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式學校》中的英國校長來華,這次他肯定了中式教育

2020-12-11 澎湃新聞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

還記得BBC中英教育紀錄片《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那個扮演「中式教育黑」角色的博航特中學校長嗎?他來上海了。

4月17日,2016中英校長高峰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舉辦。英國惠靈頓公學校長朱利安·託馬斯、英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與9位來自上海名校的中學校長共聚一堂,就中英教育差異進行探討。

尼爾表示,在中式教育下,中下水平的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更好,五位中國老師離開後,學校還參照中式教育的模式,把科學學科分為生物、物理、化學三門,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統一為科學課。他覺得中國這樣的分類對教育很有意義。

對於中英教育,他說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不一定要說哪個是最正確的,其實沒有最正確,我們只是通過探討來尋找各自的優缺點,然後在各自的教育系統裡進行改進」。

「只有快樂的孩子才能成為成功的孩子」

論壇會場

在論壇上,尼爾·斯特勞格爾介紹了博航特中學的校訓:享受、尊重、成就。

尼爾認為,想教育出好學生,首先就要提高教師的教學體驗,確保教師能夠通過教學活動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為此,博航特中學除了豐富的課上活動,還舉辦了很多戶外擴展項目,如「灌木叢露營項目」,即不提供給學生任何露營器材和食材,讓學生們通過團隊合作走出灌木叢。

博航特中學每年還會組織遠行探險活動,曾去過喜馬拉雅山等地,在活動中,學校會要求學生設定籌資目標,學生必須在探險活動結束後,籌齊3000英鎊的資金交給學校。

「只有快樂的孩子才能成為成功的孩子。」尼爾表示,學校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給學生提供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在快樂中提升能力、獲取知識。

除了愉快的教學,博航特中學也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其他技能。尼爾介紹道,博航特中學擁有一支優秀的籃球隊,目前已打進了英國全國的四分之一決賽。學校還擁有自己的樂隊,有超過400名學生會彈奏各種各樣的樂器。

博航特中學在學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該校曾於2014年當選英國年度學校。對此,尼爾認為,「高的成就往往是在高的期待值下發生的,尤其對年輕人而言,你對他有高期望,他們就會努力來實現你的期望。好的校長不是英雄,而是英雄的創造者。」

在會上,尼爾也對中英教育差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2015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博航特中學拍攝了一套名為《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的紀錄片。內容是讓5名中國教師在博航特中學實施為期4周的中式教學,來試驗用中國教學方來教育英國學生是否可行。

對於這個試驗,尼爾表示,在中式教育下,中下水平的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更好,「他們會從老師那裡得到關注和關愛,提升自信心,尤其是在數學方面」。同時在生物學方面,中式教育也取得了比英式教育更好的成果。

該試驗結束後,中式教育教出的英國學生在數學、中文和科學三項測驗中取得的成績均比其他學生高出10%。

對此,尼爾表示「一直在嚴肅地思考博航特原來的教學是不是出了些偏差」,他表示,該試驗結束後,博航特中學開始更加注重與中國一些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以便能夠將中式教育引入英國,「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外看,打開思路尋找國際經驗,通過對比合作來找到更適合的教育方式」。

「按照『編程』來教育孩子是最大的失敗」

惠靈頓公學校長 朱利安·託馬斯

「許多學校的工作重點就是如何讓學生考得更高的分數,分數越高績效越好。但成績真的有用嗎?真的能體現出我們的教育水平嗎?」英國惠靈頓公學校長朱利安·託馬斯在論壇上批駁了傳統的考試系統。

他表示,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全世界的考試系統卻仍停留在背誦、默寫的基礎之上。「一個真正頂尖的優質學校,是要能夠完全超越以考定教的怪圈,超越成績,幫學生構建出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體系。」

然而何為安身立命的體系?對此,朱利安指出,就是構建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能讓學生終生受益的核心技能。

朱利安從惠靈頓公學的目標出發,介紹了語言發展、邏輯思維、精神發展等在內的八大技能和社交能力、身體素質、道德情感等四大性格,「我們一直相信這八種技能和性格是必須鍛鍊的,如果學生在學校裡無法得到培養,那這些學生很難獲得完整的人格。」

他說,鍛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僅通過一些固定的模式達到,而是要貫徹到教育的點點滴滴。「就像一門體育課,它可以是一堂美德課,也可以是一堂領導力課」。

朱利安指出,作為領袖的教師要真正投入其中,改變固有的思維定式,讓每一節課都不僅僅局限在知識中,而是擴散出更多的內涵和意義。

此外,朱利安還認為,教師的教學也不應受限於教綱。「教師們應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傳授。」他提出,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通過分享、辯論的方式來表達觀點,讓學生可以用自己的節奏對某一個主題進行學習。

「惠靈頓公學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獨特的,我們不需要將每一個孩子按照統一的標準去打造,因為在當今世界,孩子的個性化更加重要。」朱利安指出,教育的本質不是禁錮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而是要釋放每一個孩子頭腦中蘊含的潛力和天性。「如果我們只是像編程一樣來教育孩子,那真是一個巨大的失敗。」

最後他強調,一切理念沒有切實可行的行動就是沒有意義的,每一個理念的誕生都需要教育者們把它深植骨髓之中,體現在教育的點點滴滴裡。

尼爾·斯特勞格爾

【英國校長談中英教育差異】

尼爾·斯特勞格爾:中國學生和家長都非常用功,這和英國不同

主持人:

BBC紀錄片《中式學校》播出後在中國影響非常大,通過幾位赴英交流老師的分享,我們能看出中美教學在備課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差異?

尼爾·斯特勞格爾:

我認為備課是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備課備得好壞很明顯就能在教學中體現出差異。

對我而言,在管理一個學校時,難度最高的就是讓老師們堅持在一起備課,我覺得一起備課可以分享他們對課程的看法,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和設想,然後在課堂上實施,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有的老師會跟我說他們不想在一起備課,不想分享自己的見解,我覺得這樣是不能夠上出一堂有質量的課,因為教師在一起備課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主持人

:您覺得中式教育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尼爾·斯特勞格爾:

上海雖然在中國已經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城市,但教學方式還是沿襲著中國的傳統方式,即老師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在下面認真聽課做筆記。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學生非常用功,同時他們的家長也非常用功,這個是跟英國不同的,英國學校和學生父母之間經常會發生一些理念上的衝突。

此外,我覺得我們在探討中英教育的異同時,不一定要說哪個是最正確的,其實沒有最正確,我們只是通過探討來尋找各自的優缺點,然後在各自的教育系統裡進行改進。總而言之,教育方式有差異,但老師們都是熱愛自己工作的,他們都是希望破除萬難,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做到最好。

朱利安·託馬斯:我們不需要虛假的標準來定義核心素養

主持人:

請您介紹一下中英學校對核心素養教育的異同?

朱利安·託馬斯:

我覺得中英之間對核心素養的觀點還是比較相同的,惠靈頓公學提出的八個能力,和中方校長說的那些核心素質教育的要點,其實都是為了讓學生能有一個愉快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但我覺得我們還需要思考,在目前的教育情況下,社會和家長的重點還是放在考試、成績、升學上面,我們現在提核心素養到底能不能實踐成功?

主持人:

英國基礎教育已經做得很不錯,為什麼會想向中國學習?

朱利安·託馬斯:

中國教育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第一點大家對於教育的期望值非常高;第二點教育在中國的社會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說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單單是學校和老師努力就可以的,學生和家長也要各自作出努力。此外,我覺得未來中英兩國的教育都要注重教育的全面發展,也就是核心素養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讓一個學生全面發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是真正實現了進步。

主持人:

我們一直在提核心素養的培養,那最後培養出來有沒有成效,這個到底誰來判定?是學校?還是上一級選拔學校?

朱利安·託馬斯:

我覺得一個人的核心素養是貫穿他的一生,不光是他18歲進大學的時候,比如他的上一級選拔學校,比如他以後會遇到的企業僱主,這是持續一個人一生的。所以說,我們不要弄一些並不實用的,或者比較虛假的標準來牽涉到核心素養裡,真正要培養學生的,是他一生都可以受用的核心素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BBC在英國學校試驗中式教育,即便在英國教育界也引發爭議,英國名校聯盟主席近日稱,中英教育各有所長,BBC的方法並不可取,一些方式甚至「很荒唐」。英國名校長協會(The Headmasters' &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 簡稱HMC)被稱為英國中學的「羅素集團」、「常春藤聯盟」,它的會員是英國270所精英學校的校長,包括著名的哈羅公學和伊頓公學等英國及愛爾蘭最優秀的私立學校。萊斯特文法學校校長克裡斯託夫·金於2015年被選為HMC主席。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5名來自中國的教師,採用最傳統的中國教育方式,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的「中國試驗班」裡進行一個月的教學,試驗班由50名博航特九年級的學生組成。最終將由第三方對「試驗班」和該學校九年級的其他學生進行統一考試。試驗項目進行的一個月中,BBC全程跟拍,最終製成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BBC紀錄片截圖)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學者認為符合典型的電視真人秀特點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以下簡稱「BBC」)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以下簡稱《中式學校》)播出後,引起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與反思乃至批判。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播到第二集,感覺中式教育已經被黑出了大西洋...
    中國的五個老師在英國教學的第二個星期,discipline毫無改善,只是調皮搗蛋的拍攝主角換了一波。。。比如,把燒水壺都帶到課堂上來,以方便他隨時喝茶的Josh(英國人就是這麼愛喝茶,課堂上都不放過。。。)這次主要負責搗亂的小哥確實比上一集帥點。。。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的最後一集,我們贏了,然後呢?
    對的,他們歸功的是他們學校主要管理紀律的那個黑臉校長,就是上周那個搞突襲,一講話所有學生都不敢不盯著他看的那個男子。。。可是,如果小編不是眼花或者不是記憶錯亂,學生們開始不進課堂上課在外遊蕩也是在那個男子來過之後啊。。。
  • 【文化觀察】英國人怎麼看中式教育?
    也有英國網友質疑:「這片子怎麼就把博航特中學描繪得像屎坑一樣?」英國校長被指責態度傲慢紀錄片中,博航特中學的校長尼爾·斯特洛格等人對中國老師的態度,也引起了許多英國網友的不滿。紀錄片中,校長尼爾·斯特洛格認為,英國教育制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而中國的填鴨式教育「麻木思維,單調無趣」。
  • 中式教育成功了嗎?一個月,中國老師教出的英國孩子成績完爆其他班……
    中式學校》播放了最後一部分,揭曉了最終答案:以中國教育的觀點來說,很有成效。在接受四星期的中國教師進行的中國式授課之後,這些英國學生在數學、普通話和科學測驗中比其他學生成績高出10%。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 數學平均分 67.76 VS 54.84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 中文平均分 46.88 VS 36.46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 科學平均分 58.33 VS 50所以就來看看這個名字「are our kid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去上中國學校嗎》——別名「中國老師是怎麼折磨英國熊孩子的」的節目是怎樣的。
  • 被九九乘法表「震驚」 英國引進中式教育
    中國教材「走紅」英倫,中國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正在成為全球基礎教育領域的新動向。 英國學校使用中國教材,其實是英國近年來系統引進中國數學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這背後,是中式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教育理念「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輸出。 中國教育「上海模式」最初受到全球關注,是因為中國學生在國際教育評估中的搶眼表現。
  • 被九九乘法表「震驚」英國引進中式教育
    當不少中國父母熱衷於給孩子購買國外繪本和英文教材時,中國教材卻首次成套進入了作為教育發達國家英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國教材「走紅」英倫,中國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正在成為全球基礎教育領域的新動向。英國學校使用中國教材,其實是英國近年來系統引進中國數學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這背後,是中式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教育理念「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輸出。
  • 【央視評論】英國「取經」中式教育 中國又完勝了?
    、特別是中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並為此向這些學校撥款4100萬英鎊(約3.6億人民幣),這項改革涉及全英國約一半小學。紀錄片中,5位中國老師來到英國漢普郡的博亨特中學,開辦「中國學校」,在4周內給50名英國中學生上課,然後,讓「中國學校」的學生與「英國學校」的同齡學生一起考試。最終,中國實驗班學生的分數比英國班學生高出10%。
  • 中英教育PK,中式教育難說勝利
    而作為中式教育的參與者,我們也能夠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接受過的教育。現實中,中式教育等同於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基礎教育目的簡化為在考試中拿高分。對每個家庭來講,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學習效果最有效率的判定就是學習成績;對學校和學生來講,雖然大學在擴招,但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非常稀缺,人多,資源少,競爭力自然就大。
  • 【英國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中國學校》引起的反響和爭議。這個欄目邀請中國不同地區的5名優秀教師到英國漢普郡博航特(Bohunt)學校進行一個月中國式教育。不想,經過了一個月的教育,5名中國教師明顯感覺到「水土不服」。一名中國教師認為英國良好的福利體系讓英國學生缺乏上進心,缺乏制度,並且變得慵懶。英國學生不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並且在課上吃東西、化妝,幾乎讓中國教師崩潰。
  • 被罵慘的中式教育,正在改變英國孩子的命運
    一直以來,中式教育都飽受詬病。「填鴨式大法」從不管學生能接受多少,只是一味地灌輸。「工業化教育」只注重課堂紀律和應試結果,扼殺了無數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中式教育是否真的一無是處?BBC的一部紀錄片給了我們答案。《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嘛?中式學校》
  • 英國學校「山寨」中式建築 以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
    英國學校「山寨」中式建築,以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小俠】如果你身在歐式建築內學習英文,是不是會很有感覺?而英國的一所學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中文,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學習中文、感受東方文化的氛圍——優雅古典的中式建築。這不禁令學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哪座中國城市的皇家園林中一般。
  • 當「中式教育」遇上「英式散漫」,都瘋了!
    紀錄片中,50名博航特中學九年級英國學生被召集在一起,在為期四周的時間裡體驗由中國中學老師帶來的中式教育,四周之後他們將與那些未接受中國式教育的同學們一起考試PK。他們換上統一的運動服,每天早上七點到校,每周進行一次升旗儀式。課堂圍繞筆記記錄和反覆誦讀展開,小組練習時有穿插。學生還必須完成打掃教室的任務。在每天約12小時的學校時光中各有一次午休和晚休。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有什麼區別
    議論仍存  批評人士仍對中式教育存疑  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紀錄片中,5位中國老師來到漢普郡的博亨特中學,開辦「中國學校」。在4周內給50名英國中學生上課,然後,讓「中國學校」的學生與「英國學校」的同齡學生一起考試。最終,中國實驗班學生的分數比英國班學生高出10%。  英國教育部推廣中式教學,並不意味著中式教學法在英國得到認可。仍有批評人士認為,這種激進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讓學生掌握計算公式和方法,卻沒有教給他們如何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利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理解。
  • BBC中國式教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1、 沒有先進的教育模式,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由於中式教學進度快,課堂枯燥,參加實驗的大部分英國學生產生了明顯的牴觸心理。當我認為中式教學已經無法在這50個孩子中繼續推行時,這種教學模式卻博得了少部分英國學生的認可。
  •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一場戲劇化的教育媒體實驗
    在觀看該片之前,也許要閱讀一兩本關於英國人社會行為和心理的讀物——比如《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作者是英國社會學家凱特·福克——能夠先清除一些基本的觀察誤區,明白片子中觀賞性很強的師生對抗,特別是英國學生的行為舉止,首先不是創造性或者自由問題,就是赤裸裸的粗魯;同時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有些中國老師的英語表達會激起學生反感或者困惑。這部三集的紀錄片是將一個跨文化的教育實驗,用媒體的方式展示給觀眾。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國教育憑什麼徵服西方?
    片中幾名中國老師被安排在一所英國中學中用中式教育方法授課,學校也根據中國學生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們安排了課程表。  紀錄片中的「試驗」如今成為現實。  英國教育部上周宣布,根據改革計劃,將在全英8000所小學推廣採用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負責改革的國務大臣尼克·吉布稱,這種數學教學方法應該成為英國學校的固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