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顧客紛紛撤單,浙江生意人急了,外貿貨在國內賣得動嗎?

2020-12-25 新零售商業評論電子版

作者:唐素姣,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

「外貿企業做的是to B的生意,如今必須要轉變到to C的思維上來。」

「現在大家吃飯都不談生意上的事,本來心情還算好,一聊就聊鬱悶了。」 浙江省東陽市的一家皮具進出口公司的負責人楊浩說這話時,語氣中充滿了無奈。

楊浩已經從事外貿行業7年了,在浙江義烏有三家工廠,主營皮具和飾品的進出口業務。和眾多行業內的朋友一樣,最近被退單和訂單延期搞得焦頭爛額。

這場疫情之下,進出口企業和外貿人犯難幾個月了,物流、訂單、復工生產、現金流……樣樣都需要操心。

隨著武漢「開城」,疫情從中國「轉戰」海外。各國防疫措施逐步展開,使得中國進出口企業依舊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

商務部數據顯示,1~2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4.1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6%。其中,出口額2.04萬億元,呈現了兩位數的降幅。

作為進出口業務大省的浙江,1~2月,進出口總額4015億元,其中,出口2819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2.3%和17.6%。

3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際疫情的蔓延,勢必對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外貿出口造成較大的經濟影響。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

所幸的是,網際網路公司在疫情中反應迅速,拼多多、京東京喜、阿里1688等紛紛出臺了外貿商家扶持政策,為地方外貿企業搭建專屬的線上銷售平臺。這吸引了不少外貿企業,將目光聚焦到「外貿轉內銷」上。

然而,利用網際網路做內銷生意,真的那麼美好嗎?

延期的延期、退訂的退訂

「20萬個帆布袋被退回來,壓了100萬元的資金。」趕去見客戶的楊浩急匆匆地告訴零售君。

這批貨是一家瑞典客戶年前下的單。國內疫情有所緩解後,楊浩馬上組織工廠復工,抓緊時間生產,總算趕在交期前完成。

沒料到的是,當一箱箱帆布袋被拉到義烏的快遞點,正準備發往上海時,楊浩突然接到電話:客戶倒閉,這批貨不要了。

這家破產的瑞典公司目前已被債務公司接收。楊浩只能跑到該公司的上海辦事處,和債務公司協商解決。

「這筆訂單肯定是虧本了。現在和債務公司協商,只想減少損失,能多爭取一點是一點。」楊浩表示,申請到賠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個辦事處的員工工資現在都沒發出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倒閉了的瑞典客戶的這一單,楊浩手上的其他訂單,不就是退單,就是延期交貨。

「本來3月底、4月初的訂單,現在都推遲到5月中旬。」楊浩說,「也有幾單退貨的,貨都還在,只能慢慢銷,可前期投入的資金都壓住了。」

預計退單大概積壓了40萬~50萬美金的貨款,若不能及時將貨賣出去,楊浩的公司將損失慘重。

楊浩的遭遇,只是中國千萬外貿人在疫情打擊下的一個縮影。

浙江義烏一帶,像楊浩經營的外貿企業被稱為「家庭作坊」,雖然規模不大,但撐起了中國的進出口產業。

數據顯示,中國有300萬~500萬中小企業專注於外貿業務,它們創造的進出口外貿額佔我們外貿總額的60%。

外貿轉內銷,難度不小

20萬個帆布袋堆積在倉庫裡怎麼辦?

楊浩表示,最好的情況就是有大的批發商能一次性收掉,但是可能性比較小。轉內銷賣掉或許也是一條路,然而他算了筆帳後,最終還是打消了內銷的念頭。

據楊浩介紹,帆布袋的生產成本大約7塊錢,賣給瑞典客戶的售價是8塊多,楊浩只需承擔運費,最終算下來,帆布袋的利潤率大約在14%。

「如果走電商,七七八八的費用分攤下來,成本起碼要高一倍。」楊浩給零售君算了一筆帳:「包裝、倉庫、運營、客服、打包……這些都是要成本的,就算內銷單個帆布包能賣到10塊錢,我還是在虧錢。」

更為關鍵的是,不同於外貿生意的大宗、一次性運貨方式,內銷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消費者,購買量也就一兩個。對於這樣的銷售模式,楊浩顯然還不適應。

「水土不服」還有這批被積壓在倉庫的帆布包。「國內消費者和海外消費者的審美觀念不太一樣,需求也不同,這批外貿商品,國內消費者欣賞不了。」楊浩說。

外貿商品不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並不是楊浩一家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

從根源來分析,外貿企業做的是to B的生意,如今受疫情影響迫不得已轉內銷,必然要先轉變到to C的思維上來——生產什麼樣的產品,賣給什麼樣的顧客。

在to B的商業模式中,外貿企業直接面對的是海外的企業客戶,根據它們的需求接單安排生產,再將產品在指定時間送到指定地點。

而當外貿企業被迫做起電商,在各個平臺開出線上店鋪時,面對的是一個個消費者。to C生意之所以難做,正是難在對個體消費者的洞察和理解不夠——同那些紮根在中國本土市場的內貿企業相比,這算得上是外貿企業的「先天缺陷」。

更為嚴峻的市場形勢在於,國內產能過剩,內貿企業之間的競爭早已白熱化,外貿企業又如何敵得過?

《新零售:從模式到實踐》一書指出,賣完貨就拍拍屁股走人的商業邏輯,在產品層出不窮的時代越來越難以生存。

這意味著有了產品,企業的服務也得跟上。企業需要將產品「生出來」,並將產品「養大」,從製造商、貿易商轉變為運營商。產品需要伴隨用戶成長,根據用戶需求不停地進行迭代與演進。

要想賺到國內消費者的錢,外貿企業需要從零做起,談何容易。

網際網路營銷成本,不便宜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貿出口快速發展,如今,中國傳統外貿的紅利逐漸被「吃」完。加之貿易摩擦影響、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外貿企業的成本優勢不再,訂單獲取越來越難。

楊浩很早就開始盤算轉內銷了,目前在拼多多、1688和蘑菇街等平臺上都開了網店。只不過,若沒有平臺推廣,網店的銷量天差地別。

以拼多多上的店鋪為例。平時一天大概6000單~7000單,雙11期間做個活動能有10多萬單。楊浩只能跟著活動走,才會有訂單爆發,只是參與電商平臺上的一個活動,差不多就要付出20萬~30萬人民幣的費用。

「電商平臺上的推廣預算費用太高,無非就是要好評和刷訂單量。這種情況,之前就知道會虧,就是想賺點好評。」楊浩說。

去年,楊浩又看中了電商直播帶貨。在看了調查公司的市場報告後,他選中了快手。

他盤算著,快手上有很多年輕人,觀看時間長、購買力強,而且快手擁有不少下沉市場的用戶,這很符合自己中低端產品的目標客群定位。

「之前同快手主播合作,虧損了60萬,這說明他們給的數據也不是很準確。」楊浩反省到,「我在這方面不專業,就當交學費了,之後打算各個平臺都看一下。」

薄利多銷的外貿企業,想通過電商平臺轉內銷,然而,高企的營銷費用成為了最大的攔路虎。

最近,楊浩找到抖音。在初步溝通之後,他發現抖音官方廣告推廣費用比較高,主要有兩種付費方式:

第一種,以商品售價的15%作為佣金抽成。楊浩的外貿訂單利潤率在15%~20%,抵掉營銷費用,再加上包裝等一堆其他費用,「幾乎就是白幹了。」

第二種,是按播放量計費,基本上一個人1塊錢。「推100個人,成本就要100塊錢,這些人裡面能有多少訂單?」

楊浩表示,這麼算下來,肯定不會找抖音推廣了,最後可能還是找小的影視公司和直播公司。

今年,楊浩計劃成立自己的電商團隊,從頭開始培訓,先做自媒體,然後再帶貨。「真正想長期做這個生意的話,得自己從頭做,慢慢來。

如楊浩這般自建團隊,從頭開始學習零售生意的外貿人,應該還有很多。

與此同時,平臺方也強化了針對外貿企業的一系列扶持策略。上周,阿里巴巴推出「春雷計劃」,除了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出海外,還將通過數位化手段,幫助外貿企業快速擴展內銷批發市場。

只是,除了藉助於外力,那些想要在國內市場分一杯羹的外貿企業,仍需仔細研究,小心布局——

如何打破過去to B業務的思維定勢,建立起與to C業務相匹配的組織能力和團隊?

to B業務中有哪些能力可以被整理或利用到to C業務中?

你的目標消費群體的畫像是什麼?他們的需求有哪些?

同內貿企業相比,你的商品和品牌有哪些優勢?

……

相關焦點

  • 長三角的生意人從來不靠等
    目前,不少外貿企業反映海外訂單遇冷。長三角作為國內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企業投入內需市場這片廣闊藍海尋求新機已成共識。腦子活絡的長三角生意人從不打算坐等轉機。國內市場尚有空間,「家門口的生意」值得一做。在長三角,「由外轉內」正當時。
  • 幾元一件的外貿衣服,國內就可網購了!買嗎?
    幾元一件的外貿衣服,國內就可網購了!買嗎?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10日電(記者 吳濤)外貿企業有多難?多個企業一季度訂單為零,二季度又面臨接不到新訂單的窘境。支持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大背景下,近日,多個電商平臺上線了外貿專區或頻道,一批批物美價廉的服裝、玩具、鞋包等外貿商品促銷已經開啟,你感興趣嗎?
  • 浙江外貿不懼逆水行舟
    第一支「箭」是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提高浙江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與水平。 杭州跨境電商綜試辦主任佟桂莉說,從當前外貿面臨的困境看,市場訂單不足、利潤空間小、價值鏈低端是困擾外貿企業發展三大難題,跨境電商恰是破解難題的有效途徑。 作為國家首批跨境電商貿易試驗區,杭州綜試區從去年7月起,推動傳統外貿企業和生產型企業上線經營,運用網際網路尋找訂單,提升價值鏈,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賣遍全球」。
  • 為什麼直播帶貨是外貿企業轉型突破的最佳賽道?
    在國內,出口醫療物資的企業賺的盆滿缽滿,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一直以其他外貿產業為主的浙江、福建、廣州等出口大省陷入一片危機,貨物及物流等方面面臨嚴重挑戰,「外貿企業生存難」、「外貿老闆一片哀嚎」、「外貿工廠訂單被撤貨物積壓」等新聞報導滿天飛。就連素有「中國外貿晴雨表」之稱的廣交會也將改為6月15-24日在網上舉辦。
  • 全球約6成鞋產自東莞厚街鎮:如今賣起了地攤貨 外貿企業何去何從
    但有品牌竟一雙賣3.5元?曾年銷售額超一億元的鞋廠,如何「背水一戰」?東莞號稱「世界工廠」,這裡的經濟外向度超過了100%。從鞋到毛衫、玩具、手機,「東莞造」在國際市場佔有絕對的市場份額,但是東莞95%都是中小微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這裡聚集著大大小小500多家鞋廠,是名副其實的「鞋都」。年初雄心勃勃做品牌,如今賣起了地攤貨,外貿企業何去何從?
  • 「浙江製造」借力電商平臺:從外貿代工到發展自主新品牌
    (攝影:小滿)鑑於此,永康的飛劍集團、海力集團,台州的雙馬塑業等浙江外貿龍頭今年紛紛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彌補國內消費產品開發、銷售的短板,構建面向國內市場的供應鏈及線上銷售體系。截至11月30日,新品牌計劃已聯手浙江優質製造企業,共同孵化近百個新品牌,推出了上千款定製化產品。
  • 外貿「直播帶貨」大比武
    昨天上午,在寧波華茂集團內,100多平方米的產品展廳被改造成「直播間」,多名外貿業務員「上陣PK」,用英語、西班牙語等在facebook、youtube上面向全球買家「直播帶貨」。備受關注的廣交會已定於6月15日至24日在網上舉辦。在這條外貿海外直播的新賽道上,數以萬計的企業如何進行「雲展示」,成為這次廣交會的重點。
  • 淘小鋪的東西賣得動嗎?
    從2月到5月,淘小鋪的商品數量從三萬一度暴增到將近十一萬,六月中旬淘小鋪燈塔服務上線,開啟供貨商投訴窗口,哪個好哪個不好掌柜說了算,指標不夠的供應商,產品直接下架,嚴重者清退供應商,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即便一直不斷上新,淘小鋪商品數卻每天下降,一度暴跌至八萬,而這卻讓所有掌柜心中大快,可謂有求必應,勢必把控好質量大關,打造一個人人放心的低價好貨的購物平臺,這樣的淘小鋪,你!喜歡嗎?
  • 「浙江製造」借力拼多多轉型:從外貿代工到發展自主新品牌
    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擁有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前兩年,也成為「浙江製造」品字標(頂級標準)的認證企業。浙江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經濟景氣深受今年全球疫情暴發影響。今年3月,一批浙江優秀製造企業已經果斷掉頭,發力國內市場,但受制於審美喜好、使用習慣、產品售價及營銷模式的諸多差異,絕大部分企業外貿轉內銷,效果並不明顯。
  • 致跨境電商新賣家 - 我發了一大堆貨到國外,現在賣不動怎麼辦?
    10-11-12月是傳統旺季; 倉儲費就異常的高; 今年很多傳統外貿,淘寶,天貓,京東轉型的賣家; 直接一大票貨過去; 造成現在賣不動,又要被徵收高昂倉儲費 給大家總結如下: 1.將價格降到能賣得出去的價格; 這個方法看似很簡單; 但很多人捨不得這麼做, 因為很可能是虧本的價格;
  • 「浙江製造」扎堆聯手拼多多 探索「外貿轉內銷」發展自主新品牌
    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擁有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前兩年,也成為「浙江製造」品字標(頂級標準)的認證企業。  浙江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經濟景氣深受今年全球疫情暴發影響。今年3月,一批浙江優秀製造企業已經果斷掉頭,發力國內市場,但受制於審美喜好、使用習慣、產品售價及營銷模式的諸多差異,絕大部分企業外貿轉內銷,效果並不明顯。
  • 浙江龍頭製造企業從外貿轉型內銷 在拼多多做出了多個熱銷「新品牌」
    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擁有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前兩年,也成為「浙江製造」品字標(頂級標準)的認證企業。浙江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經濟景氣深受今年全球疫情暴發影響。今年3月,一批浙江優秀製造企業已經果斷掉頭,發力國內市場,但受制於審美喜好、使用習慣、產品售價及營銷模式的諸多差異,絕大部分企業外貿轉內銷,效果並不明顯。
  • 從貨櫃到快遞箱 浙江外貿工廠湧現上淘寶潮
    在近日浙江金華的一場招商會上,現場工作人員甚至發現,現場甚至出現了不少佔座賣號的「黃牛」。  這是阿里巴巴集團針對浙江金華地區的工廠舉辦的春雷計劃招商會。現場預計300個座位,最終湧入了415個廠長。兩小時的招商會還未開完,在現場的415個工廠就有162個商家當場報名上淘寶。龔航斌的仿真花廠就是其中之一。
  • 煙臺市外貿服裝店只能靠仿單撐門面
    「出口轉內銷」等醒目招牌的店鋪,這麼多的店鋪不免讓人生疑:外貿服裝真有那麼多嗎?對此,一曾經經營過多年外貿服裝生意的付女士向筆者透露,市場上「外貿服裝」大多來自廣東、浙江或即墨等地,真的不到一成。「有中文還是外貿貨嗎?」售貨員不客氣地回答。隨後,筆者對店裡的「外貿服裝」仔細觀察,發現這些衣服標識混亂,有的連商標都沒有。
  • 深圳一家「小而美」的外貿B2C企業:對價格戰Say NO!
    你還記得媒體上在大肆宣揚外貿B2C的諸多悶聲發財的大佬麼?你羨慕他們在臺前的光鮮亮麗麼?大可不必,背後的真實情況是訂單量下滑,營銷成本持續增加,效果卻不見得有以前那麼好,資金鍊緊張,靠著吃老本維持著。生意的本質是什麼?對,就是賺錢。
  • 商場老總親自上場直播賣貨 杭州實體店紛紛試水線上融合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每日商報」,原標題《商場老總親自上場直播賣貨 實體店紛紛試水線上融合》,作者 葉咪,36氪經授權轉載。 今年商場因為疫情,銷售不同程度受到了影響,在即將到來的五一長假,杭州的各大商場自然也不能閒著:9.9元秒殺蒂佳婷面膜、799元的阿迪達斯經典小白鞋僅售299元……銀泰、龍湖、解百、樂堤港、杭州大悅城等多家商場都開啟了大促銷。
  • 寧波硬核廠長做了一件事,工廠7成外貿訂單流回國內
    寧波一家外貿企業的廠長蘇斌,可能是最懂全世界胃的人。每年出口海外120萬臺高端小家電,對40多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了如指掌。 不過今年疫情發生後,外貿生意腰斬,於是蘇斌決定轉型。今年以來他只做了一件事:讓家電聽得懂人話。今年的天貓雙11,這些聽懂得人話的家電突然成了黑馬,公司近7成訂單有望回流至國內。
  • 「應戰」線上廣交會 華茂集團舉行外貿直播技能「大比武」
    據悉,6月15—24日,素有「中國外貿晴雨表」之稱的廣交會將在網上舉辦,並將為每家參展企業單獨設立10×24小時的全天候網上直播間,企業可通過直播面向大量客商進行宣傳和推廣。在出口佔據GDP「半壁江山」的浙江寧波,嗅覺靈敏的外貿企業因勢而動,提前「練兵比武」,「應戰」首屆線上廣交會。
  • 服裝企業外貿訂單驟降 內貿還不確定的老闆們能扛住嗎
    來源:《財經》雜誌外貿訂單驟降,剛復工的中國服裝企業能扛住嗎中國服裝消費市場還未恢復,爆發的歐美疫情又打擊了海外消費市場,內貿和外貿都處於不確定中,高度依賴全球服裝產業鏈的中國老闆們面臨考驗文 | 馬霖 韓舒淋
  • 21深度丨「訂單全部被取消,員工做一休一」外貿工廠自救之路:全年...
    朗天服飾的負責人李敬峰遭遇了同樣的「海外訂單荒」,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這家東莞的服裝外貿企業上半年的外貿訂單預計會下降90%,而且直到現在還沒有獲得下半年的訂單。在其新上線的數位化「外貿專區」中,則可以通過免開店的「廠貨通「模式,去除這些門檻,幫助缺乏國內經銷網絡和運營能力的外貿工廠打通全國分銷渠道。化整為零的消費者畫像馬永健表示,此前其工廠的客戶主要是星巴克等大型品牌,距離最終用戶較遠,而通過線上開拓國內市場,他正在獲得一副越來越清晰的消費者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