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有哪些?利益和意義是什麼?

2021-02-19 昆明千佛堂

一、戒的類別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淨戒,即: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為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於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稱為性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行為,無論佛教是否制戒,國家是否訂法,本質上為天理所不容,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屬於性戒。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產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本質上罪惡的行為,則稱為遮戒。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屬於遮戒。從性、遮這兩種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

二、受持五戒有什麼利益?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的人,會有無盡的利益。《灌頂經》卷三說:受持五戒,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護佑。《月燈三昧經》卷六記載,持戒清淨者能獲得十種利益: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願;5.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槃;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此外,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嘆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途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三、參加八關齋戒有什麼意義?

佛陀為了使正法久住,制定戒律儀軌來規範弟子,讓僧信二眾各有戒律可資遵循。在家信眾雖然無法剃染,佛陀為了讓他們也能有機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培養出世善根,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而慈悲開設八關齋戒的方便法門。

受持八關齋戒是以一日一夜時間,體驗出家的生活,該日除了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之外,還要遵守三條戒律:1.不以華鬘裝飾自身;2.不故往歌舞觀聽;3.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受八關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於五戒與十戒之間,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稱為淨行優婆塞或淨行優婆夷。

四、誦戒的意義?

誦戒的根本意義,在於僧團的『和樂清淨』和『正法久住』的理想。受戒者領受戒法及戒體之後,恐有遺忘,或有意無意之間有所違犯,因此在固定的時間(半月半月)中,或一人,或多人,共同重誦戒條,以溫故知新,再次互相提醒警惕,俾能清淨持守戒律。但是如有違犯者,誦戒前先要懺悔,無私無隱的發露過失,出罪還復清淨,不受罪過的障礙,才能進向聖道,趣入解脫。

五、戒律的精神、意義是什麼?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別人。

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姦、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菸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六、殺死蟑螂、老鼠、蚊蟲等,犯戒嗎?

佛教以『人』為本,所以不殺生戒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不通懺悔的根本大戒。殺死蟑螂、蚊蟻等,則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和殺人不同。因此,以人為本的佛教,有時為了防止傳染病蔓延,為了大多數人的生存而殺害蟲蟻等,並不是很大的罪惡。當然,如果能夠事先預防或驅逐,那是最上策,就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傷害。

事實上,我們平時在有意無意間傷害的小生靈更多,這種無意中殺害的行為,縱使有罪,也屬輕微。佛教重視的是動機、存心,懷著嗔心而故意殺生,那就必定要受苦報的。

此外,若依廣義而言,浪費時間,破壞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也一樣要珍惜愛護。現代社會都在提倡護生環保、主張生物自由平等,與戒律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七、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嗎?

凡是擾亂神經系統的物品,如速賜康、安非他命、鴉片、大麻、白粉、菸酒等刺激性的東西都屬毒品。吸毒不但吃掉自己的健康、生命、榮譽、人緣、前途,甚至因為吸毒而家破人亡,斷送一生幸福者,比比皆是,所以毒品要絕對禁止。

佛陀雖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飲酒』,就是拒絕刺激性及會覆蓋清明神智的物品,以現代角度詮釋,不飲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犯五戒中的飲酒戒,這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之一。

八、破戒與破見有什麼分別?

破戒可懺悔,破見不通懺悔;破戒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可以懺悔糾正,破見是根本思想的錯誤,在見解上無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遠與佛道無緣。

因此,學佛應有正知正見的正確認知。

一般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不懂改過,自然罪過加重,只有沉淪三途惡道。

因此,在佛教中,一個破戒的人並非可恥,只要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個破見的人,則有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過比較嚴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錯誤的思想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昧於因果的邪惡見解,是煩惱的根源,也是障道的因緣。因此,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培養正見,有了正當的見解,才能勇猛精進,深入佛道。

(文/學佛網)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有哪些?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戒律的類別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戒律》前言
    全書總體上以生活受這些戒律影響的人為主要對象——依戒律生活的比庫,以及其他與比庫有來往的人——以便他們可以從一個地方找到關於戒律功用及範圍的包羅詳盡的實用信息。那些學習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歷史、當代上座部佛教議題的學生們,以及那些認真對待法的修習、想知道佛陀如何處理日常生活裡在法的修習上出現的分歧的人們,應當也會對此書感興趣。 提供大量的信息既是本書的優點,也是其弱點。
  • 佛教有哪些禁忌?_佛教頻道_鳳凰網
    佛教中的禁忌,大部分都包含在它的清規戒律中了,但也有習慣上的東西,並不屬戒律、清規的範疇。就拿吃齋來說吧,過午不食是戒律中規定的,但在戒律中並沒有同時規定吃齋時應注意什麼、忌諱什麼。在漢地佛教中,由於受傳統的儒家禮的思想和佛教供養、布施等思想的影響,僧侶開始改變了古印度時期的佛教飲食觀。
  • 佛教中的咒語有什麼功德利益?
    咒語,聽著看似非常神秘,你可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咒這個詞與「呪」相通,兄是「祝」的本字,所以,「祝」和「咒」的意義也有相近之處,代表著一種意念。咒是諸佛或天神的心印、秘語,每一個字或音節都含藏無量義。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保留其梵文原音,並不做翻譯。
  • 佛教的戒律中,為什麼把「色戒」放在首位呢?其實是因為這個故事
    關於佛教戒律的由來,按照釋大恩在《律宗》一書中如此說到:「 戒律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製定的,除釋迦牟尼佛外, 任何人不得制定戒律」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因為最初的信徒很少,所以就沒有制定相關的戒律佛像但釋迦牟尼給僧人制定的第一條戒律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色戒,也就是說色戒是佛教之中的第一條戒律,而且是釋迦牟尼本人親自製定的。
  • 佛教東傳中國,八大佛教分支戒律森嚴,為何密宗會有歡喜禪?
    佛教傳到中國,由於理念各不相同,因此因地制宜,在中國分成了八個派別,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佛教就是禪宗,是達摩祖師一脈相傳,千百年來,禪宗都是中國影響最大,最為成熟的教派。除了禪宗之外,還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以及密宗七大教派,此八大佛門分支同出一門,卻有個不行同,而其中以密宗為最。
  • 佛教戒律的精神
    【碩士課程】佛教戒律的精神—《印度佛教思想史》5·5編者按:       《印度佛教思想史》是河南佛教學院研修班的課程,為方便學生學習願有緣閱讀到文章者,珍惜學習佛法的因緣,在菩提路上親近善知識,趨向解脫,離苦得樂!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佛教:學佛的人,哪些必須吃素?如何判斷?學佛吃肉有什麼後果?
    一般漢地和藏區,信佛的人都認同吃素,因為可以少傷害動物,培養慈悲心。但不信佛的人抬槓,植物也有知覺,吃動物不慈悲,那吃植物不也一樣?其實吃不吃素,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該不該吃素。
  • 佛教戒律中有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
    在佛教之中,出家僧眾是其組成成員。一個人要出家,從開始到完成,是有一整套流程的。並且佛教戒律之中,明確規定,有14種人是不能出家的。那麼,是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呢?故而戒律之中,明確規定七歲以下的兒童,不許出家。2.七十以上老人與七歲的兒童相比,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也是難以適應出家人的生活。兒童是年紀太小,不知如何適應。老人則是年紀太大了,身體方面及習性方面,都很難適應出家人晨鐘暮鼓、青燈古佛的修行生活。
  • 為何佛教戒律如此重要?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
  • 戒律就像儲存功德的寶庫【朗讀篇】
    世間人為了名和利這兩件事,往往會捨棄生命,因為世間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無常的,是非常靠不住的。第二,為了追求名和利,世人會不停地造業,因此會更深地陷入輪迴,令輪迴永無止境,痛苦也就永無止境。所以,為這兩件事捨棄生命是非常可惜的。那麼學佛人為了什麼可以捨棄生命呢?
  • 《生命故鄉的呼喚》第一冊|12 戒律不是用來綁人的
    我想,只要佛教界有心,三十年同樣可以改造整個佛教,因為這是文化和儀式的問題,只要有心一定做得到。可是現在真正遇到的問題,是我們對於佛教真理的體驗,包括對戒律的認識,遠遠不足。今天台灣佛教的戒律大概只剩兩條,一條要吃得少,一條要穿得破爛,這就表示修得好嗎?那跟「劉羅鍋」裡的揚州知府不是一樣嗎?愈是會貪汙的就穿得愈破爛!這不是我們要的佛教戒律。
  • 佛教:什麼是發心?如何發心?
    了解佛教的人,會經常聽到這個詞——發心,什麼意思?從字面上看,發出自己的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當有人需要你幫助時,你能生出幫助他的念頭,這就是「發心」。那麼,佛教裡的「發心」指的是什麼呢?佛教裡的發心有多種,有發修行之心、解脫之心、度眾生之心、慈悲之心、喜舍之心、菩提心等等,其中最廣大的便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佛的心,成佛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極其廣大的願望,是世間最大的善業和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有此發願,有這個心,終有一天可以得以實現,生生世世引導眾生精進修行。
  • 什麼是皈依?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
    對於剛接觸佛教的人來說,多多少少會有些牴觸,為什麼要皈依?皈依有什麼好處等等一大堆的問題。那麼我們就來聊聊什麼是皈依?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什麼是皈依?皈依就比如我們讀書一樣,需要找個好的學校,找個好的老師。學佛也一樣,我們需要找一個出家師父,進行皈依。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 佛教教育觀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韓煥忠
    佛教的般若之智可以幫助眾生看透世相百態,看破滾滾紅塵,走出迷惑顛倒的境地;佛教的佛性觀念也可以使眾生重視主體自我,勇於承擔各項社會責任,以一種不計恩怨、不計報酬的出世心態積極從事利益他人的入世的事業;佛教的戒條及倫理觀念可以完善一個人的人格,促進家庭、社會的穩定和人際的和諧;佛教智慧和懸設的境界可以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等等,諸多的好處,難以一一條列。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戒律講座(六)《結語:以戒為本》
    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在學習經論,然後你跟他說學這些有什麼用,算了不要學了,那麼這個本身也是一種謗法的行為,因為當你在說出學這些有什麼用的時候,你的意思是說這些東西都沒有用,它是廢物,它毫無價值,你不應該學,那麼這個時候其實你要知道你所詆毀的對象是佛陀菩薩們所宣說的正法,當你說它有什麼用的時候,相當於是說佛菩薩造了一個沒有用的東西,毫無意義,你已經是對這個正法的價值作了一個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