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包袱鋪,要生孩子先補助!恐婚又恐娃的大侃子上線了~雖說現在的「丁克族」多了,但這理由可是大相逕庭的,有人是像侃爺這樣真的不喜歡孩子,有人是覺得要孩子太麻煩,也有人是因為生養不起才被迫當個「丁克」的。
說到這裡,每天關注臺海新聞的侃爺又有話說了,今兒就跟各位侃兩塊錢的吧。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育兒百寶箱」這件事兒,不記得也沒關係,反正這貨也「胎死腹中」了~
眾所周知,臺灣少子化問題,近年來愈演愈烈。根據臺灣「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11月,臺灣新生兒數僅17.7萬人,臺媒預測今年新生兒總數恐跌破20萬,成史上新低。另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5年,世界平均生育率為2.5,維持世代更替平衡的生育率約為2.2,而臺灣在2016年的生育率還僅為1.1,且最近5年的生育率都在0.895~1.165之間。
臺當局為應對此問題,在今年4月特意成立了「少子化辦公室」,「衛福部長」陳時中稱要力拼臺灣總生育率從千分之1.1提升到1.6再提升到2.1,並針對「行政院」的生養方案,盤點了各縣市的應對方案。但除了5、6月期間召集地方負責人了解相關指標並讓各單位自行運作後,「少子化辦公室」便不再運作了。更扯的是,「衛福部」為解決少子化問題,在「前瞻計劃」中分3期、總計編列了6億元(新臺幣,下同),要推出「育兒百寶箱」,欲針對家中有0至2歲嬰兒的家長,發送包括育兒信息、兒福資源信息與嬰兒照護用品等近千元的物品,結果,這個計劃遭到「立委」、專家與臺灣民眾一致反對,「無感更無用」、「除了亂花錢,對解決少子化問題,完全沒有幫助」。
但當時面對各界的聲討,「衛福部」堅決不認錯,陳時中更發表神言論,「說不定有人看到『百寶箱』開心,就想懷孕生子了啊」。不過沒想到的是,近日,「衛福部」竟然「認罪」了,稱因各界有不同意見,明年已經編列的2億元「育兒百寶箱」經費,其中的4000萬元將移為各縣市少子化計劃之用,剩下1.6億元將繳回庫;陳時中也認錯改口的表示,「育兒百寶箱」只是錦上添花、沒意義,經過內部會議,並參考了學者、專家的意見,大家都認為此舉對催生起不了作用,加上「行政院」也要求「錢要花在刀口上」,因而該計劃作廢啦。
終於,臺當局並沒有「前瞻性」的「前瞻計劃」有了第一個被喊停的項目。
儘管這次臺當局為繆策及時的懸崖勒馬了,但臺灣網友依舊不領情,「打從一開始一堆人就覺得沒用了啊,管事兒的卻現在才說,當官的腦袋還不如老百姓嗎?」、「不是錦上添花,根本是有錢隨便花」。
也有網友趁機再酸「錢沾」:3年6億的「百寶箱」比起4000多億的輕軌建設,算得了什麼?
唉……其實也不怪網友冷嘲熱諷,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這臺當局根本是抓錯了藥嘛!
臺灣少子化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嚴重,你蔡英文、你民進黨心裡沒數嗎?
經濟壓力大、託育環境不佳、低薪資高工時、人口結構變化等等問題才是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的影響因素,臺當局若想鼓勵生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人家的後顧之憂啊,而不是靠在「前瞻計劃」中爭取幾個億來應景。
其實,既然「財大氣粗」的臺當局有意為解決少子化問題撥款、貼補助,那麼有些問題也不是沒有應對之法,只不過主張「錢要花在刀口上」的臺當局,有時弄不清這「刀口」在哪兒……沒關係,咱這兒有明白的人:你不懂,我可以告訴你!
如果將「前瞻計劃」的「硬體建設」挪到人口培育上,以此來解決臺灣現今最需要經費的「生育與託育」兩大困境,那麼不僅可以提升臺灣女性的生產意願、降低生育年齡,拉抬「未來主人翁」的質量,同時還可以為臺灣留下年輕人才,不讓已經減少的人口繼續「外流」。
有民間團體呼籲,要提升臺灣夫妻的生育意願,臺當局應直接給予他們經濟支持,例如按月給予長期的育兒津貼,並加碼育嬰留職停薪期間的津貼補助,還應挹注公託建置,為家長提供友善環境拼生2胎。
「託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認為,臺灣的生育率若要高,那一個家庭就要生2個小孩,但父母不可能單靠一份薪水養2個小孩,無奈雙薪家庭又要憂心沒有人可以幫忙帶小孩,因此臺當局育嬰政策首先需要強化的就是公共託育:「衛福部」應儘快打造完善的公託環境,使公託質量有保障且花費也不必太高,讓家長勇敢生第2胎。
「兒福聯盟基金會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也指出,臺灣很多縣市只給予每胎一次性2萬元至3萬元不等的補助,但孩子到6歲以前光是保母費生活費等至少要花100萬元,所以臺當局還應按月給予長期的育兒津貼。
除了增加津貼、改善託育外,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提出,臺灣女性五成以上是職業婦女,生完後的照顧才是最令家庭卻步的問題,而臺灣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女性職員若請產假或育嬰假,績效往往也被打差,所以「就算想生也不敢生」,因此友善職場、提高女性就業率也是解決臺灣少子化的良策。
不知道是否是聽到了這些進言獻策的聲音,臺「行政院」之後又推出了個「育人攬才項目」,希望處理人口結構變化、少子化等問題。但有臺媒卻認為,該項目若不能反求諸已,那未來註定走向失敗,更會導致臺灣的人口結構陷入惡性循環,如此的話,臺當局不管是砍再多的退休金還會再喊話企業加薪等都是徒勞。
對於臺灣少子化的危機,臺「衛福部」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抓錯藥的「育兒百寶箱」既已遭受挫敗,那就應該拿出更有「前瞻」視野的「戰略」,以為少子化問題做出貢獻。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臺灣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