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讓我叉會兒腰」的海藍色玻璃花瓣口瓶文物以其自身獨特形態,以及網友附加於瓶身的萌系表情包,再加上新火的相聲演員孟鶴堂與其姿態相仿圖片的重重推動,一時間走紅網絡,吸引不少人前往北京故宮珍寶閣觀賞。
這個海藍色玻璃花瓣口瓶是清代玻璃工藝製品之一。它通身為海藍色,透明狀,瓶口呈花瓣狀,腰身有一對彎曲成弧狀的柄,色澤亮麗,姿態俏皮生動。這樣一種玻璃工藝品,在清代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清代的玻璃製作工藝。
一、清代玻璃製造處
玻璃製作工藝自西周開始,到清朝時期達到頂峰,玻璃製品的花色品種繁多,超過清以前歷代生產的總和。玻璃器製作在清朝出現官營與民營,且在國內形成南北兩大生產中心,一是北方的山東省博山,二是南方的廣東省廣州市。而工藝最精湛的當屬清宮內廷造辦處玻璃廠,它是集合了南北玻璃製作特點以及歐洲傳入的玻璃工藝於一身而形成的。
最開始,康熙帝在養心殿設立造辦處,這一點在《大清會典事例》卷1173中有所記載:「初制,養心殿設造辦處,其管理大臣無定額,設監造四人,筆帖式一人。」後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養心殿造辦處設立作坊,再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下令在西安門蠶池口建立造辦處玻璃廠,工匠們在德國傳教士紀裡安指導下建成該玻璃廠。建成後,由養心殿造辦處管轄,並設立兼管司員一名。該玻璃廠主要按照皇帝旨意製作各種玻璃製品。到雍正年間,為滿足皇家對玻璃製品的需求,雍正帝又曾在圓明園六所建立了新的玻璃廠。造辦處玻璃廠自康熙帝時期成立,一直到清朝滅亡才停止生產玻璃器皿,存活時間較久。
二、清代早期玻璃發展特點
清代玻璃發展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期,根據已有資料的不完全統計結果可知,康熙王朝時期已出現了單色玻璃、套玻璃、灑金玻璃、刻花玻璃和畫琺瑯玻璃等品種;雍正王朝時期則又出現了描金玻璃;乾隆王朝時期,玻璃廠生產規模最大,成為清代玻璃製作的頂峰時期。後來的嘉慶年間初期更是將之發揮到極致。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不同時期,玻璃工藝呈現不同特點。
(一)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的玻璃工藝在繼承前代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又融合了新傳入的西方玻璃技藝。這一時期的玻璃生產以單色玻璃器為主,所謂的單色玻璃器就是指只用一種顏色的玻璃材料所製作出來的玻璃器皿,如白色、藍色、紅色、綠色、黃色珍珠、藕粉等顏色。現存於北京博物館的透明玻璃水丞是這一時期單色玻璃器製作水平的代表之作,該玻璃器呈透明狀,與水晶相似,表面飾西方的幾何形圖案,是中西玻璃器製作技術融合的產物。
此外,康熙時期還製作了新的玻璃品種,主要為玻璃胎畫琺瑯和套料。玻璃胎畫琺瑯是從銅胎畫琺瑯技術種發展出來的,是一種在玻璃胎體上裝飾畫琺瑯技藝的工藝。由於玻璃與琺瑯二者的熔點相近,對製作者的技術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製作失敗。故康熙時期,大多將這種技藝用來製作嬌小型器皿,如鼻煙壺等。在這一時期,該技藝便已經相當成熟,只不過流傳下來的物品卻較少。這讓人想起《步步驚心》電視劇中,四阿哥就曾描繪三狗戲耍圖於鼻煙壺上送給若曦,這倒是較為符合歷史的。
(二)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的玻璃生產技術基本保持康熙王朝時期的水平,依然以單色玻璃為主,主要有紅色、綠色、淡綠色等約三十種顏色,其單色玻璃雜質少,質地乾淨,表面光滑,色澤豔麗。此外,玻璃胎畫琺瑯技藝依舊流行,但依舊由於其對技藝的超高要求,製作不多,傳世作品更是不多。雍正王朝時期,玻璃的地位逐漸上升,使用範圍擴大,用處頗多。如,它可代替寶石被用於裝飾官員帽,因而成為官員等級的象徵,同時還被納入了宮廷典章制度之中;再有,它被皇帝當作給王公貴族及外來使臣的賞賜品。
(三)乾隆王朝
乾隆王朝時期,玻璃生產製作規模逐漸擴大,發展迅速,十分繁榮。這一時期,由於修建圓明園西洋樓急需製造大量玻璃器,因而清廷擴建了玻璃廠。這一時期,玻璃器數量相較以前大為增多,又極其追求「華麗和繁縟」,製作精美,生產不計成本,造型多借鑑其他類別的工藝品;其用途也較為廣泛,從生活用品到佛堂用品、書房用具等都有涉及。此外,玻璃品種更是繁多,單色玻璃依然佔大多數,且出現了不少新的品種,如金星玻璃,這種玻璃為紅褐色,玻璃內部有許多金色星點。這種玻璃工藝品十分珍貴,它大多在造辦處內玉作坊製作成的,採用的是玉器加工方式。即使有破損的金星玻璃,亦會將其重新加工處理,而不是扔掉。在乾隆朝時期,金星玻璃主要用在書房用品以及陳設物。
這一時期,玻璃胎畫琺瑯技藝有所提高,這一技藝主要用於製作生產鼻煙壺,因而該藝術品生產數量較多。工匠們利用玻璃胎畫琺瑯技藝在小小的瓶身上勾勒山水、花鳥、蟲魚,體現高超的技藝以及極佳的審美情趣。
文史君說
清朝時期,玻璃工藝是中西方玻璃工藝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一方面,它繼承了傳統的玻璃製造技藝,同時又吸收了陶瓷的製作方式、玉器的加工方式等,集合了中國傳統藝術品的優勢重新改造玻璃製作工藝以及造型、品種;另一方面,由於中西方之間的交流,不少西方傳教士將自己國家的工藝技術來到中國,中國傳統玻璃工藝得以吸收西方的玻璃製作技術,也由此推動清朝玻璃技藝發展到頂峰。
參考文獻
1.陳晨:《流光溢彩——淺談清代玻璃器發展》,《北京畫院專題資料彙編》;
2.石瑞雪:《流光溢彩的清代早期玻璃器》,《藝術市場》2012年09期;
3.張琦:《淺析中國陶瓷器對清代玻璃器製作的影響》,《文物鑑定與鑑賞》2019年第6期;
4.佚名:《故宮清代玻璃器》,《東方收藏》2013年第4期。
(浩然文史·初八的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