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戰犯所裡面的戰犯進行了改造,用勞動和教育兩種方式幫助他們改惡從善。經過努力,1959年特赦了第一批確實已經改造完全的人,這其中有很多國民黨的重量級人物,還有幾位在抗日場上表現英勇的神將,今天亮郎要介紹的是抗日名將宋希濂和鄭庭笈。
鷹犬將軍宋希濂
宋希濂於1907年4月4日出生在湖南,自小家境便比較殷實,也一直在接受教育。他自幼便有一顆愛國之心,對當時中國的狀況十分的擔憂,內有軍閥壓迫外有帝國主義,因此他早期也發表了很多針砭時事的文章,希望能喚起中國人的反抗思想。1924年,他投筆從戎,在譚延闓、彭國鈞等人的介紹下進入了黃埔軍校,成為了第一期第一隊的學生,也正式加入了國民黨。宋希濂因為能力出眾,所以他的升遷速度也很快。1925年2月,在討伐陳炯明的東徵中他被任命為第1排中尉排長,凱旋以後,他在國民革命軍第1師第2團第2營第4連擔任中尉副連長,10月份便成為了上尉連長。
因為黨派的區別,宋希濂參與了對紅軍的討伐,在1935年的時候還槍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他後來表示這是他這一輩子最遺憾的事情。
抗日戰爭時期,宋希濂神威凸顯,他像一隻雄鷹盤旋在戰場上,幾次把戰局轉危為安,把日本人嚇得屁滾尿流。淞滬會戰他及時趕來,在子夜時分便向日本軍隊發起了攻勢,很快便把日本軍隊逼回艦中,鼓舞了士氣扭轉了戰局,立了大功一件。
1938年8月,宋希濂參與了大別山作戰,他當時率領了3個師,在得當戰術的指揮下斃敵4506人,傷敵17380人。因為這次勝仗打的十分漂亮,他還被國民革命軍的最高統帥通電全軍讚揚了一通,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和獎章,從此聲名更甚。
宋希濂最高光的時刻理應是1944年在緬甸和雲南作戰的時刻,他率領部下奮起反抗,在裝備遜色的情況下智取,殲滅敵人10000多,保住了西南的交通線,也保住了我國的國際增援線,為抗戰的勝利保駕護航,當時他任11集團軍中將總司令。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解放戰爭便接踵而至,宋希濂繼續穿上軍裝奔赴戰場。他繼續英勇作戰繼續指揮得當,但他一人之力終究不能扭轉乾坤,而且他在最後的時候也厭煩了亂指揮的老蔣,最後選擇了一個脫離蔣介石單幹的路,令人敬服。被俘虜以後的宋希濂被關入了戰犯所,因為表現良好於1959年被特赦。
特赦以後的宋希濂和家人過上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他晚年的時候定居美國,一直在呼籲祖國的統一。臺灣當局還一直在批判他,李敖站出來為他說話:
「宋希濂41歲以前所有的記錄擺開都是為你們國民黨做鷹犬,最後還做墊後,讓你們有機會逃到臺灣,他犧牲掉了,被關了10年,爸爸也死了,老婆也死了,家破人亡,他付了這麼大代價,最後你們罵他是鷹犬,你們國民黨是什麼意思啊?」
宋希濂雖然是國民黨將領,但他的功績和胸懷永垂不朽。
抗日神將鄭庭笈
鄭庭笈於1905年出生在海南文昌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便開始接受教育,他也同樣是一位熱血男兒,對當時中國的處境十分擔憂,一直也有救國之志,最後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抗日場的一位虎將。
鄭庭笈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也是蔣介石的一名嫡系學生。抗日戰爭之初,鄭庭笈便參加了忻口會戰,這是一場用肉體博弈的戰爭。當時我國的裝備和日軍相差很多,日軍又使出了全身的力氣,他們用大炮清路用步兵掃尾,戰鬥力很強,我國包括劉家麟、鄭庭珍在內的諸多將領都殉國了。鄭庭笈同樣浴血奮戰,他身中好幾槍,險些喪命,最後被衛兵拼死救回。忻口會戰以後,鄭庭笈自號為「重生」。
1932年12月的崑崙山戰役絕對算鄭庭笈一生中的高光時刻,他當時擔任團長,手底下有九個步兵連。崑崙山戰役是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鄭庭笈的法寶就是不怕死,他帶領自己的九個連和日軍血拼死扛,七個連長死的死傷的傷,他身邊的人也死傷很多,但他絲毫沒有退卻,最終打敗了日軍,再次創造了一個奇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中村正雄也被擊殺,震驚了日本朝野,鼓舞了我軍的士氣。
1942年,鄭庭笈帶著自己的鐵騎向緬甸進軍,在戴安瀾師長的指揮下前進。在同古保衛戰中,戴安瀾師長不幸殉國,他命令鄭庭笈帶剩餘的部下返回祖國。
鄭庭笈哪裡會輕言放棄,他帶領自己的部下埋伏在緬甸的叢林中,面對在裝備和人數都強自己很多倍的日本軍隊,鄭庭笈只有一個字,那便是「打」。
他破釜沉舟的精神終於帶領部下在1942年6月2日衝破了日軍最後一道防線,突破日軍重圍,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圍,又抒寫了一個只屬於中國遠徵軍的一個神話,這樣一位悍將不得不服。
1948年的10月,鄭庭笈作為第四十九軍的軍長參與了遼瀋戰役,但最終最捕,被關入了北京的功德林中,這樣一位英雄也就結束了他的軍旅生活。鄭庭笈在功德林中接受了我黨的思想教育,表現很好,最終在1959年被特赦。特赦以後的鄭庭笈得到了我國的優待,在新中國的新職位上用一個新的身份繼續發光發熱。
筆者結語
宋希濂和鄭庭笈雖然都是國民黨戰犯,雖然都被關押了近十年,但是他們的抗日功勳永遠不會磨滅,他們也是新中國的一代功臣,新中國對他們的釋放更加體現了黨對他們的包容性以及我黨和政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