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義
費爾南德斯身材高挑,滿頭銀絲,一副金絲眼鏡架在高高的鼻梁上,講起話來慢條斯理。無論正式場合或非正式場合,他似乎不太修邊幅,總是身著一件白色印度土布長袍,腳蹬一雙涼鞋。
費爾南德斯於1930年6月3日出生於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門格洛爾一個羅馬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個天主教神甫,將他送到班加羅爾聖彼得神學院學習神學。
1949年,費爾南德斯參加了剛剛成立一年的印度社會黨,擔任社會黨工會刊物的編輯、主編。1950年,他開始在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孟買從事工會運動。從事工運期間,費爾南德斯展現了他的組織才幹,成為調解勞資糾紛的高手。
1967年,他首次當選為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議員,1969年任社會黨總書記,1973年當選為社會黨主席以及全印鐵路工會主席。1974年,英·甘地政府在國內實行緊急狀態。費爾南德斯組織了震撼印度全國的鐵路大罷工,被逮捕入獄。1977年,他在獄中再度當選為人民院議員。他從1977年3月起先後任交通部長、工業部長和鐵道部長等職。在擔任印度工業部長期間,費爾南德斯以維護民族工業為名,將美國的可口可樂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趕出了印度,名噪一時。
在一般人看來,費爾南德斯一個即將成為天主教神甫的人卻當上了國防部長。一個反對核武器的工會運動領導人卻在他擔任國防部長時進行了核武器試驗,簡直有些不可思議。1998年3月,剛剛上臺的印度總理瓦傑帕伊任命費爾南德斯為國防部長,他本人也沒有料到。因為在此之前,費爾南德斯同印度的防務毫無任何聯繫。據分析,瓦傑帕伊給費爾南德斯委以重任有以下原因:首先,他有卓越的組織才幹和協調能力;其次,能吃苦耐勞;第三,他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
費爾南德斯本人在去年首次發表了讚揚中國經濟建設成就的言論。去年1月2 9日在新德裡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安全研討會閉幕式上,費爾南德斯明確表示,「印中兩國相互間不構成威脅」,兩國之間「重新安排相互關係」的時刻已經來臨。他第一次將印中1962年的邊界戰爭稱為一場「衝突」。
費爾南德斯於去年4月20日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這是10多年來印度國防部長首次訪華,也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國國土。
回到印度後,他表示,中國是印度的朋友,兩國之間存在的任何問題(包括邊界問題)都可以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