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

2020-12-19 騰訊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通常簡稱為「清靜經」或「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

《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首先經中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道教徒認為:「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乃至千真萬聖鹹不出於此矣。」《清靜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一、人們煩惱是因為心不靜

《清靜經》經文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于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二、內觀心性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

經云:「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三、遣除各種心念

了悟身心以致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將有形之物認為空幻,而且這種觀想出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於道,常清常靜。

故經文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才可得入真道。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並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

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四、注重心性修養

《清靜經》所講的內觀心性修養方法,在隋唐時極為流行。類似《清靜經》這樣短小精煉的經文還有許多。

如《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等。這些經文的思想義理及詞句都與《清靜經》基本相同。

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養成為內丹性命雙修的一個方面,因此《清靜經》越發受到重視。唐末杜光庭之後,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淵、李道純、劉通微、王道淵等均為《清靜經》作注,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道教派」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附《清靜經》全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為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 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道士的分類及如何拜師進入正統道門
    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稱,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道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清靜經》則起於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最終落實到人心的清靜修為,通過「遣其欲,澄其心」從而不生「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滅「三毒」(貪、嗔、痴),最終「常清常靜得真道」的修為境界。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
  • 《清靜經》全文翻譯
    《清靜經》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
  • 道教修持「五字真言」
    「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通過特殊的修持程序而感受到,例如齋醮科儀、存想,等等方式都可以達到與「大道」感通的效果。(二)德這本來表示憑藉眼睛的巫術靈力來進行厭服的行為。後來,道教將「德」提升為「道」所具有的特殊能量。照道教的看法,「道」因為有「德」才能夠輔助萬物生生不息。
  • 道教經典《清靜經》釋義(上篇)
    《清靜經》僅四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家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它首先闡釋說的是什麼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先來品嘗一段美曲《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原文】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
  • 《清靜經》中的這十個字,言明了修道的根本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經,天地悉皆歸。」意思是告訴我們只要心靜神定了,就能讓我們的心和天地合二為一。達到了天人合一就能觀察到大道之中的玄奧。《清靜經》中的這十個字,告訴了我們修道的根本,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十個字,它卻包含修道修心的方法。
  • 心經:心經如何修持
    真正修持的時候,按嚴格的要求來講,還要像《經莊嚴論》中所講那樣,具備十一種作意、九種助行等等,因為不管修什麼禪定,都需要具備這些條件,但如果無法達到這些要求,最起碼也要具足上述三個條件,這是很重要的。具足三個條件之後,如果想專門修持,首先需要準備好修持的外緣:其二,要定好修持的時間,即安排好每天用多少個小時進行修持,上午修幾座,下午修幾座。我以前也講過,如果沒有任何竅訣,光是一早起來就一直什麼都不想地坐著,想起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便馬上出定,這種方式並不叫坐禪。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基於此,不僅要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對修行之事如此嚮往且痴迷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從「修行」本身的概念說起。道教講說的修行,涵蓋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指通過一些特殊的煉養方式,通過保持人體精炁神的充盈不竭,首先實現身體上的康泰無疾,進而達到長生久視、乃至得道成仙的境界。
  • 442、念佛功課的基本次序是什麼?
    在家人功課可按叢林做功課次序,也可隨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幾起幾落之紊亂無章也。又自己修持,但取誠敬,跪、立、坐、繞,各隨其便。若欲如法,誦《彌陀經》宜跪,立誦亦可。叢林中朔望做功課,則先念《香贊》,餘日均不念《香贊》。此法乃居士中多有好張羅者所立也。叢林做功課,大家到齊,視佛三拜,即念(早念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念《楞嚴咒》。晚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念《彌陀經》。)在家人雖可隨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幾起幾落之紊亂無章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74頁復寧德晉居士書九)念佛宜量自己之房屋,地步寬窄。如其能繞(繞行),固宜先繞。
  • 南師:修持只在意淨二字
    換句話說,有些人修定力比較高一點,在定中,為什麼要出定呢?是腿麻了,還不是腿麻?——心要出定,心的定力不夠。就是一切有情啊,心一動,末那第七識這兩個就動了,意識跟著動。南師定力假設第六意識動了,那麼後面兩個第七第八識,前面前五識,這三位,前五識、第七、第八識都跟著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