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號稱「留髮不留頭」,為何允許道士保留漢人傳統衣冠髮式?

2020-12-25 劇透歷史

滿清入關打下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後,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發布了許多嚴苛的法令,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剃髮令」,推行起來號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命統治之下的漢族百姓,全部改剃滿族「金錢鼠尾」髮型。

這道命令一下,立刻激起了江南漢人的反抗。

漢人向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根本忍受不了滿清異族的剃髮令,各地紛紛起義,引來了滿清的血腥鎮壓。

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滿清治下的道士們,卻並沒有剃髮扎辮,還留著漢族的衣冠髮式,清政府為什麼容許道士例外呢?

其實,剃髮令執行起來並不是完全一刀切,有四類人可以不剃髮:

一是女人,不但不用剃,如果願意的話,還可以保持本族髮型,不必學著滿族女子;

二是小孩,小時候可以留髮;

三是僧人,總不能讓人家留出頭髮再剃吧;

第四就是道士。

很多時候,人們會感覺道士和普通人沒太大區別,因為道士中的火居道士不但可以喝酒吃肉,還能正常娶妻生子,不需要守什麼清規戒律。

通常看來,道士和僧人一樣都是出家人,屬於「方外之人」,遠離了塵世間的功名利祿,也就不能用世俗的禮教規矩去束縛他們。

不只清朝,歷朝歷代對於僧、道都比較包容,不同程度上尊重他們的理念,哪怕不信,也很少專門去打擊。

世事會變遷,王朝會更替,但只要不直接參與天下紛爭,無論坐在龍椅上的是誰,僧、道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該怎樣還怎樣。這也是亂世中出家人特別多的原因。

所以清朝不會要求道士剃髮,因為從統治者到百姓都默認道士不是俗世中人,那就不能用對待百姓的那一套去對待道士。

另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則是剃髮令已經激起了江南的動蕩,如果再強令道士也剃髮,必然導致另一個階層也站到自己的對立面,這顯然不利息於政局的穩定。

何況,清朝實施剃髮令,與其說是同化漢人,不如說是藉機掐滅有可能存在的隱患,用武力強迫百姓站隊滿人這邊,消弱漢人的反抗意識,鞏固滿清統治者的至高地位。

但在道士身上,滿清用不著這麼做。因為道門對明朝沒有太大的忠誠度,並沒有與滿清為敵,而是順應時勢,承認新朝的統治地位,並以此為契機發展壯大。

明末清初,有位非常出名的道士王常月,他屬全真道龍門派,是龍門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此人被視為龍門派的中興之祖,讓本已衰落的道教得到一次較大的復興,使得道門大振。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除了本身天賦卓然、精通道法之外,最關鍵的是他把握住了改朝換代的有利時機,走通了上層路線。

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崇道的,順治、康熙更不信道,但他們和王常月保持了一種良好的關係。順治帝封王常月為「國師」,讓他成為道門名義上的領導者,三次賜予紫衣,康熙對王常月也十分禮遇。

為何如此?

因為滿清要藉助道教的力量穩定局面,營造一種國泰民安、花團錦簇的氛圍。而王常月也藉助皇帝的「恩寵」多次開壇講座,廣收弟子,道門迎來大興。

兩者互惠互利,誰都沒吃虧。

這種情況下,清朝統治者更不會特意要求道士剃髮換衣,沒那必要。

到了清朝中、後期,剃髮令不像最初那麼嚴格了。

尤其是那些過於偏遠的小山村,清朝官吏也是懶得去管,百姓們不會刻意每月去理次頭髮好保持住髮型,長期不理髮,金錢鼠尾也就慢慢變成了覆蓋後半個腦勺的牛尾辮。

清政府對普通百姓的辮髮都是如此態度,對道士群體就更沒有理由去過多苛責了。

相關焦點

  • 清朝為何準許道士保留漢族衣冠髮式?
    說個顛覆一點的史實,在清朝的確曾經有過「剃髮令」,但是在康熙時期在民間,仍然有很多人保留著漢族衣冠髮飾。甚至貫穿整個清朝,都有保持漢族衣冠髮飾的,這不單單是道士。我們知道《剃髮令》跟多爾袞有關,跟孫之獬有關。
  • 滿清入關後,強迫漢人剃髮易服,為何準許道士保留漢族衣冠髮式?
    而在剛剛入關之後,為了能夠控制百姓的思想,更是提出了必須剃髮的要求,一旦發現沒有剃髮的百姓,那麼就要直接處死,這種條令一頒布,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又死在了清朝軍隊的手中。但是在這些剃髮的命令下,有著一群人卻不用剃髮,這難道不是在違抗清政府的命令嗎?是哪些人有這麼大的膽子?
  • 在強制命令留辮子的清朝,禿頂的人該怎麼辦?
    公元1644年,剃髮令猶如晴天霹靂一般震醒了所有的漢人,代表著孝之始也的傳統和發不能損的觀念讓漢人百姓喊出「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的口號,而滿清朝廷則針鋒相對下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可見在當時要想活命首先就得看你頭上有沒有辮子,要是沒有說明你不支持朝廷的法令,小命堪憂啊!
  • 清朝只有漢人和滿人留辮子嗎?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人為何不留辮子?
    漢人一開始也不接受這種怪異的習俗,甚至發生過很多流血事件,因為在漢族人的思想觀念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是清兵入關就要求漢人改變習俗,這確實容易引起方感。除卻漢人習慣外,早期的「金錢鼠尾」造型確實也不太好看。對於新疆的剃髮政策又大異於漢族,新疆的伯克們反倒不得輕易蓄留髮辮,生活在新疆的漢人、漢回不得隨意剃去髮辮,這一部分人是要蓄留髮辮的。
  • 滿清時除了漢人滿人留長辮子,其他少數民族也這樣嗎?
    滿清入關後,就開始強迫漢人剃髮留長辮子,改變了漢民族幾千年來的髮式和著裝習俗。當時處於滿清統治下的其他少數民族,有沒有像漢族一樣,也被強迫剃髮易服呢?剃髮易服,是滿清取得統治權後進行的一項政策,主要是想從精神和肉體上摧殘其他民族的抵抗。
  • 滿清統治漢人,能成功實施「剃髮易服」,為何卻不能普及滿語
    滿清入關後為了更好地更強的殖民漢人,清除漢人和滿人的外表區別,就施行了剃髮令,在留髮不留頭的威脅下,剃髮令在全國各地開始了執行。然後滿清當權者剛開始普及滿語,期待能夠更進一步從文化教育上把全部漢族人變成滿人,可是滿語的普及卻失敗了,到了後來甚至是滿族人也不會講滿語了。
  • 原來我們被這個傳統觀念騙了300多年
    《寶蓮燈》裡的沉香為了反抗舅舅二郎神劈山救母,他為什麼不在正月理個髮呢?也是外甥熬成舅舅的二郎神為了反抗他舅玉皇大帝劈山救母,他為什麼不在正月理個髮呢?進行完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我們再學習一下黑格爾的辯證法。
  • 裹腳——一個滿清限制漢人反抗的手段
    ▍裹腳到毀壞身體不符合漢人的傳統 我們看到了疑點,接著上面的祖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然後再結合百度百科裡三寸金蓮詞條的描述:"過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其方法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
  • 讓漢人剃頭髮的漢奸,被用極刑摧殘的不成人形,撫恤金都不給
    順治二年,清朝下達剃髮令,要求全國漢人在十日之內全部改滿人髮型,如有違抗者格殺勿論。從那天開始,剃頭匠們挑著擔子滿街強行給漢人剃髮,並且有當場處死反抗者的權利。那麼,究竟是誰給滿清提出了這個讓漢人剃髮易服的建議的?他的下場又如何呢?
  • 滿清統治中國300年,為何皇宮的太監都是漢人,沒有一個滿族人
    明朝的衰落和滅亡和太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滿清入住中原之後,對皇宮裡的太監審查非常嚴格,他們害怕自己的也會重蹈覆轍。我們也知道滿清皇帝對於漢人一直不信任,我們當然也就會問,既然皇帝這麼不相信漢人,為何太監這麼重要的人,為什麼他們不使用滿族人,反而使用漢人呢?
  • 滿族人入主中原之後,強迫漢人剃頭髮,不剃就得死,其實原因很簡單
    現在電視劇也演了很多古裝劇,清朝的男子,全部都是剃一半的頭,剩下另一半,在後面編一個長辮子,後來民國時期,新舊社會的交替,政府要求人們剪辮子的時候,很多的人,都是至死都不剪,其中漢人佔了大部分。其實這種辮子,並不是漢族人的專利,而是在滿清皇族入主中原之後,這是他們帶來的,一開始並不是那種留一半的辮子,而是只留著腦袋頂上,中心的頭髮,中間的變成一個小辮子,跟鼠尾巴差不多,能穿過一個銅錢的孔,就是合格的辮子。
  • 滿清政府如何把蒙古收服?滿人的手段還是利用了漢人的智慧!
    但是滿清的蒙古卻逐漸的從舞臺的中心退出,完全的被中原王朝收服了。清朝到底是如何收服蒙古的。滿清王朝收服蒙古一方面籠絡利用上層的蒙古王公貴族,通過跟上層的蒙古王公的和親,甚至皇帝女兒下嫁蒙古,與蒙古結成姻親聯盟共同壓制中原漢人。
  • 滿清社會男子必須留辮子,他們如何洗頭髮?傳教士照片給出答案
    滿清社會男子必須留辮子,他們如何洗頭髮?傳教士照片給出答案在清宮劇大肆橫行的今天,我們都知道了清朝的男人都是要把自己的頭髮前面剃掉,留下一個辮子的。在清兵入關的時候,如果你拒絕剃髮留辮,那麼你就只有被殺害這樣的一條路。
  • 一分鐘學堂|為什麼和尚剃光頭,而道士留長髮?
    為什麼和尚剃頭,道士留長髮mp302:00來自錦靈中文在世人眼裡,道士與和尚都自稱「方外人士」,即世外之人。都已看破紅塵,超脫世間貧富榮辱,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內心自由。兩者在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多地方也都很相似。
  • 3億漢人被滿清300萬八旗統治276年,不反抗的四個理由
    所以在滿清近三百年的統治期間權臣並不敢獨大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皇權的集中,讓滿清時期沒有異姓的政變,而皇位始終都是歸屬於愛新覺羅的。這是滿清統治環節中很重要的一點。 身處中原的農耕民族對於騎術那是一竅不通,李自成的40萬部隊被滿清的6萬騎兵打的四處逃竄就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在清朝時期,對戰馬和騎兵進行了嚴格的把控之後,漢人造反更是一成勝率都沒有了,只有滿人能當騎兵,漢人是沒有當騎兵的。其實漢人一開始也反抗過,但是這些人也是因為沒有辦法能夠對抗騎兵所以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 其中一個村子,至今滿漢不通婚
    朝廷官員中,最開始是不允許漢人入宮為官的,只是隨著社會進步,漢人才有資格做官,但是總體來看,朝廷中為官者多數還是滿人,而且重要職位也是由滿族人擔任。 滿清時期滿人血統是最高貴的血統,而漢族血脈則比較低賤,所以滿族人是不允許本族人和外族人通婚的。
  • 清宮戲都是騙人的,清朝辮子頭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1644年清兵入關,當時就頒發了「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多數漢人還是選擇了剃髮。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難以接受,古來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加上難以接受降於蠻夷之下,因剃髮死亡的漢人也不在少數。
  • 滿清入關後,漢人為什麼沒有進行持續地抵抗?
    滿清入關後,漢人為什麼沒有持續抵抗,是有許多歷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一、明未的動亂使國力大損。明朝未年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從陝西到中原,再到北京,轉戰十幾年,所到之處,大肆屠殺明宗室藩王和百姓。
  •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別人都不敢幫他剪辮子,最後他親自動手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傳統,不論男生女生,辮子都不能剪掉,女生一輩子都不能剪一次頭髮,每次出門都要盤成一個髮髻,而男生則是將頭頂的頭髮剔出,在頭後留出一個辮子。不過男生留辮子這個傳統其實只是在滿清時多見,其他朝代的男子都會在頭頂上紮成一個髮髻,儘管留的髮型不同,但是頭髮對於他們來說都非常重要。有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說明頭髮究竟有多重要,曹操曾經下過軍令狀不允許士兵們踩踏農田,如果違反了這一條規定,則會被斬首,但是命令才剛剛傳達下去,曹操自己就違反了這一條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