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差異多元、風格分化、宏觀的全球語境下決定了可以用一類模式囊括「因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懸殊而造就的不同體制」是基於樂觀主義期待的烏託邦想像。中西教學模式效度的較量中,我們可以追求教學經驗的最大公約數,而不能將帶著濃厚中國烙印的方式強行嫁接到英格蘭這片土地,文化差異和民族背景的不兼容性,會讓「外來文化」水土不服。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是一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片中記錄了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搗蛋學生碰上嚴謹的中國教師,在體驗中式教育下學習四周的故事。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人們對中西教育差異的討論。中國人民大學講師常江撰文質疑該片的紀實性,認為該片不是「以客觀冷峻的手段,對社會現實予以精準呈現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預設立場的真人秀,從節目的創意到具體的拍攝,都符合典型的電視真人秀特點。
且不說這部紀錄片有待考證的紀實性,單就紀錄片所呈現的表意來說,紀錄片企圖向公眾論證「中西教學方法的孰優孰劣」,但基於迥異的文化沉澱和社會語境的分野,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可比擬的可能性,在中國奉為圭臬的高壓治學,奉為金科玉律的教學律條,在異國很可能會水土不服,所以這個大前提就有經不住現實檢點的硬傷。
沒有辦法歸於一類模式,但我們可以類比中西差異,從中汲取並借鑑西方治學的可取之處。
從中國教師角度來說,即便面對的是外國學生,但以對中國學生的要求並施到他們身上,強調「紀律」為學好習「第一權威」的地位;因為學生的自由散漫而厲聲呵斥,家長式的「棍棒教育」和嚴謹教學的課堂特色,悉數集中到這五位教師身上。從英國學生的視角來看,他們個性十足,對於強硬刻板的中式教學充滿牴觸和逆反情緒,他們不喜歡被動服從權威和填鴨式的「被告知」;因為流行歌手退出樂隊而在考前崩潰大哭,在中國老師看來就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就是「事有輕重緩急!」
最後的檢驗中,經過一場考試,中式教育取得了高分,學生「順利畢業」。但並不意味著中式教學模式就獲得了雄於西方的優越感。看完之後有個疑慮盤踞大腦: 從學業水平做判斷,中式教育的學生領先西方。但世界大多數企業寡頭、行業精英卻壓到性向西方偏斜,這又該以何論?是西式教育「因材施教」,「個性培養」?還是我們「流水生產」,「高分低能」?是生產還是培養,這值得考慮?
作為應試教育的一份子,高壓教學的育人機制,為我們一代梳理出成體系,成章法的學習規律。熟讀書本無限膨脹大腦容量,應對考試綽綽有餘。從幼兒啟蒙、報藝術班,特長班,補習班,一個優秀學生的養成及其富有條理,甚至說「機械化」。「量化考核」,成為定性學生優劣的絕對參照,學霸和學渣之間可能隔了一紙文憑,當然這種判定標準只是聚合大多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一定絕對正確,但至少有它的合理性。
反思自身,「為讀而讀」,「不求甚解」,「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弊病是否已經革除?讀書不再為了粉飾文採,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的大義是否有所頓悟?求學不再依賴於僵化的刻板思維,而勤於發散,樂於思辨?
曾經有一句勵志的爆款金句——「你見過哈佛凌晨四點的圖書館嗎?哈佛不眠夜」,高端圈層的未來精英正在做著可能改變未來的事,這這多符合我們的主觀想像。可據每一位親歷者所述,這純粹是集體仰望下的合理構想。傳統的思維,讓我們習慣於將「哈佛」和反常規」勾連,將一群翹楚大咖神秘化,魅化。
「中西的教學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國家民族烙印,不敢想像規矩的中國學生若是像英國學生一樣將課堂當成集會,會以什麼樣的名義被冠以「教學事故」。可以尋找教學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共通之處,但更要尊重差異所帶來的不兼容,和而不同,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