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前進,有時候,卻發現目標越來越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不知道應該繼續堅持下去,還是應該放棄?「堅持」,或許會是大部分人高喊的選擇,但是有時候,選擇放棄,及時止損,才是比堅持更正確的事情。
01.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個下雨天的夜晚,孤單的你準備坐滴滴回家,手機上提示預計排隊20分鐘,周圍人流匆匆,秋風瑟瑟,結果等了半小時車還沒到,正想放棄去坐地鐵,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等了半小時,放棄豈不是可惜了,結果又等了半小時還是沒等到,就這樣獨自在路邊站了一個多小時,任憑秋雨淅瀝瀝地下。
新入職一家公司,努力工作三個月獲得了即將轉正的機會,但是心裡總是隱約感覺工作內容和自己預期不是很符合,但回頭想想,既然已經工作三個月而且馬上可以轉正,放棄實在是太可惜了,出去還得重頭再來,於是選擇了忍耐,繼續留下工作,熬了一年之後,還是選擇了辭職離開。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而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一個詞來解釋,那就是——「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
經濟學對成本的定義是:
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所謂「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毫無價值,不會影響當前的行為或未來的決策。
「沉沒成本」本該是我們努力排除的幹擾,可很多時候,我們卻因為不自覺地過於重視它而不斷投入新的成本。
如果理解了「沉沒成本」的含義,你就可以在滴滴過了半小時還不到的情況下果斷選擇坐地鐵回家,不再在雨天裡獨自一人,望眼欲穿。
如果理解了「沉沒成本」的含義,你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果斷提出離職,外面的世界很廣闊,一定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沉沒成本」就是已經損失的成本,如果不懂得及時止損,甚至為了這個損失而追加成本,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而害怕損失的人,卻往往損失最大。
02.那些毫無價值的「沉沒成本」,就意味著我們當初的選擇和行動是有問題的,而人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與失敗。
一方面,我們不想讓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費;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試圖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且明智的。
比如,對於你手上的一支股票,雖然此時股票已經開始走低,但是你可能還要堅持,因為你想的是既然已經堅持了那麼久,再堅持一下或許還有希望,結果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而敢於面對「沉沒成本」的人,都懂得及時止損,將風險遏制在萌芽狀態。
英特爾公司(Intel)2000年12月決定取消整個Timna晶片生產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Timna是英特爾公司專為低端PC(個人計算機)設計的整合型晶片。在最開始啟動這個項目的時候,英特爾公司認為未來計算機將通過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設計來壓縮成本。但是之後PC市場發生了劇烈變化,PC製造商通過其它系統成本降低方法,已經達到了目標。英特爾公司看清了這點後,果斷決定讓項目下馬,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支出。
放棄過去錯誤的付出和努力,及時止損,並不是對自己的全盤否認,而是對如今更智慧的自己的一種反向確認。
03.我有一個同學,曾經學過一個股票投資的課,主講資歷很深,成功投資過華誼兄弟、茅臺,聽說他的課上有一個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這個詞就是「止損」。
用主講老師的話說:「炒股要想賺大錢不容易,但要想少虧錢還是很容易的,通過止損就可以做到,可事實上,大部分人沒有止損思維,虧錢的時候總想著挺一挺就過去了,總覺得情況還會好轉,結果越虧越多,最後再想收手已經來不及了。」
那麼,什麼是止損呢?
止損,通常更多地用在投資領域,是指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產生的一種保護行為。不過這種保護性行為早已不限於投資領域,我們遇到很多情況都可以用到止損思維,因為止損思維能夠讓我們及時停止當前行動,避免後面產生更大的損失,在擺脫「沉沒成本」這件事上,止損思維尤其重要。
當股票下跌時,設定止損線,跌到止損線,無論之前付出多少,都要立刻拋售。
當電影不好看時,設定止損線,再看10分鐘,如果依然不好看,立刻走人。
當工作不符合預期時,設定止損線,再幹一個月,如果還不符合預期,立刻換工作。
止損思維讓我們為目標設定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讓我們無論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觸碰到了這條紅線,就需要立刻做出改變。
在錯誤的道路上,停止就是前進。
在錯誤的事情上,每多做一秒都是浪費時間。
真正的勇士不僅要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更要敢於放棄毫無價值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