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稱呼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
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稱,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道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說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也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稱,也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也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必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 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拜師
體悟大道,憑藉經。經文蘊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難以自悟,須借師之引導而進入道之門牆,故而拜師極為謹慎而嚴肅。憑藉自身之緣分,尋找與自己有緣的度師,由度師誦經諷咒,懺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儀。俗家皈依者,拜師之後,必須研習道經,行善積德,做個道門的合格弟子。
道士修道追求的是在肉體上,擺脫生老病死、寒暑困擾、衣食所憂等諸多苦惱;在精神上,道德修養超越常人,極為高尚,人格完美,擺脫名利牽纏、恩愛之累,六根靜定的修行者。憑藉道以契合神仙之境界,故而修道。
早晚功課
玄門早晚功課,是道教徒早晚必誦的兩部經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則。功課者,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認真習誦,理解經意,深悟玄理,腳踏實地按經旨行持。 道教講結三緣,《早課》誦清靜經,即分輕清之意,為祈求國泰民安,懺悔罪業,可結仙緣。《晚課》誦救苦經,超度鬼魂,可結鬼緣。《午課》誦三官經,可賜福、消災、解厄、赦罪,可結人緣。
道士出家
加入道教有兩種形式:一是成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為道教居士。成為正式的道士,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為正一派道士。兩者均須履行拜師手續,但前者必須到道教宮觀出家,後者則不需出家。 要成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宮觀辦理皈依手續,取得皈依證即可。
出家制度起源很早,不過原來的符籙各派並沒有很嚴格的一律的規定,只有全真道提倡出家,並且要求其專職道士必須出家。所稱出家,就是放棄家庭生活,專門從事修真向道的宗教活動。原先沒有建立家庭的,不得再建;已經建立家庭的,則要求離棄家庭。
初期道教中有影響的教派都沒有必須出家的規定,正一派的祖師張道陵和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都有妻室,人稱「三師三夫人」。 以後正一派天師代代相傳,天師道在魏晉以後也形成了若干世家,所以總的來說,正一派中容有出家道士,但是沒有必須出家的強制性規定。
創立於金代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可能是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王重陽一開始就提倡出家。以後雖然也出現了全真居士,但一般說來,全真道的職業道士都是出家的。
道士之所以選擇出家,是因為以家庭為牢,認為在家會影響修道成正果,也有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信仰的虔誠與徹底,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和所有的精力來修道求仙。
歷代道士中都有人選擇出家修行的,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觀念,全真道徒對出家制度雖然仍然強調,但一部分道士實際上已放棄了出家的方式,雖然住廟,但也另有家室。這在市場經濟已經普遍化或者相當發展的嶺南、香港地區尤其明顯。
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定皆為出家道士,有四點基本要求:第一,不結婚;第二,不食葷;第三,平時也必須著道裝;第四,束髮面須。基本上都住在宮觀裡。
正一派道士按傳統皆為不出家道士,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做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髮式隨俗。俗稱「散居道士」。
對於一般信眾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積德、濟物利人,存善念、舉善行,學習教儀、詠誦經典等。如奉行「修德十益」: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師長、十愛惜物命。鍊氣之類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統師承,一般人自己練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如何進入正宗道門
道教的信徒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大範圍。也有分為: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五類的,法師可歸類到道士裡。
信士是指信奉道教,但還沒經過宗教認定儀式的人。居士是指經過道教皈依儀式,拜過度師,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或九戒的正式道教信徒,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道士是指在經受皈依儀式以後,再經受傳度或者冠巾儀式,發放度牒的道教神職人員,民間許多從事符法、預測或者風水堪輿的人士,未曾經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經典,也不會道教科儀,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這類人只能算是對某學業專攻的術士,和道士是不沾邊的。
法師是指需要經受皈依、傳度成為道士以後修持了一段時間,再拜高級別法師習學科儀奧秘,在法事中擔當主要領導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
一般各地地方道協或者大型的道觀都會為信徒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皈依儀式的,可以向道觀的「知客」諮詢。中國道教學院不面向社會招生,只招正式道士。報考人員由所在道教宮觀或道教協會推薦,參加中國道教學院組織的考試,根據成績擇優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