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就像儲存功德的寶庫【朗讀篇】

2021-02-08 太橋旦曾

今天將和大家分享第七要的第五句根本頌:「捨命護二事」


世間人為了名和利這兩件事,往往會捨棄生命,因為世間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無常的,是非常靠不住的。第二,為了追求名和利,世人會不停地造業,因此會更深地陷入輪迴,令輪迴永無止境,痛苦也就永無止境。所以,為這兩件事捨棄生命是非常可惜的。


那麼學佛人為了什麼可以捨棄生命呢?佛弟子「捨命護二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指佛教裡的戒律,從皈依戒開始,直至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和金剛乘的三昧耶戒等各種戒律。持戒是對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寧可失去生命,也要守持戒律。


佛教有三學:戒、定、慧。慧是指超凡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間聰明,需要依靠禪定的力量才能顯發,而禪定則要依靠清淨的戒律才能獲得。因此持戒至關重要。


用很通俗的一個比喻來說:戒好比是一個載體。就像是你的錢必須存入銀行卡或者保險柜,並且設定密碼,才不會被小偷偷走一樣,你所做的各種功德,例如放生、布施、救助流浪狗、幫助病人、為人指路、用一個微笑安慰憂愁的人、給別人倒一杯水等等,這些功德也必須要有一個地方儲藏,才不會漏失掉,這個儲藏功德的載體就是戒。受了戒,就相當於有了儲存功德的寶庫。


不同的戒律,其存續情形也各不相同。比如居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都屬於別解脫戒,這些戒律都屬於形式上的、外在的、建立在身體上的戒,什麼時候身體不在了,這個戒也會隨之消失。但菩薩戒和金剛乘戒則不同,它們不是外在的,而是跟心相續合一的,因此可以一直存在。

受持菩薩戒的意義就是作為菩提心的載體,是專門承載菩提心的功德的。不過菩薩戒很容易毀犯,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的自私特別強烈,自私與菩提心是截然對立的,當我們失去菩提心時,就會破戒。


如果一個容器裡面沒有儲存的東西了,就會變髒,會失去它的價值。如果沒有了菩提心,即使你受了菩薩戒,也會破戒。在儲存菩提心的空間裡,不能存放不該有的東西,比如:自私、嗔恨、嫉妒、傲慢,等等。任何一個與利他之心相違背的東西,都不是菩薩戒所承載的。菩薩戒的作用就是保存菩提心,並令其持續發展,這樣的菩薩戒才會穩定、健康。當一個人的心中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之後,他幾乎不會有任何機會破菩薩戒。


菩薩戒好比是一個黃金做的盆,用來盛放甘露妙藥以及天人的果實,如此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菩薩戒又好比是鑽石製作的容器,菩提心則好比是雪山獅子的乳汁,雪山獅子乳只能保存在鑽石容器裡,否則乳汁和容器都會損壞。如果我們沒有菩提心,菩薩戒就會被破壞。


不同的載體承載的東西不同,比如說居士戒,或小乘的沙彌戒,不需要具備菩提心,只要在少欲知足的心態下,發心出離輪迴,追求自我解脫就可以了。但進入大乘就不一樣了,不再只是追求個人的解脫,因而要把別解脫戒升華為菩薩戒,要為眾生成佛而受戒。小乘的別解脫戒是單獨存在的,但是大乘的菩薩戒裡則包含了別解脫戒。

龍樹菩薩有一個很高明的本領——點金術,可以用一點點黃金就把一個很大的鐵器變成一個黃金器。這就像是把別解脫戒升華為菩薩戒一樣,鐵器裡再也找不到一點點鐵的成分,但金器卻是由鐵變成的。當你接受了菩薩戒之後,戒體就得到了升華。比如說,小乘的別解脫戒只要求不傷害眾生,而菩薩戒除了要求不傷害眾生以外,還要求力所能及地去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心態完全是建立在不傷害眾生的基礎之上的。


正如前面所說,沒有寶庫,你的寶物就會被偷走,沒有銀行卡,你的錢財就無法保存。戒律就像你的寶庫,你的功德如果沒有戒體來保護、升華和發展,它隨時都會流失。我們內心有強盜一般的嗔恨,小偷一般的私心,會把我們身、語、意的功德連偷帶搶,令其消失殆盡。


《入行論》中說: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歷經上千大劫所積累的善業,會被一念嗔恨所毀滅,這種事情會發生在什麼人身上?會發生在沒有戒體、沒有菩提心的人身上。如果行善之前沒有發心,中間沒有三輪體空的修持,最後也沒有回向,所做的功德就很容易流失。


既然戒律如此重要,那怎樣才能具備不同的戒體呢?戈倉巴大師開示過:


第一,什麼時候真正做到捨棄對此生的貪執,才具備了真正的別解脫戒。


第二,菩薩戒的關鍵是具備菩提心。保持低調,對所有眾生保持恭敬頂戴,這樣能生起菩提心。所以,持守菩薩戒,應該像路邊的乞丐一樣,要有發自內心的低調。


第三,金剛乘戒的要點是「在不觀察任何人的缺點的前提下,把所有眾生都觀想為本尊。」做到這兩點,就能非常正確地持守三昧耶戒。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相關焦點

  • 戒律講座(六)《結語:以戒為本》
    但雖然你沒有作案條件,但是你專門發願我睡覺的時候不殺生,它還會產生額外的功德,所以受戒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功德,雖然你同樣做到了,但是受沒受戒功德大小不一樣。戒體、戒律就像鎧甲,盔甲一樣,真言咒語就像弓箭一樣,精進勇猛就像乘坐大象一樣,那麼你乘在大象上,然後身披鎧甲,又握有弓箭,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在的邪魔外道違緣就不能夠把你怎麼樣,惡魔鬼神不敢親近。
  • 【咒語學習】戒律清淨咒(八關齋戒中的咒語)
    八關齋戒有八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過午不食、不睡高廣大床、不唱歌跳舞化妝。這八條戒律,想哪一天開始受持,就可以選擇那一天受戒。持戒的時間長短也可以自己定,想受持一個月也可以,一年也可以,幾個小時也可以,受持時間由自己決定。
  • 思維功德(第57XF)CC+觀+PPT
    第57修法CC丙二、思維功德
  • 佛教:為什麼皈依後要持戒,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福報從這裡來
    戒為德本,能出生一切功德,受戒後持戒是保護我們的,而不是限制束縛我們。一,受持戒律功德不可思議,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為什麼這麼說的?在家之人學佛在皈依之後應該受持五戒,即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這些戒律其實不難做到,受戒之後持戒才有功德,而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議,有諸多現世的利益可以使我們修行更加精進。
  • 寬見法師:怕犯戒律不敢去寺院怎麼辦
    在閱藏群裡有師兄發了居士的五十條戒律,看了之後,我感覺不敢到寺院去了。請師父開示。 寬見法師:你看到的文章原文應該叫《在家眾學佛應知之禮儀戒規五十條》,臺灣常律法師寫的。這五十條嚴格來講不算是戒律,只是禮儀戒規。
  • 《佛教戒律》前言
    前言 本冊是兩卷書的第一卷,嘗試有條理而詳盡地解說諸戒律學處以及隨之發展出的傳統。第一卷的主題是《經分別》中所解釋的巴帝摩卡眾學處;第二卷的主題則是《蘊篇》(Khandhaka,意為篇、章,舊譯:鍵度)中出現的學處。
  • 敬問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弟子選擇上師很難,戒律嚴格的,形象比較保守...
    此咒摘於《噶當祖師問道語錄》,為度母傳與阿底峽尊者,其功德能使念誦增上一千萬倍)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祈禱至尊蓮花生大士:吽,鄔金剎土西北隅,蓮花蕊莖之座上,稀有殊勝成就者,世稱名號蓮花生
  • 福報功德漏了
    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如果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有的人布施行善,但在布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 南懷瑾老師:忖已功德,量彼來處
    大家供養他的錢,他只能拿來做佛事,若是自己拿來孝順母親,等於是大家孝順母親,他就欠了眾生的帳,睦州禪師不幹這個事。因此他回到家裡,為了孝順母親,自己坐在那裡做苦工,編蒲鞋去賣。賣的是自己的勞力,賣了蒲鞋賺來的錢是屬於他本人的,可以拿來孝順母親。講到戒律,講講古代做事的風格,給你聽聽。 所以對於《楞伽經》要讀清楚。
  • 佛教戒律有哪些?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懺悔的功德和意義,佛子必須銘記勤修
    我們都知道,在家的佛子,只要皈依三寶,就應該受到戒律的規約,因為戒律是保護佛子的身心遠離煩惱的清涼義。在家的佛弟子,應該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不殺生,主要是以不能殺人害命,不能對眾生起嗔恨之心。不偷盜、不邪淫,本身就是國法和民俗所不容許的男女不良行為。不妄語,主要是說佛子不應該妄言開悟,妄言某某是法身大士轉世這類神漢作假的假證。
  • 清淨髮心地做布施,才能念念增長功德
    很多布施者容易犯的一個過失就是布施之後起慢心,比如供養了某位師父,就希望這個師父為自己提供方便;在寺廟做了大供養,到廟裡就喜歡以「大功德主」的身份自居,對寺廟的建設及管理指手畫腳;更有甚者,布施完了,對受施者起非分之想,趁人之危,這樣做不僅沒有功德,反而會招感罪業。相反,持戒的布施則能得福。
  • 今日薩嘎月蓮師會供日,做何善事功德不可思議!
    5月16日 藏曆薩嘎月 初十 蓮師薈供日,千劫佛節日,作何善事功德不可思議!值此殊勝日請持清淨、廣大發心,依身、語、意三門廣行善業、吃素、放生、供燈、持咒等。祈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泰、無有災厄!持誦蓮師心咒可遣除外內密一切違緣障礙,願吉祥如意!【蓮師心咒】嗡阿吽 班雜 咕嚕 貝瑪 悉地吽!
  • 學習戒律是為了什麼?
    《瑜伽師地論》說受持相應的戒律是皈依之後理所應當的事。雖然可以只受三皈依,在皈依之後大概地學習佛教戒律,之後再如理如法地選擇受持戒律,而如果永遠只受皈依而不持守戒律卻又是與道不相應了,《毗尼母經》說「優婆塞者,不止在三歸,更加五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
  • 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
    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什麼是皈依?皈依就比如我們讀書一樣,需要找個好的學校,找個好的老師。學佛也一樣,我們需要找一個出家師父,進行皈依。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記住並不是說你在師父手底下皈依,就是皈依到他一個人手中。而是皈依三寶。皈依也是學佛之人的第一步,皈依了你才是真正的佛教徒。給我們的皈依的師父,亦稱皈依師。
  • 佛教戒律有哪些?利益和意義是什麼?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各種佛號的作用及功德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東方妙喜世界 南無阿閦如來 看見別人生氣或自己生氣,念南無阿閦(音:觸 chù)如來 ,阿閦如來過去世修忍辱和持清淨戒律而成的佛
  • 我為什麼讓你大聲朗讀英語?
    我們今天要說的「吟詠」,指的是讓孩子大聲把英語單詞、短語和文章讀出來,也就是「大聲朗讀」,聲音要洪亮,而不是小聲念叨。那麼,大聲朗讀對英語的學習都有哪些幫助呢?以下6個「大聲朗讀英語」的益處,足以讓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了!
  • 白財神心咒(得大財/戒律清靜/往生淨土)
    咒語跟讀:白財神心咒:嗡拜嘛卓達阿呀贊巴啦釋達呀吽呸咒語學習:白財神心咒的功德:    得大財、戒律清靜、往生淨土。(108遍)【咒語跟讀】獅面空行佛母心咒(108遍)【咒語跟讀】供養咒(108遍)【咒語跟讀】穢跡金剛心咒【咒語跟讀】穢跡金剛心咒(108遍)(含咒語念法)【咒語跟讀】緣起咒(108遍)【咒語跟讀】不動如來心咒/超度咒(108遍)【咒語跟讀】兩個功德增長咒
  • 不要跟心理諮詢師,討論戒律,否則那會讓戒律執行的很困難
    不要跟心理諮詢師,討論戒律,因為大部分心理諮詢師都不會建議病人玩「欲擒故縱」的遊戲,隱藏自己的情感。我們也擔心,在心理治療期間談論戒律會導致不少衝突,並且會讓你在執行戒律時變得很困難。因為有些女人早就得到過戒律的幫助,她們告訴我,心理諮詢師講的與男人打交道的那一套跟書裡講的完全相反。她們在心理諮詢師面前提到戒律時,醫生還吩咐她們不要按照上面說的做。但是,一些女人意識到,戒律幫她們成功地戀愛,嫁了如意郎君,許多人要麼乾脆不去諮詢心理諮詢師了,要麼只是在談戀愛的時候遵循戒律,而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求助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