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剃髮」主要是針對的漢人群體,對新疆、西藏、蒙古這些地區反而沒有嚴格的控制。因為清朝入主中原後,漢人是主要群體,地處偏遠的地方,即使命令達到,也很難達到管理的目的。
而且各個民族中的關係也盤根錯節,其實那時候很多少數民族也並未遵守「易服剃髮」的規定,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這道命令反而只能約束人口眾多的漢人了。
回疆剃髮反而是賞賜
和中原地區的強制不同,回疆的剃髮是一種賞賜,這是至高無上的獎勵。漢人一開始也不接受這種怪異的習俗,甚至發生過很多流血事件,因為在漢族人的思想觀念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是清兵入關就要求漢人改變習俗,這確實容易引起方感。
除卻漢人習慣外,早期的「金錢鼠尾」造型確實也不太好看。對於新疆的剃髮政策又大異於漢族,新疆的伯克們反倒不得輕易蓄留髮辮,生活在新疆的漢人、漢回不得隨意剃去髮辮,這一部分人是要蓄留髮辮的。
從這些不同的政策來看,清朝統治者是以拉攏的方式對待少數民族,又以強制的手段在控制漢人。
清朝的頭髮變遷。所以在新疆的漢人還是會被強制留髮辮,對於非漢人政策不同,有些在新疆的漢人為了逃避剃髮還會冒充少數民族。
總之,民族要求與政策不同,所以新疆的蓄留髮辮的情況也有所區別。各城回子王公以下之有世職,及盡忠有功伯克之子孫,願留長髮辮者,準其蓄髮。其餘伯克之中,如有願留髮辮者,亦會獲得準許,而四品以下概不準蓄留髮辮,以示限制。
入主中原的政治需要
清政府入主中原後,立刻頒布了「剃髮令:「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雖然命令是出了,可是響應者寥寥無幾。滿清雖然入關,實際上天下尚未穩定,很多地方都還是地方政權說了算。
南方少數民族,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地區,完全還處在地方政府的統治之下,不要說新疆、西藏、蒙古了,就說湘西苗族、四川彝族等等,哪一個少數民族是立刻就被徵服了。
對於那些無法立刻就掌控的地方,只能採取懷柔政策,蒙古跟滿族很早就結盟了,強制與否都不重要,留不留髮辮都無所謂。
但是已經加入八旗的蒙古人,就必須嚴格遵守剃髮令,對於正在拉攏的漠南蒙古,就從王公貴族開始實行。對那些尚且沒有被徵服的蒙古人,清政府就慢慢的熬他們,等到他們周邊的人都剃髮易服之後,他們也會改變自己的習慣。
正因為有了這諸多的問題,清朝統治者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在能強制的地方儘量強制,不能強制的地方也只能順其自然。
新疆、西藏這些民族複雜的地方所採取的辦法與蒙古差不多。最好的辦法就是熬,等大家都差不多了,易服剃髮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至於那些勞神費力的地方,他們也懶得去管理,畢竟又偏遠,又沒有什麼好處。
統治者不是一味的要用武力去統治天下,如果損失大於收穫,他們也不願意去冒那個險,要坐穩江山,不打兩手算盤,去權衡利弊,怎麼能保住江山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