"突出的是重要性,是有別於其他功課的特殊地位,而並不是指課程安排上的順序。這門"課"在開學第一天可以上,第二天、第三天仍然可以上,甚至可以將這門"課"的精髓貫穿於整個學期、學年教學過程的始終,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明理愛國的人文情懷,這正是上好"開學第一課"的意義所在。
其次,要注重實際效果。對這個學期而言,上好"開學第一課",並不只是邀請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同志作報告、組織觀看9月3日盛大閱兵儀式、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書畫獲徵文比賽這麼簡單。如果我們的廣大教育工作者不能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有所創新、突破,讓學生將偉大的抗戰精神融入到血液中去,在今後的成長中變成學習和工作的動力,為圓夢中華傳遞更多正能量,"開學第一課"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對於整個中華民族而言,今年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在這個時刻,通過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是加強革命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讓廣大青少年勿忘國恥,為圓夢中華而不懈努力的有利時機。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計上好"開學第一課",不辜負時代的期望和歷史的重託,讓今天的孩子能順利成長為未來祖國發展和民族強盛的棟梁之才。(劉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