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① | 海上生紅樹,白鷺點菸汀

2020-12-14 澎湃新聞

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① | 海上生紅樹,白鷺點菸汀

2020-11-06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考洲洋,你好!

漫步在位於惠州市稔平半島的考洲洋水上景觀棧道上,青山綠水映入眼帘,紅樹林木成片生長,白鷺或盤旋或停立,遊客們很難想像,數年前這裡差點變成「一潭死水」。

考洲洋景觀棧道

紅樹上白鷺停立

考洲洋水產資源豐富,一直以來,當地居民靠海吃海,砍伐紅樹,圍網養殖,無度無序地發展漁業。

近幾年來,考洲洋水質汙染嚴重,紅樹林面積不足500畝,加上考洲洋本身口窄內寬的半封閉水體性質,導致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物資源銳減。

這些「人為」最終引來「人禍」,漁民生活困頓,百姓生活質量大大下降,人們終於想起要還考洲洋一個公道。

考洲洋圍網養殖

如果你穿越至2017年秋季的考洲洋,可以在灘涂上看到,一撥人正忙著把育苗基地運過來的紅樹林苗從車上卸下來,十來人在半膝深的海水中忙碌、有序地躬身插種,而不遠處就是大片已栽種好的紅樹苗。

人們在種植紅樹

最近幾年,惠州市政府一直致力於整治考洲洋海岸帶生態環境,經過多次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考洲洋初顯生機。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在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已完成整治灘涂3000畝,種植紅樹林2000畝,共800萬株。

紅樹林成片生長

考洲洋煥發生機

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是廣東省美麗海灣建設三個示範區域之一,2016至2017年連續兩年被列入惠州市政府重點工作、市十大民生實事項目。

工程從2017年5月動工至2019年7月竣工,歷時3年,贈予考洲洋一個融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美麗生態環境。

項目名片

1

0

名稱

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

2

0

時間

2015年,申報項目。

2016—2017年,完成前期工作。

2017年5月,工程開工。

2019年7月,工程竣工驗收。

3

0

位置

位於惠東縣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沿長度達8公里海岸帶。

4

0

資金

配套中央、省級及地方政府資金,總投資9539.93萬元。

5

0

建設內容

分3年在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

堆填整治灘涂3000畝(紅樹種植區2000畝、預留灘涂及水道1000畝);

種植紅樹800萬株;

修建海洋環境監測觀測站600平方米、

景觀棧道2600平方米、

生態觀光及科普長廊100米、

觀景平臺500平方米、

觀鳥亭200平方米。

接下來,我們將推出「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系列推文,向大家講述考洲洋生態治理之路。

原標題:《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① | 海上生紅樹,白鷺點菸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⑥|「海岸衛士」來啦!駐紮804萬,培育1020萬
    歷史上考洲洋曾是粵東地區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地區,屬於典型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由於50、60年代缺乏科學統一管理,大面積紅樹林被砍伐,存活的原生紅樹林面積不足500畝,濱海溼地不斷減少,海洋溼地功能不斷減弱,生物資源衰退,考洲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什麼是紅樹林?
  • 「海上森林」歡迎你,面積超大的紅樹林公園來啦!
    四大展館沉浸式了解紅樹林21日9時,隨著嘉賓手中的「海洋之水」緩緩流入啟動容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四大主題展館正式開放——「公園展示館」「紅樹植物館歷經9年的人工修復和管理養護,如今,依海而生的秋茄、桐花樹、木欖、白骨壤、無瓣海桑等紅樹林連綿成片,鬱鬱蔥蔥,白鷺等鳥類林間飛翔覓食,魚兒水中嬉戲,這裡成為景色宜人的「海上森林」。
  • 案例盤點 | 生態修復十大案例
    「生態環境保護」今年一次又一次被推上熱搜,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到「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國務院發布相關建設意見,前不久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亦有強調......那麼,在「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算是「生態設計」?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實踐,或許在這生態修復十大案例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目前這裡生長著白骨壤、桐花樹、秋茄等19種紅樹,鳥類也由136種增長到了171種。「金海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也是北海紅樹林修復的一個縮影。」龐萬偉說,從2011年到2020年,北海紅樹林面積增長1150公頃,10年的平均增長速率達到3.8%。但在幾年前,環保為發展建設讓步的情況也曾發生。
  • 「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這些做法給我們什麼樣的啟迪?
    ,修復城市棕地,形成一個能自我繁衍的生態系統,同時形成一個美麗的城市公園。 紅樹林生態修復: 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設計以紅樹根系理念恢復溼地系統,建立起適宜紅樹林生長的生境。
  • 美麗「海上森林」歡迎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四大主題展館開館迎客
    ▲由100組家庭組成的百人研學團在公園內開啟了一場別樣的紅樹林生態科普與海洋保護之旅。圖為小朋友觀察招潮蟹。  四大展館  沉浸式了解紅樹林  21日9時,隨著嘉賓手中的「海洋之水」緩緩流入啟動容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四大主題展館——「公園展示館」「紅樹植物館」「紅樹林生態館」「紅樹林攝影館」揭開神秘「面紗」。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白鷺飛舞 野鴨飛回 生態修復修出「生態...
    「嘎嘎嘎,嘎嘎嘎……」三五成群的野鴨行走在廣陽島東島頭,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另一側的兔兒坪溼地,一群群白鷺在一片竹林上空飛落。近日,重慶日報記者登上廣陽島,實地感受生態修復給這座長江江心島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讓人欣喜,仿佛置身與一個「生態大課堂」:自然為老師,綠色為「黑板」,聽鳥鳴,看魚遊,感悟綠色獲得感。
  • 現有紅樹林將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我國紅樹植物50%處於珍稀瀕危...
    原標題:現有紅樹林將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我國紅樹植物50%處於珍稀瀕危狀態自然資源部2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仍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
  • [濱海明珠]金海灣紅樹林促良好生態 構築生物樂園-廣西新聞網
    帶著好奇,「北部灣城市群之濱海明珠」——2017年廣西新媒體採風團來到北海金海灣紅樹林保護區,一探究竟。在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放眼望去,海上種著連片的紅樹林,碧海藍天,白鷺蹁躚,海風徐徐,翠煙翻疊,詩意盎然,美不勝收。走上木棧道近距離觀賞紅樹。一棵看似不大的樹,樹齡大多都超過50年。
  • 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以「使用生態位模型預測紅樹林在全球分布區北緣的潛在分布:確定保護和恢復的範疇」和「基於物種分布模型繪製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中國案例研究」為題,相繼發表於相關領域SCI頂級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和《整體環境科學》。
  • 生態修復+功能修補 海口萬綠園增加三分之一活動空間
    其次,將毛石砌築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在濱水區域種植紅樹及伴生植物等,為浮遊生物和淺水魚群提供生存環境。「改造後,水質好轉,魚類增加,白鷺回歸。」王德廣說。  另外,改造中,園區採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對道路進行透水化改造,增強硬質區域的透水能力,有效補充城市地下水資源。
  • 潟湖翔白鷺 海漆換紅妝
    紅樹林下是白鷺們棲息之所,有的白鷺悠閒地邁著長腿在河道上覓食,還有的臥在樹根部休憩。東湧新豪方酒店相關負責人許女士告訴記者,海漆樹葉只是剛開始變紅,規模不算大,色彩濃度也還不足,「五一前後,應該會進入最紅的階段,只維持三四天。」許女士表示,海漆每年變紅已經成為東湧春夏之交的一道美景。海漆樹葉從深綠變為黃色、橙黃、深紅……如同秋日層林盡染。
  • 惠東縣鐵湧鎮考洲海堤考洲段俗稱 「800畝」土塭經營權招租公告
    受惠東縣鐵湧鎮人民政府委託,我中心對惠東縣鐵湧鎮考洲海堤考洲段俗稱「800畝」土塭經營權招租。本次掛牌轉讓通過惠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產權交易網上競價系統進行公開競價,價高者得。對競租人資格條件實行事後審核。
  • 惠州最美的「海上森林」,水鳥超多,能近觀,親子科普必去
    它構築城市生態網絡系統的重要自然生態廊道。 惠州 旅行第二天,我們來到 惠州 大亞灣紅樹林溼地公園,跟別的景區不太一樣,它建在城市中心,還是 廣東 省唯一入選「國家城市溼地公園」的公園。紅樹林溼地公園內鳥類種類非常多,一棵樹上,少說都有十幾隻,茂盛的植被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的鳥類相繼來此築巢、棲息,給溼地公園帶來了勃 勃生 機。宋代詩人歐陽修:「誰知閒憑闌幹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如今生態文明繼寫入黨章後又寫入憲法,正是讓生態文明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生動體現。而以憲法之名確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無疑為將綠色發展理念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實到行動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算是「生態設計」?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實踐,在此列舉國內十個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案例,以求探尋各類生態修復設計的內容和主旨。
  • 尋找紅樹之旅 ——三(7)學子紅樹林之行
    今天下午,林老師和幾位家長帶著我們班同學一起坐大巴車去紅樹林生態公園進行戶外學習活動。    我們一開始進了一個科普展館,裡面有許多動植物的知識,也有幾個遊戲。其中,有一個食物鏈,它上面會有紅色的線,連到一個動物。我寫在記錄單上的是:黑臉琵鷺吃鳳頭潛鴨,鳳頭潛鴨吃光滑河藍蛤。後來講了沙嘴村民與紅樹林的關係後,老師告訴我們黑臉琵鷺是深圳灣的明星水鳥,非常罕見。
  • 漳州港白鷺紛飛 盡顯生態之美
    中國日報福州7月24日電 「在漳州開發區的海灘邊上有一群白鷺棲息,有數百隻,當它們舒展著寬大潔白的翅膀,群飛而起,真的很美、很壯觀。」陳嵩偉是漳州開發區的一名攝影愛好者,工作閒暇時喜歡帶上設備到漳州港海灘邊上尋找這群「白色精靈」的身影。
  • 深圳河入海口將啟動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10月30日發布公示,將啟動對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溼地生態價值。項目定位為溼地生態修復,主要通過治理外來紅樹植物,以降低其對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港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溼地和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南區內鄉土紅樹的影響,減緩外來紅樹在深圳灣擴散,限制其對深圳灣灘涂的持續侵佔,為冬季候鳥提供更多的棲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