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學模式」對照——《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2020-09-03 公子兮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差異多元、風格分化、宏觀的全球語境下決定了可以用一類模式囊括「因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懸殊而造就的不同體制」是基於樂觀主義期待的烏託邦想像。中西教學模式效度的較量中,我們可以追求教學經驗的最大公約數,而不能將帶著濃厚中國烙印的方式強行嫁接到英格蘭這片土地,文化差異和民族背景的不兼容性,會讓「外來文化」水土不服。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是一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片中記錄了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搗蛋學生碰上嚴謹的中國教師,在體驗中式教育下學習四周的故事。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人們對中西教育差異的討論。中國人民大學講師常江撰文質疑該片的紀實性,認為該片不是「以客觀冷峻的手段,對社會現實予以精準呈現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預設立場的真人秀,從節目的創意到具體的拍攝,都符合典型的電視真人秀特點。

且不說這部紀錄片有待考證的紀實性,單就紀錄片所呈現的表意來說,紀錄片企圖向公眾論證「中西教學方法的孰優孰劣」,但基於迥異的文化沉澱和社會語境的分野,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可比擬的可能性,在中國奉為圭臬的高壓治學,奉為金科玉律的教學律條,在異國很可能會水土不服,所以這個大前提就有經不住現實檢點的硬傷。

沒有辦法歸於一類模式,但我們可以類比中西差異,從中汲取並借鑑西方治學的可取之處。

從中國教師角度來說,即便面對的是外國學生,但以對中國學生的要求並施到他們身上,強調「紀律」為學好習「第一權威」的地位;因為學生的自由散漫而厲聲呵斥,家長式的「棍棒教育」和嚴謹教學的課堂特色,悉數集中到這五位教師身上。從英國學生的視角來看,他們個性十足,對於強硬刻板的中式教學充滿牴觸和逆反情緒,他們不喜歡被動服從權威和填鴨式的「被告知」;因為流行歌手退出樂隊而在考前崩潰大哭,在中國老師看來就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就是「事有輕重緩急!」

最後的檢驗中,經過一場考試,中式教育取得了高分,學生「順利畢業」。但並不意味著中式教學模式就獲得了雄於西方的優越感。看完之後有個疑慮盤踞大腦: 從學業水平做判斷,中式教育的學生領先西方。但世界大多數企業寡頭、行業精英卻壓到性向西方偏斜,這又該以何論?是西式教育「因材施教」,「個性培養」?還是我們「流水生產」,「高分低能」?是生產還是培養,這值得考慮?

作為應試教育的一份子,高壓教學的育人機制,為我們一代梳理出成體系,成章法的學習規律。熟讀書本無限膨脹大腦容量,應對考試綽綽有餘。從幼兒啟蒙、報藝術班,特長班,補習班,一個優秀學生的養成及其富有條理,甚至說「機械化」。「量化考核」,成為定性學生優劣的絕對參照,學霸和學渣之間可能隔了一紙文憑,當然這種判定標準只是聚合大多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一定絕對正確,但至少有它的合理性。

反思自身,「為讀而讀」,「不求甚解」,「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弊病是否已經革除?讀書不再為了粉飾文採,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的大義是否有所頓悟?求學不再依賴於僵化的刻板思維,而勤於發散,樂於思辨?

曾經有一句勵志的爆款金句——「你見過哈佛凌晨四點的圖書館嗎?哈佛不眠夜」,高端圈層的未來精英正在做著可能改變未來的事,這這多符合我們的主觀想像。可據每一位親歷者所述,這純粹是集體仰望下的合理構想。傳統的思維,讓我們習慣於將「哈佛」和反常規」勾連,將一群翹楚大咖神秘化,魅化。

「中西的教學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國家民族烙印,不敢想像規矩的中國學生若是像英國學生一樣將課堂當成集會,會以什麼樣的名義被冠以「教學事故」。可以尋找教學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共通之處,但更要尊重差異所帶來的不兼容,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相關焦點

  • 推薦|《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不管是中式教育還是英式教育都應該互相借鑑,互相融合。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不斷完善。近些年來,中國老師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總是被大家所詬病。認為西方教育要更優於現今的中式教育。但是,看完這部記錄片後,答案可能變得不那麼明確了。
  • 【英國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一檔由BBC策劃製作的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引起的反響和爭議。
  • 【熱點關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事件:近日,英國廣播公司播放了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然而,中式傳統教育在英國遭遇各種「水土不服」,引發了中外網友關於「中英教育誰優誰劣」的爭議。觀點1:不應「妖魔化」中國教育。中方教育和西方教育各有特點,沒有哪一種教育是沒有缺點的。紀錄片中的英國學生已經習慣了他們自己的教學方式,突然被置於一個反差很大的另一個國家和文化的教育模式下,出現不適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 BBC中國式教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全3集 720P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 【湯湖之聲】第34期電影賞析:《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剛開始知道有這樣一部把中式教育移植到西式土壤的紀錄片,我內心是拒絕觀看的。因為這是第一次,以這樣坦蕩的形式把中西教育進行對比,我們每個人都深諳中國的教育模式,所以我怕露了怯。可無奈的是,這是現行社會下,最公平也最無法改變的模式。無數人浸染在這樣的應試教育裡,謾罵著責怪著,但終究走入社會,按更嚴明的軌道生活,再沉默地把下一代送進中國教育體制。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來了五位中國教師一個由50名13-14歲的青少年組成的班級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實驗4周後,與英國老師教學的班級來場中英教育模式的大PK近日,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BBC中國式教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1、 沒有先進的教育模式,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由於中式教學進度快,課堂枯燥,參加實驗的大部分英國學生產生了明顯的牴觸心理。當我認為中式教學已經無法在這50個孩子中繼續推行時,這種教學模式卻博得了少部分英國學生的認可。
  •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一場戲劇化的教育媒體實驗
    我招待過很多初次來英國的中國朋友,作為一個在英國生活十幾年的人,我總很自然的用兩種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中國朋友:他們購物時,常常在付帳時,改變主意;他們幾乎總是在知道東西價格之前,已經把現金掏出來放在手裡,問要多少錢;他們與人在門口狹路相逢的時候,十有八九會側著身子,讓開一點路,同時擠進門去。他們常常說素質,嘲笑自己「沒有素質」的表現。
  • 中國式教育真的來了 英國孩子足夠堅強嗎?
    去年,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討論。片中幾名中國老師被安排在一所英國中學中用中式教育方法授課,學校也根據中國學生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們安排了課程表。本報曾持續關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紀錄片。  紀錄片中的「試驗」如今成為現實。
  •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本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
  • 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淺談制度的因材施教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這個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  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參加試驗的老師和學生又是怎麼想的呢?他們有什麼體會?  首先,作為試驗的一部分,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學生組成的9年級的班。
  • 焦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全三集)
    熱熱鬧鬧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大討論似乎漸漸冷卻下來。
  •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全3集+特別篇 720P/英語原音內嵌中英字幕
    Chinese School 別名:中國教師大戰英國熊孩子年代:2015 類型:紀錄地區:英國 電視臺:BBC語言:英語 首播日期:2015-08-05官網: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65661d簡介:英國BBC全程記錄了中國老師來到英國學校教育英國學生的點點滴滴,該紀錄片名為
  • 對中式教育焦慮和不滿意?強烈安利您看看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1、 沒有先進的教育模式,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由於中式教學進度快,課堂枯燥,參加實驗的大部分英國學生產生了明顯的牴觸心理。當我認為中式教學已經無法在這50個孩子中繼續推行時,這種教學模式卻博得了少部分英國學生的認可。
  • 教材成套引入英國「中式教學」吸引世界
    英國教育界人士到上海一所學校參觀交流中英合作創辦的寧波諾丁漢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與葡萄牙阿威羅大學聯合創辦的孔子學院受到當地學生的熱烈歡迎。圖為一些學生參加孔子學院舉辦的體驗中國文化活動。人們還記得,2015年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講述了5位上海老師將「中國式教學」帶到英國中學課堂的故事,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討論;2016年7月,英國政府宣布投入4100萬英磅在全英8000所小學引入數學教育「上海模式」。英國對中式教育的重視和引入之舉獲得廣泛關注。
  • 【央視評論】英國「取經」中式教育 中國又完勝了?
    △英國教育部網站截圖去年,BBC發布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在網上引起熱議。一年前,上海的「一課一練」進入英國課堂,一年後的今天,英國半數小學將採取「中式方法」教數學,英國的一系列組合拳讓國人著實感到自豪。長久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代名詞,這些變化是在印證中式教育的「逆襲」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國虛心做起了學生?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國教育憑什麼徵服西方?
    圖/東方IC  去年,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討論。片中幾名中國老師被安排在一所英國中學中用中式教育方法授課,學校也根據中國學生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們安排了課程表。  紀錄片中的「試驗」如今成為現實。  英國教育部上周宣布,根據改革計劃,將在全英8000所小學推廣採用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
  • BBC紀錄片揭露中式與英式教育的差異:看完你還想讓孩子出國嗎
    但假如臺下坐的是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1、狀況百出的課堂2015年,BBC播出了三集近200分鐘的紀錄片,他們邀請了五位非常優秀的中國老師,前往英國知名學校博航特中學,用中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這是一項長達四周的實驗,而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比較出迥然不同的中英教育方法,究竟哪一種更勝一籌?
  • BBC《中式學校》中的英國校長來華,這次他肯定了中式教育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還記得BBC中英教育紀錄片《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那個扮演「中式教育黑」角色的博航特中學校長嗎?他來上海了。4月17日,2016中英校長高峰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舉辦。
  • 十五年一貫制雙語學校,打造融貫中西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上海華二崑山國際學校是由狄邦教育聯手滬上「四大金剛」之一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共同打造的學校。學校依託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及教學管理模式,勵志於為學生提供融貫中西的個性化教學環境。  想要目睹這所學校的風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