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全文翻譯

2021-02-19 十方說道

《清靜經》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脫。

 它首先闡釋說的是什麼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濁、動、靜,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人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 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你必須通過修養,把所有東西,包括自己身體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這才能達到「清靜」的目的。要摒棄一切的欲望和思慮,把自己處於一個完全「空」的境界中。「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意識中什麼都沒有了,就會出現光明空澈的寂靜,這是處於最高的寂靜境界,這時哪還有欲望?這才是真靜!


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 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本經文詞用法糅合儒釋道三家詞語,故作者應是容攝三教思想者。其經文的意義,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三業、三界說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說,但其基本思想仍為老子道的本體論與人生論。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 、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原文(下同):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注釋(下同):大,大指宇宙空間無限,地大物博。道是至高無上的。無形,沒有形狀,視之不見。生育,養育,生育是不可名狀之物,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陰陽精體之合,所以叫生育。天地,以陰陽,清淨渾濁,分為天地,陽為清,上升為天,陰為濁,下降為地。大道是永恆不滅的,天地萬物,都是從她所生、所養,她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所以說她生育天地。太上老君說,天與地之間,空而無相,可是天與地間,雖然是沒有形體,卻能生育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以及與無生命的,例如沙土、石頭,等等及許許多多的物體。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無情,沒有偏愛及私情。運行,旋轉運行及世間萬物,日月,指日月星辰。萬物都在大道包容之中,但她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在大宇宙中旋轉運行,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那就是沒有一分一毫私情。然而人就有喜怒哀樂,有情。天地萬物(除了人)都是有運行的規律。若違背了運行的規律,它就要受到天地的懲罰。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名,因無形、無象、無情,所以叫無名。《道德經》云:「道常無名。」無名指有功而不為名的意思。長養,生長養育。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天地空間,雖然沒有名字,但自生萬事萬物,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而不為已有的博大無私胸懷。人為何邀功圖名、貪婪聚財、為私喪命呢?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強名,勉強稱名。大道是萬事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麼稱呼她,就勉強稱之為「道」。《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太上老君教人知道: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有天地之胸,永恆常存,學習她的無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做到無情無念,沒有七情六慾,心地才能清靜,本性才能永住。還要做到無名。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缺,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體之我,即是大道無形之功也!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夫,發語詞。清為天,正陽之炁,上升為天。濁為地,正陰之炁,下結為地。有清有濁,指能清能濁。動,指動態。靜,指靜態。有動有靜,指能動能靜。天清,指天動而清。地濁,指地凝而濁。天動地靜,指天地有動有靜。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濁,女有有敗血之濁。男動,男子好動。女靜,女子好靜。降本,歸於根本。流末,返於末端。有清有濁。因為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清淨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汙濁。有動有靜。清淨是汙濁的源頭,如水源在上遊則清淨的,在下遊就顯得汙濁。像天空是清淨的,大地就顯得混濁。像天體的運轉是屬於流動之形,大地的本體是屬於靜止之物。男人是屬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屬於濁陰之身。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動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因此,清陽之氣是上升的,陰濁之氣是下降的。如果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麼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如果本來靈性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產生情慾之念,思想與行為便自然而然流於下體之末端;如果萬物的思想與行為流於下體之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源,源頭。基,基礎、根本。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指清、濁、動、靜乃相對之態,有晴天就有陰天,有生就有死,兩者相互轉化的運動,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運行。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建築物都是由活動而來的,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經云:「江河淮海,非欲於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慾,無為非於至道,至道自來歸之於人。但能守太和元炁,體道合真,萬物悉歸耳。」所以,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清靜靜,一切天地萬物,就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學道的根本,每個人都不可忽視啊。

所謂大道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無形的運作,絲毫沒有一點自私的作為,這樣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境界。清、濁、動、靜、天、地、男、女,萬事萬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運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於其中,隨波逐流,便是生死輪迴!如果放下身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神,指人的元神(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的真陽之靈。(佛教教做空,道教叫做無極)心,元炁結成的東西,聖人云:「聲色不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寧兮道不成。」七情六慾,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炁所結成之心,本來是好靜,但貪慾之念一起,人的心神本來清靜,都是因世欲之事幹擾,而使之不清靜。人的心性也是一樣,本來也喜歡清靜的,但是都被貪念的欲望牽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去除。澄,澄清。人能去除七情六慾,內守元和自然之炁,內心自然而然就會安靜,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能夠清醒。古仙云:「欲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六種,眼、耳、鼻、舌、身、意,欲,情愛之喻。觀境而染,謂之欲。自然六欲不生。所以眼見耳聞,意知心覺。自然不會帶來幹擾。如果世上之人能斷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那麼六欲自然而然就會消滅不能存在。三毒,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指身、心、口。)又說三毒為三屍,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慾。人若能斷其華飾,遠離滋味,絕其淫慾,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滅,三毒既滅,就能神如炁暢,自然清靜。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夠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聲色、滋味等所動,性亂情惑。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做不到。欲未遣也,指欲望還沒遣除。人心迷惑未斷,心有所染,不能窮盡妙理。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如果人能夠遣除這些欲望,人能斷情、絕貪、去欲,使心處於形內,不能夠從外形上看到心內世界,達到清淨的話,你去觀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己的心,都會感覺沒有了。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現出來。形無主就不能安靜,心沒有形表現出來就不存在,心處於內,形見於外,內外相承,不可相離。心離開形體,叫做無心。無心,也就無形,所以叫做形無其形,形無其形就合於道。老君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就是瞭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麼物體了。物,五行造化謂之物,塊需然有凝謂之形。凡是有形質的,都是後天之物。物無其物,謂之真空也。《道德經》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三者,指心、形、物。空,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曠,毫無一物了。凡夫俗子,都執著身、心、外物三種東西,而學道的又常常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裡的元神,遠處的神通,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話,使大道賦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聖了。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空,真空。觀空也空,大道無象,空也有空象,應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則真空之境更加真實。空無所空,凡一切物類,都是從道而產生。大道坦然常存於物,非為斷滅也。觀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虛幻的。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麼可以存在呢?本來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們就要連這些假相都不要執著,那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世間萬事萬物,都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的地步,就萬法都空了,達到湛然而又圓滿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寂到了盡頭,連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無為、無事、無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寂無所寂。欲豈能生。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欲望怎麼能夠生出來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靜,自然無欲。求靜必須先遣欲,有欲則患生,無欲則無憂,無憂則可進入真靜。

真常應物

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體無增減謂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則叫真常之法。法則真常應物,隨機而化導眾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舊「寂然不動」。才能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

凡欲得成真性,須修常性而為道性。得者動也。動其本性,謂其得性。真常得性。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常清常靜的人,能夠守之真正的人,也就是得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能夠達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紛擾的場所或是在清靜的場所,他都能時時保持清靜的心。常清靜矣。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靜之人。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真道,指清靜之性。真,即為道。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煉凡成真,煉真成神。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雖然從名目上說,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實道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動力,大自然之規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上無極大道,本無得無失,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曰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化,返以守真謂之化。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靜之教,是為得道。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舉個「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的標準。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悟,覺悟。老子講到這裡曰:如果你們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個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以此修持,自然清靜。人能清靜,至道自來,不求自得,不學而成。清靜自然,聖道歸身,所以說,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太上道祖說: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爭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爭奪心。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說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說自己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呀!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一個頑固執迷的人,會常常說自己有德行,但是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人。

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為什麼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然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了;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然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會帶來憂愁的痛苦,既然帶來了憂愁的痛苦,就會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己的身心,自然就會犯下錯誤的行為;

便遭濁辱

既然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汙辱自己的靈性,既然汙辱了自己的靈性;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

永失真道

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就要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別人能夠送給你的;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了!

【歡迎回家】

這是萬人心靈成長同修共同關注的「萬法歸一」平臺

也是實現你外在物質豐盛與內在心靈豐盛的「心靈家園」

願迷惑者得以清明,

願痛苦者得以安康,

願貧困者得以豐盛,

願安息者得以解脫,

願我們的生命得以完整。

分享既是祝福 

感恩生命,傳播光與愛

歡迎關注《萬法歸一》

微主個人交流號「13311559148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附《清靜經》全文
    《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首先經中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通常簡稱為「清靜經」或「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 《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首先經中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為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 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清靜經》中的這十個字,言明了修道的根本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經,天地悉皆歸。」意思是告訴我們只要心靜神定了,就能讓我們的心和天地合二為一。達到了天人合一就能觀察到大道之中的玄奧。《清靜經》中的這十個字,告訴了我們修道的根本,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十個字,它卻包含修道修心的方法。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
  • 如何賞心悅目的翻譯英文文獻全文
    這期我們聊聊英文翻譯。分享一些可以讓文獻閱讀事半功倍的方法!下載方式在文末。遇到不懂的英文單詞、句子您會求助哪個工具?應該每個人的電腦裡都裝著某道、某詞霸之類的翻譯軟體吧,或者直接某度翻譯。但是對於科技文獻這類專業的內容,單詞或者簡單的句子用上面的途徑翻譯可能還能將就,但是句子一長,這些工具的翻譯效果就不一定滿意,對於一大段甚至整篇文獻的翻譯,要不直接不支持,要不翻譯出來簡直無法理解,比直接看英文還難懂。
  • 網易郵箱發布實驗室及全文翻譯功能
    立即進入網易郵箱實驗室體驗全文翻譯和安全鎖功能》》點擊郵箱首頁右上角的「實驗室」直接進入,或是點擊「設置」裡的「實驗室」進入。(如上圖)網易科技訊 11月2日消息,網易郵箱歷時數月秘密打造的多項強大功能將於今日起陸續揭開神秘面紗, 帶頭吹響衝鋒號角的功能分別是:為用戶提供新功能體驗平臺的「實驗室」、國內首家推出的「全文翻譯」功能、為用戶郵箱隱私提供雙重保護的「安全鎖」。
  • 網易郵箱首家發布實驗室及全文翻譯功能
    11月2日消息,網易郵箱歷時數月秘密打造的多項強大功能將於今日起陸續揭開神秘面紗, 帶頭吹響衝鋒號角的功能分別是:為用戶提供新功能體驗平臺的「實驗室」、國內首家推出的「全文翻譯」功能、為用戶郵箱隱私提供雙重保護的「安全鎖」。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清靜經》則起於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最終落實到人心的清靜修為,通過「遣其欲,澄其心」從而不生「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滅「三毒」(貪、嗔、痴),最終「常清常靜得真道」的修為境界。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
  • 《智子疑鄰》全文與翻譯
    相關閱讀: 初三年級文言文全集翻譯(人教版) 八年級文言文全文翻譯(人教版) 初一年級文言文翻譯與賞析(人教版) 中考備考:閱讀理解專項練習精選彙編(50篇)
  • 清靜經.修行密鑰.靜坐冥想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原文五百多字,平臺分六章講解,修行密鑰是平臺推出的一個系列,附加分享各種修行方法,如有不理解或其它分歧可留言共同探討。修行建議悟後起修,在充分理解和有懂的人指導下循序漸進,否則建議只是看看,不要盲目嘗試!切記!如《愣嚴經》所講一切境界都是障礙,不是勝境。如《圓覺經》所講清心淨覺是修行的根本。
  • 弟子規全文解釋—弟子規全文翻譯
    弟子規全文解釋—弟子規全文翻譯    弟子規解釋:弟子規全文解釋—弟子規全文翻譯譯文全文總計6000多字,加上弟子規原文全文共計1080字。弟子規全文解釋和翻譯是一篇宏著,對理解認識弟子規原文有積極意義。
  • SCITranslate全文翻譯軟體14.0版
    可以單詞翻譯、段落翻譯、全文翻譯,中英文對照閱讀,人工智慧AI翻譯引擎——高度接近人工翻譯的準確度!! 還可以一鍵提取當前文獻的參考文獻格式,一鍵分享到微信,一鍵下載相關SCI論文全文。14.0版還新增了緩存技術:我們注意到,在用戶精讀文獻的過程中,同一篇文獻的相同段落,會反覆地選中翻譯,每次都要調用網絡翻譯API,不僅造成流量的浪費,而且影響效率,為此我們建立了本地緩存技術,相同的內容只翻譯一次,避免了浪費
  • 對《清靜經》的一些解讀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說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師爺。這篇文章基於《道德經》的基礎之上,用裡面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講解了人處於混亂狀態下,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頭腦清醒。
  • 《歐洲數據戰略》全文翻譯版
    《歐洲數據戰略》全文翻譯版 戰略提出,增強歐洲在數據託管、處理、使用和兼容等方面的能力和基礎設施。
  • 網易閃電郵升級 推出全文翻譯功能滿足細分需求
    網易閃電郵升級 推出全文翻譯功能滿足細分需求   5月9日消息,網易旗下郵件客戶端軟體「網易閃電郵」近期升級至2.0.2智能版,推出強大的「郵件全文翻譯
  • 《塞翁失馬》全文與翻譯
    相關閱讀: 初三年級文言文全集翻譯(人教版) 八年級文言文全文翻譯(人教版) 初一年級文言文翻譯與賞析(人教版) 中考備考:閱讀理解專項練習精選彙編(50篇)
  • 《孝經》全文及翻譯
    《孝經》全文及翻譯 【導語】《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
  • 道教經典《清靜經》釋義(上篇)
    《清靜經》僅四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家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它首先闡釋說的是什麼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先來品嘗一段美曲《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原文】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PDF全文免費翻譯方法匯總:翻譯軟體+在線翻譯,一篇搞定一切!
    PDF全文免費翻譯方法匯總:翻譯軟體+在線翻譯二知了公眾號對話框回覆:nf,獲取翻譯軟體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