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皈依後要持戒,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福報從這裡來

2020-12-17 虛空法界遍光明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遺教經中說過,末法時期的眾生在沒有佛在世時應該以戒為師,以經為師進行修行。戒為德本,能出生一切功德,受戒後持戒是保護我們的,而不是限制束縛我們。

一,受持戒律功德不可思議,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為什麼這麼說的?

在家之人學佛在皈依之後應該受持五戒,即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這些戒律其實不難做到,受戒之後持戒才有功德,而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議,有諸多現世的利益可以使我們修行更加精進。

《戒香經》云:佛告阿難,世有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千方,鹹皆稱讚,諸魔遠離。

《長阿含經》云: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四分律》說持戒十種功德: 

1,滿足志願,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願,無不滿足。

2,如佛所學,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能堅持戒,是亦如佛所學。

3,智者不毀,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凡有智人,喜樂讚嘆,而不毀訾。

4,不退誓願,堅持禁戒,求證菩提,誓願精進,得不退轉。

5,安住正行,堅持禁戒,三業清淨,而於正行,安住不舍。

6,棄捨生死,受持禁戒,則無殺盜等業,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迴之苦。

7,慕樂涅槃,堅持禁戒,絕諸妄想,故能厭生死苦,慕涅槃樂。

8,得無釐心,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皆悉解脫,無釐縛患。

9,得勝三昧,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超證有漏。

10,不乏信財,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不匱。

二,受持戒律其實是保護持戒之人,而不是限制束。

有這個一個故事:佛滅度後700年,有一條惡龍到處興風作浪,危害當時的人民。當時國內有兩千羅漢知道此事,都想將惡龍趕走,這些羅漢都有大神通,有的能震動大地,有的能身放大光明,有的則打坐入定,可是這一切皆無濟於事,惡龍仍然不懼他們半分。就在眾羅漢都無奈之時,有一名持戒清淨的尊者來到惡龍處,彈指三響對惡龍道:龍王你現在就離開,不要住在這裡。說罷,惡龍二話不說就離開了這個國家,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眾羅漢看到後非常驚訝,不明緣由的眾羅漢上前詢問尊者:尊者你和我們都是煩惱已盡的阿羅漢,為何我們施展了那麼多神通都無法令惡龍離開,你只是說了一句話,惡龍就乖乖的離開了呢?尊者此時回到:我從凡夫時就努力的持守淨戒,哪怕是微小的戒律一樣清淨持守。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惡龍也會尊敬受持淨戒的人而更不會傷害於他,不僅如此,佛教的龍天護法都對持戒之人心生歡喜之心會發心護持。只有受持淨戒才能真正的獲得自由,精進的學法。

每日禪語:點滴生活,皆是修行,在在處處,常樂我淨

相關焦點

  • 佛教:常做這「六忌」的人,容易折損福報,積功德再多也無果!
    佛經有云,學佛之人「持戒」非常重要。簡單來說,想要守護自己的福報與功德,那麼以戒為師,持戒修性、修行,就是最好的金剛鎧甲。不過修行之路平淡而漫長,往往有很多的人無法做多。不過,學佛之人、修福之人常做這「六大忌」最折損福報,你需要知道。否則,積攢再多的功德也無果!第一忌:戒邪淫,萬惡淫為首佛經有云:「邪淫亦三:若為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貪。
  • 佛教:受三皈依的功德!
    善住天子來到佛陀座前,世尊告訴他:「你現在果報現前,要消業、轉業,不是這麼簡單,第一、要受三皈,第二、要受戒,第三、要禪坐。」善住天子說:「世尊,只要不墮惡道,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但是,時不待人,善住天子剛剛念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往生了。很多人認為現在很忙、事情很多,要等老了再來修行、再來出家。
  • 福報功德漏了
    也告訴我們為人處事不要為了一己的利益,要謙虛低頭,必能受人尊重。語云:要成功,何妨低頭;要處世,必須忍耐。樹木花草都是向上生長,但是成熟的葵花,頭是低垂的;成熟的稻穗,也是低垂著頭。成熟的人生,往往懂得當低頭時就低頭。有的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薰陶,也懂得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
  • 什麼是皈依?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
    對於剛接觸佛教的人來說,多多少少會有些牴觸,為什麼要皈依?皈依有什麼好處等等一大堆的問題。那麼我們就來聊聊什麼是皈依?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什麼是皈依?皈依就比如我們讀書一樣,需要找個好的學校,找個好的老師。學佛也一樣,我們需要找一個出家師父,進行皈依。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 《隨喜功德》的福報無窮無盡!
    第三,如種一能收百:隨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隨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頭來讚美你、隨喜你的功德。願意隨喜他人功德者,所獲得的回報,就如同種下一粒種子而收穫百倍。第四,如月映現千江:天上的月亮雖只一個,但地上只要有水之處,不管是江、海、河、湖、溪、井,甚至只是小小的盆、碗、杯盞,月亮都會映現在其中。
  • 佛教:學佛為什麼要皈依?皈依有何好處?
    皈依意指「身心歸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寶稱之為佛教徒。」皈依亦可寫成「歸依」,其皈與「歸」的意義讀音相同。皈依三寶,親近三寶,是每一個學佛之人所行持的首要條件。皈依乃是皈依三寶,並不是「皈依一寶、皈依二寶。」三寶分為「佛寶、法寶、僧寶。」其皈依三寶,是讓信徒以三寶為榜樣。佛有大悲大智大願大力,佛是覺悟的意思。
  • 想消除障礙、積累福報?來拜懺吧!
    水陸法會的大壇中 連續七天拜《梁皇寶懺》 那你知道為什麼要拜懺? 居士在家適合拜哪個懺法?
  • 學佛要皈依,皈依三寶的利益有多大,充滿不可思議!
    很多人覺得「皈依」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且充滿迷信的東西。還是佛教發展「線下」,給他人「洗腦」的主要依據。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如大德所言「皈依,是成為佛教徒必須履行的入門手續,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的開端。」由此可見,皈依的功德利益有多大,可以說在人生路上,所得總利益加起來,也不及皈依三寶的功德大。
  • 一個人福報大了,就可以讓周遭的人得到功德
    就是福德第一,誰供養他都不得了,各位你去供養一個大福田,你自己福報太大了,天人,像道宣律師,就問那個,天天來供養他吃飯的天人。  道宣律師說:我一個人在終南山來修行,你們為什麼天天來幹擾我?每天換不一樣的神來供養我?那些神跪下來,大法師,我們以前是餓鬼道,你天天施食,蒙山施食,我們可以生天,我排隊排好久,才輪到我供養你,我可以生更高的天。
  • 皈依佛教的真實功德你知道嗎?
    不論因哪一種因緣,只要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自願皈依三寶,那都應該知道:佛是我們皈依的老師,僧是促進我們向於正行的同學助伴,讓我們究竟脫苦的皈依處是法寶。我們能真實的依此而學,依此而行,皈依三寶而不缺失,就能度脫一切疑惑煩惱。
  • 為什麼要皈依佛,以佛為師?
    ▲佛陀作為一切智者,乃是因為徹底證悟空相的緣故在佛教誕生的天竺,當地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說大自在天能夠遍聞遍知一切法,這個神祇長者八臂、三眼,騎著白牛,非常殊勝。還有韋紐天、鳩摩羅天等天界神祇,各各神通廣大,具有一切智。說到這裡,佛子就要辨析一個問題,這些天界神祇真的具足一切智麼?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那就是說這些天界神祇的福報,肯定會比人類大,聰慧程度也比較高,他們以為的一切智,僅僅局限有限的世間法中。
  • 佛教:如何皈依?皈依又有哪些好處?
    首先,我們來說說如何皈依吧!要皈依,就一定要去寺廟參加皈依儀式,找一位和自己有緣的皈依師。寺院的皈依儀式一般都在每月的農曆初一和十五舉行,整個皈依儀式的時間不會很長,所以你不用擔心時間的問題。皈依的儀式:「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 皈依的功德和利益
    佛音妙法大智慧印度教等等的是外道,佛教是內道,外道和內道。沒有皈依之前學習佛法,算是學佛的人,但是不算真正的佛教徒;皈依之後,就算是佛教徒。外道和內道,區別在皈依。皈依了就是內道;沒有皈依的時候學佛,也算外道。所以,皈依特別重要。
  • 不皈依,可否一樣學佛?
    平興寺早課(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皈指迴轉,依指投靠依止。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或稱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學佛的人一定要皈依。只有皈依三寶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在世時就制定了這樣的規定,《阿含經》上常有「自皈依三尊」的字樣。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稱之為三皈依。皈依佛。什麼叫佛?梵語叫佛陀,中國叫覺者,覺悟了的聖人、聖者才叫佛。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其實這裡面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無緣——和一般以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高僧不同,達摩祖師只是因為印度佛法式微,而我們中國有大乘龍象之氣這才來這裡找人傳授禪宗衣缽的,他要找的只是上上根器之人,而並不追求數量。
  • 佛前拜懺的功德利益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在世間生活、修行,難免會犯錯,而懺悔是佛陀賦予我們的改過自新的無上良藥。有了懺悔,犯錯者才能免於久處罪惡中,從而解脫,得生快樂。我們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要經常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時刻檢查自己的言行,懂得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懺悔的方式,來淨化自己的心靈。
  • 一切都是福報,如何積累福報呢?
    如何積累福報呢?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好人善人,要常常親近、侍奉、學習,自然得利益;對壞人惡人,要恭敬地遠離,把他看作佛菩薩的化身來教化我們,不讓我們重蹈覆轍,所謂敬而遠之。對事恭敬,就是務求竭盡全力,盡善盡美,不留遺憾。對物恭敬,就是要珍惜、愛護、小心使用,惜物就是修福。
  • 佛教:這5種人,不可傷害,因果報應,不容小覷!
    別人善待於我,我更要懂得珍惜善緣、與人為善。生活中,很多是非惡緣都是自己感召來的,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對待你。人生有輪迴,你對別人所做的,最終都回到了自己身上。害人如害己,傷害他人,不會損害他人的成就,反而大大折損了自己的福報。面對惡人,我們不要仇視和報復,要以慈悲心寬恕;面對比自己福報大的人,不要嫉妒和怨恨,要懂得隨喜和精進。
  • 學佛是否需要皈依?非佛弟子學習持戒有好處嗎?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壇經》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學佛要皈依三寶,受到三寶的加持。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必須皈依。要去讀誦經書或者解讀經意也要念誦皈依頌。「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或有善知識能熟讀佛經,並能於其中道理頭頭是道的解讀,但是如果沒有皈依,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 「皈依佛,兩足尊」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三皈依的儀式中說:「皈依佛,兩足尊……」那麼這個兩足尊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稱佛為「兩足尊」,這個兩是代表兩個、兩種的意思,是說的福和慧。足是滿足、圓滿。好好修行布施能夠去慳貪,能夠得福報。《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指我們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高僧大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有了嗔怒之心、嗔恚之火,你的功德就沒有了。經上說的「火燒功德林」就是這樣的,沒了功德怎麼得智慧,怎麼成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