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了解拜師條件,欲入道門之小白必看 !

2021-03-01 符籙道長

 

真的要學習道教,認識道教,拜師入道,學歷資本無所謂,好人壞人無所謂,男女年齡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一顆明智的心。

學歷只是知識的考核體系,不代表一個人真正的內心,同樣,年齡男女代表也代表不了更多,雖然世界上好人多壞人少,但是如果人人都想收好人做徒弟,就要收個道德完備的徒弟,那麼,誰去度化其他人?是人就可能有犯錯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擔當的責任,哪怕現在沒有,以後會不會有?

道教是修行的過程,是完善自己的過程,在追尋信仰的路途中,不斷改掉自己的缺點,哪怕神仙也不是天生就是神仙,關帝還要經歷兵解呢,呂祖還需要被點化呢,何況我們這些凡人;玉帝也需要在人間磨練的,如果都摒棄了有缺點的人入道,談何慈悲?見到不好的就躲的遠遠的,見到好的馬上就要收為徒弟,見他粗陋而鄙之,見他良善而愛之,這樣的看法沒錯,但是作為宗教,應該包容更多,修行不是去粗陋選良善的過程,而是化粗陋為良善的過程。


談到這個問題,是給想入道學習的人一個自信,任何人都有缺點,哪怕你要拜的師父也肯定有缺點,你學會的是端正自己,有自信有明智的想法,誰都有缺點,誰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你再崇拜的人吃的也是飯拉的也是便便,當然,如果有人說不食人間煙火吃便便拉飯我也沒辦法。咳咳,是不是覺得貧道說的有點狠,不狠沒辦法,就跟追星一樣,很多人甚至不顧自己不顧父母,只想追星,你追的星,難道拉的不是便便是金條啊?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夠正視自己,不要盲目迷信他人,也不要盲目相信宗教,任何宗教都有好有壞,任何人都有好有壞;入道有缺點不怕,現在改不了也不怕,慢慢來,在修道的過程中,能夠最後找到自己的路就好。

就談談我收的徒弟吧,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是好的,最起碼在師兄弟相處之時,都是很單純很二的一個狀態,拜師入道後,他們學習的是一個心態,一個去掉人與人之間不信任隔膜的機會,因為我收的徒弟多,我以後還打算收更多的徒弟,他們都有缺點,甚至有些人的缺點可以歸結為壞人的範疇,但是一旦皈依了,就是我徒弟,我可以容忍他們,甚至他們對我犯錯,有的徒弟和金仙觀的一位師弟算計過我,但是回頭就好,我徒弟承認了錯誤,有擔當,照舊修行,除了公開判出師門外,我可以容忍他們的所有錯誤,我也會督促他們改正,修道,本來就是個相互提攜的過程,師徒之間也要相互學習。

他們大部分是網上皈依在我門下,但是只要起了道名,承繼了法脈,就是我的徒弟,當初拜師的時候都讓他們考慮好了,我也說過,拜師只有一次,是師父不是師傅,他們給了我肯定的答覆,心念一動,竟達九天,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發願,這個師徒的名定了就定了,無論俗家出家都在道教約束範圍內,除了俗世的約束, 還有道門的約束,犯了錯,不僅僅有國法家規的懲罰,還有冥冥中道教的約束與因果,當然,話說多了,其實無非是一顆心,道教有很多規則,這些規則考驗的就是人心而已。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說,你怎麼好壞不分啊,什麼徒弟都要收,好人壞人都收,做了錯事你也不逐出師門?包括這幾天也有人說,讓你亂收徒弟,看你徒弟中間也有壞人吧?

呵呵,如果做錯了事就不能尋求改正自己的機會,那麼道門廣開的時候,難道還要寫上只許好人入內不準壞人進門啊?如果做了錯事就逐出師門,那麼是不是讓他一錯再錯,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崎嶇更陰暗呢?不逐出師門,改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錯誤,而絕了他人的向道之心!

宗教信仰不應該局限在一年兩年,五年十年,而是放眼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看的更長遠一些,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承擔我們的責任,或許這個責任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把我們破碎的傳統文化體系逐步重塑起來,或許恢復不了原來的樣子,但是至少我們能夠有一個標準和信仰的約束。


不可否認,一些宮觀或者師父有這樣那樣的條件,但是,真正拜師入道,需要的就是心,無論怎麼方式的皈依,都是皈依,都是道門弟子,不在乎形式,不在乎外在,你需要尋覓的是自己真正的內心。 

如果你做錯了事或者現在正在做錯事,入道就給你加上一個枷鎖,如同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說法,你需要的是慢慢控制自己,把自己心中的惡慢慢關進道德的籠子裡。 惡中有善的萌芽,會不斷督促我們改正

如果你願意行善向善,那麼,入道就給你增加二隻遨遊天下的翅膀做個快樂的鳥人,咳咳,我邪惡了,善上更有善的動機,那麼我們可以更好的幫助到其他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知識不夠,可以跟道友們學習,可能一個道友不願意或者沒時間跟你探討,就多找些道友,可以學習更多,當然不要被騙。 

如果你覺得自己貧困沒資格拜師,那麼我告訴你,很多高額的拜師費都是騙人的, 拜師磕頭要拜師禮的,哪怕網上皈依,以後見面也應該有這個禮數,但是師父也要回給你見面禮,是個相互的過程,不是單方面的付出,不在乎金錢的多少,是個禮節。

如果你有錢燒的慌,到處拜師學神通學法術,8888元天眼通速成,我勸你還是好好多了解下什麼是宗教什麼是迷信吧。


說了那麼多,再來句詩詞吧:「我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哪裡來的?是發掘內心的善與道、真與美而來的,不是說從天上掉下來的;如同太極的陰陽一樣,每個人都有善惡,你認為再壞的人身上其實都有可以向善的地方,環境改變人,人也改變環境,只要有了向道之心,秉承善的理念,總會讓自己通融自在的,入道僅僅在於你是否願意低頭。

為什麼說低頭呢?不是剛說了不要迷信,怎麼入道還要低頭的。

低頭說的是最起碼你要有敬畏之心,當然,不要理解成畏懼之心啊,因為敬而畏,敬重先賢的對道教文化的集成,敬重他人對道教的弘揚與承繼,敬重他人的善良與真實,低下頭,不僅僅是叩拜神靈,還要審視自己的內心,或者說叩拜神靈的同時,審視自己的內心,正視自己的善惡與好壞,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的事情,也不存在無緣無故的壞人,這幾天說的邪教,我們也很憤慨,但是也應該深深自責,我們做的不夠,我們宣傳的正法不夠,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做的不夠,當一些人找不到正確的信仰的時候,當因為人的好壞而區分緣分的時候,當因為個人好惡而拒絕他人入道的時候,當因為各種原因對人生迷茫的時候,當因為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被邪教所誘惑,被迷信所誘惑,如果說要真正弘道,真正信佛,應該從宏觀的角度,讓更多的人認識正信。


所以,還是那句話,道門廣開,不在於條件,而在於心,道學廣博,不在於書籍,而在於心,向善向道,有尋求完善自己的動力,有讓自己受到約束的想法,均可入道。當正信的朋友們更多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麼多迷信出現,就不會有那麼多邪教給我們的生活增加那麼多的苦難了。

佛教講無欲、道教講無為、佛教講放下、道教講看開,入道,在於你,這個道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只要找到你真正的信仰,做到不迷信就好,找到你的引路者,找到你的修行同參,一起前行,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傻來一起鬧,人生就這麼簡單,信仰就這麼簡單,不要把信仰看太輕,也不要太信仰看太重,看的簡單一點,單純一點,保持自己一顆明智的心,讓自己低頭叩拜下去的時候不失去本心,讓自己抬頭起來的時候能自尊自信,無論你選擇信仰道教還是選擇信仰道教,我都尊重你的選擇。別人不收你、那你被各種條件嚇怕或者你找不到適合的師父,可以找我,我幫你介紹最起碼靠譜點的朋友吧,當然,他們也有缺點,你也要學會包容。


心中有正氣,萬邪不侵,胸中納自然,天地包容。拜師沒條件,也有條件,就在於你的心而已。

相關焦點

  • 道士的分類及如何拜師進入正統道門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稱,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道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入道修行必看)
    道教拜師收徒,非常繁瑣和慎重。說其繁瑣,在於道教師父收徒必經諸多程序,焚香奏表、誦經禮懺,另有弟子宣讀拜師帖表明入道修行之決心,而師父亦需奏表書符,讓入門弟子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聞正法,跪拜歷代宗親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師父以承法脈使道門昌隆。
  • 拜師求法,這些道教收徒弟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1拜師收徒的要求拜師學道是道教傳承的固有傳統。拜師是道門經法傳遞,慧命相傳的關鍵。父母生我身,不能了我生死,師父傳我道,才能明世間理。自己的師父(度師)即是自己的親師父,對於一個道派而言只能拜此門派一位師父。
  • 職業化妝師告訴你,美妝蛋的正確使用方法,新手小白必看
    職業化妝師告訴你,美妝蛋的正確使用方法,新手小白必看新手化妝必看,美妝蛋正確使用方法首先你要有一套美妝蛋,只有一個的,中間麻煩下多洗幾次也沒毛病,我個人就比較怕麻煩一入就入一套
  • 忻州古城泰山廟(初九日)舉行皈依拜師法會
    祖師垂訓:皈依大道——皈依道、經、師三寶,可歸入道門之正統,遂得眾神之福佑,體悟萬物之至理,知曉通真之徑路。2020年10月25日(九月初九)上午十時,秀容古城泰山廟於東嶽大殿舉行道教皈依拜師法會,大開普度之門,接引塵世眾生悟道修真。
  • 道教常識:拜師須知
    入道教需要有信仰。道教雖然鬆散,但畢竟是以神道設教為基礎的。自然有其規矩法理,入教必然要有三皈依。這是個盟誓。連這樣的盟誓都可以隨意拋置,萬物厭之。所以,不信道,不敬三清祖師,不禮十極高真,不要入教,不然會很麻煩。宗教信仰不是個遊戲,尤其對於要修行的人來說,請慎重。
  • 道教的拜師禮儀及各種叩拜方式
    拜師禮儀入道,就是皈依道教之意。入道禮儀,是道教信徒正式成為道教徒的禮儀。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入道要有引進的師父,所以要拜師。 行拜師禮,一般要在宮觀殿堂內,或設立壇場。在殿堂或壇場中,首先由師父邀請來的道侶行祝願禮,接著師父上香,向祖師行三禮九叩大禮,然後端坐於殿堂或壇場一側事先設好的座位上。
  • 朱慶育:笑傲江湖田伯光拜師
    棄惡從善固是江湖佳話,但拜師之議,令狐衝施以詐術在前,不戒和尚訴諸武力在後,反倒是田伯光重然信諾,忍辱負重,謙謙有君子之風。此難免令人心生疑慮:重然信諾何以竟成江湖反派的阿基裡斯之踵?訴諸武力者是否因其位列正派而天然正義?各門各派均以欺師滅祖、背叛師門為門規首戒,他日田伯光若欲反悔,脫離恆山,莫非恆山上下人人可得而誅之?
  • 道教的拜師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些常識你需要了解
    最近很多熱愛傳統文化的朋友問我,道教該如何拜師呢?他們想通過拜師以對道教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一些朋友受到玄幻影視作品的影響,幻想著能拜一位「大師」為師,去修真證道。道教的拜師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期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道教拜師的那些事兒,有不足之處還望見諒。
  • 陰陽師:關於入寮和拜師你了解多少?為你帶來全面解析!
    事關陰陽師的入寮和拜師,小編也是傾盡全力去為大家解讀。尋找適合你的陰陽寮!以下我的言論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還是個萌新的情況下!順位前二十,都不要去,去了人家也不一定要你!順位五十以下其實就是很休閒的寮,要去也不會太苛刻,福利也還能算勉勉強強,適合萌新們居住!
  • 傳統的拜師學藝
    「武術界向以拜師儀式繁瑣、師徒師承關係名份極嚴,著稱於世。要想成為師門正式弟子,須經過師父長期的反覆考驗,符合條件得到認可後,經人介紹,本人寫拜師申請,師父和師兄弟們認可後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拜師儀式上徒弟向師父行過三拜大禮,呈上拜師貼,內有壓貼禮,師父及兩名以上見證人在拜師帖上簽字等一系列手續後,方能進入師門,成為師父的入門弟子。
  • 3種正確的英語啟蒙方式,孩子很受用,「小白父母」必看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3種正確的英語啟蒙方式,「小白父母」必看哦!海蒂·麥考夫是全球最暢銷的孕產育兒書專家,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11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他曾在書中這樣寫道:很多語言專家建議,兩歲半到三歲之間是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
  • 入道之始——三歸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入道門要拜個師父,要舉行三歸依的入道儀軌。為什麼要這麼做?它是什麼?簡單來講,三歸戒,是歸依太上無極大道。歸依太上經寶——歷劫祖師妙文釋法,是謂經寶,也可以說是歸依太上三十六部尊經,這三十六部經,三清道祖各宣說十二部。實際上,道門當中,三洞經法何止於三十六部,它們浩瀚如煙海,窮我們一生的精力,恐怕都不能夠全覽。
  • 3種正確的英語啟蒙方式,孩子很受用,「小白父母」必看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3種正確的英語啟蒙方式,「小白父母」必看哦!3種正確的英語啟蒙方式一、培養興趣,時常交流論語中提到過知之、好之和樂之的關係,想要讓孩子學好英語,就應該先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播放一些有趣的英語動畫、製作一些有圖案的英文小卡片等等,利用相對
  • 從「習武拜師」說說「師徒關係」
    武術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一件大事。一般來講,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說,沒有師承,不算入門。
  • 廚師為什麼要拜師?
    這行老派的拜師還是有講究的。參照梨園行的做法,講究引保代——引師(介紹人)、保師(保證人,保證師授徒學,互尊等)、代師(師無暇時,代授)。拜師時候,師徒憑帖上,引保代要各自籤名,儀式感十足。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究尊師重道,注重拜師禮儀。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
    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快手小白開直播需要哪些條件 普通人沒才藝如何做主播呢
    現在網絡直播如此發達,有許多人都投身於直播行業,而很多新人主播,開剛播幾天,看到打賞的禮物不多,粉絲也不多,開著直播也不知道幹什麼,難免就有些懊惱,那麼快手小白開直播需要哪些條件?普通人沒才藝如何做主播呢?一起來看看吧。
  • 全套用法:道門天星入命解法燈陣用法和十二命星入命解法
    另外新增,命星的用法,命宗十二星入命會有什麼呀的災禍或者好運。天星+命星,準確率99%以上。。。此乃民間或者道門秘術之一。兇的命星入命,如何化解?本次課程,詳細的傳授給大家。為道門正統禳星法門,所以要配合文疏,符牌?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
    師父僅僅是度師,即將自己引度入玄門之人,有了師父,就意味著已走近那玄妙無比的道,接下來的事,便是認真虔誠修行。若遇迷惑處,或自悟,或求於師父,或訪道,如此才能精進。因而,師與徒的命運便通過道僅僅綁在了一起,從茫茫人海中的素不相識,到修行路上的同舟共濟,這就是求道之路,其終極目標,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