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將和大家分享第七要的第五句根本頌:「捨命護二事」。
世間人為了名和利這兩件事,往往會捨棄生命,因為世間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無常的,是非常靠不住的。第二,為了追求名和利,世人會不停地造業,因此會更深地陷入輪迴,令輪迴永無止境,痛苦也就永無止境。所以,為這兩件事捨棄生命是非常可惜的。
那麼學佛人為了什麼可以捨棄生命呢?佛弟子「捨命護二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指佛教裡的戒律,從皈依戒開始,直至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和金剛乘的三昧耶戒等各種戒律。持戒是對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寧可失去生命,也要守持戒律。
佛教有三學:戒、定、慧。慧是指超凡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間聰明,需要依靠禪定的力量才能顯發,而禪定則要依靠清淨的戒律才能獲得。因此持戒至關重要。
用很通俗的一個比喻來說:戒好比是一個載體。就像是你的錢必須存入銀行卡或者保險柜,並且設定密碼,才不會被小偷偷走一樣,你所做的各種功德,例如放生、布施、救助流浪狗、幫助病人、為人指路、用一個微笑安慰憂愁的人、給別人倒一杯水等等,這些功德也必須要有一個地方儲藏,才不會漏失掉,這個儲藏功德的載體就是戒。受了戒,就相當於有了儲存功德的寶庫。
不同的戒律,其存續情形也各不相同。比如居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都屬於別解脫戒,這些戒律都屬於形式上的、外在的、建立在身體上的戒,什麼時候身體不在了,這個戒也會隨之消失。但菩薩戒和金剛乘戒則不同,它們不是外在的,而是跟心相續合一的,因此可以一直存在。
受持菩薩戒的意義就是作為菩提心的載體,是專門承載菩提心的功德的。不過菩薩戒很容易毀犯,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的自私特別強烈,自私與菩提心是截然對立的,當我們失去菩提心時,就會破戒。
如果一個容器裡面沒有儲存的東西了,就會變髒,會失去它的價值。如果沒有了菩提心,即使你受了菩薩戒,也會破戒。在儲存菩提心的空間裡,不能存放不該有的東西,比如:自私、嗔恨、嫉妒、傲慢,等等。任何一個與利他之心相違背的東西,都不是菩薩戒所承載的。菩薩戒的作用就是保存菩提心,並令其持續發展,這樣的菩薩戒才會穩定、健康。當一個人的心中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之後,他幾乎不會有任何機會破菩薩戒。
菩薩戒好比是一個黃金做的盆,用來盛放甘露妙藥以及天人的果實,如此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菩薩戒又好比是鑽石製作的容器,菩提心則好比是雪山獅子的乳汁,雪山獅子乳只能保存在鑽石容器裡,否則乳汁和容器都會損壞。如果我們沒有菩提心,菩薩戒就會被破壞。
不同的載體承載的東西不同,比如說居士戒,或小乘的沙彌戒,不需要具備菩提心,只要在少欲知足的心態下,發心出離輪迴,追求自我解脫就可以了。但進入大乘就不一樣了,不再只是追求個人的解脫,因而要把別解脫戒升華為菩薩戒,要為眾生成佛而受戒。小乘的別解脫戒是單獨存在的,但是大乘的菩薩戒裡則包含了別解脫戒。
龍樹菩薩有一個很高明的本領——點金術,可以用一點點黃金就把一個很大的鐵器變成一個黃金器。這就像是把別解脫戒升華為菩薩戒一樣,鐵器裡再也找不到一點點鐵的成分,但金器卻是由鐵變成的。當你接受了菩薩戒之後,戒體就得到了升華。比如說,小乘的別解脫戒只要求不傷害眾生,而菩薩戒除了要求不傷害眾生以外,還要求力所能及地去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心態完全是建立在不傷害眾生的基礎之上的。
正如前面所說,沒有寶庫,你的寶物就會被偷走,沒有銀行卡,你的錢財就無法保存。戒律就像你的寶庫,你的功德如果沒有戒體來保護、升華和發展,它隨時都會流失。我們內心有強盜一般的嗔恨,小偷一般的私心,會把我們身、語、意的功德連偷帶搶,令其消失殆盡。
《入行論》中說: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歷經上千大劫所積累的善業,會被一念嗔恨所毀滅,這種事情會發生在什麼人身上?會發生在沒有戒體、沒有菩提心的人身上。如果行善之前沒有發心,中間沒有三輪體空的修持,最後也沒有回向,所做的功德就很容易流失。
既然戒律如此重要,那怎樣才能具備不同的戒體呢?戈倉巴大師開示過:
第一,什麼時候真正做到捨棄對此生的貪執,才具備了真正的別解脫戒。
第二,菩薩戒的關鍵是具備菩提心。保持低調,對所有眾生保持恭敬頂戴,這樣能生起菩提心。所以,持守菩薩戒,應該像路邊的乞丐一樣,要有發自內心的低調。
第三,金剛乘戒的要點是「在不觀察任何人的缺點的前提下,把所有眾生都觀想為本尊。」做到這兩點,就能非常正確地持守三昧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