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行業競爭熱火朝天 小南國、巴奴等餐企早已攪局

2020-12-19 聯商網linkshop

2018年,各行各業都在喊著資本寒冬,但茶飲行業競爭卻是熱火朝天。與此同時,小肥羊、小龍坎、巴奴等頭部腰部餐企紛紛入局茶飲賽道,使得本身就很熱鬧的茶飲賽道顯得更為火爆。而「餐+飲」的CP組合形式,一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據歐睿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茶飲料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56.26億元,隨著消費升級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數字也將影響到新式茶飲的消費上。咖啡及其他飲品(包括新式茶飲)的銷售額在穩步上升,預計在2021年達到1400億元以上,2016-2021年複合增長率9.8%,其中其他飲品銷售額達780億元。

喜茶CMO肖淑琴曾在採訪中表示,喜茶一線城市門店每天可以售賣2000-3000杯,全國月均營收已突破1億元。而面對新式茶飲的潛在幾百億市場規模,可盈利空間還是巨大的。引得頭部腰部餐企紛紛布局茶飲。

早已存在的CP組合

事實上,早在2015年-2016年,就有不少餐企涉足茶飲行業,實現經營的多樣化。英敏特Mintel公司出具的消費者外出就餐報告指出,15%-20%的飲品銷售額能為整個餐廳貢獻50%的利潤。有報導指出,業內餐飲人曾透露,餐飲店內的飲品綜合利潤將近可以佔到餐廳總利潤的30%。餐飲老闆怎可放棄這塊蛋糕?

小南國:

1987年小南國誕生在上海,主打中高端顧客,提供上海特色美食,旗下涉及中餐、西餐、休閒餐飲、飲品等多種業態,經營與投資上海小南國、南小館、慧公館、ORENO、Wolfgang Puck、DOUTOR、米芝蓮等眾多知名餐飲品牌。2014年,小南國集團與第三方人士合作成立奶茶鋪品牌「米之蓮」,在當年年底,米之蓮為公司帶來將近650萬元收入。這也是小南國在2014年結束虧損狀態,實現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呷哺呷哺:

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子品牌湊湊,這是一個將新茶飲概念加入到火鍋運營中的餐飲品牌,開啟「火鍋+茶」的餐飲模式。並且湊湊用茶飲彌補了火鍋下午三四點的營收空缺。經過兩年的發展,茶飲部分佔據湊湊營收的20%,茶飲外賣則佔據40%左右。這也就加深了呷哺呷哺創始人對茶飲的重視。

吉野家:

吉野家曾試圖經營茶飲品牌茶町叮,但發展的並不好。隨後吉野家換了一種形式,採取不斷推出新的飲料和售賣下午茶的形式,進行銷售。2017年底,吉野家推出冬日熱飲,百香青檸苦蕎茶、紅柚玫瑰烏龍茶等鮮果茶飲,短時間的新品熱飲推薦,一時間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捧。但吉野家並未在茶飲上深度發力,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品牌,只能說吉野家通過店內增設自製飲品這一動作,來豐富店內的品類,搭配主營餐進行銷售。

可以看到,很多餐企早已對「餐+飲」的模式進行涉足、探索,並且如果做得好,飲品這一塊也確實可以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營業增長。但各家對於飲品的重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包括2018年,很多餐企雖然都拓展飲品,但重視程度還是不一樣的。

被放大了的CP組合

隨著2017、2018年茶飲市場的備受矚目,逐步成為消費者的高頻需求,也吸引了更多餐飲企業的關注。據艾瑞諮詢2018中國新餐飲消費大數據顯示,在新餐飲時代,80、90後新中產群體是餐飲消費的主力軍,對餐飲消費的多元化與個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餐企做出更多不一樣的改變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餐飲企業在飲品上尋求創新也是一種出路。而在餐企涉足「飲」的情況,也讓茶飲行業更加受到關注。

旺順閣:

2018年7月,旺順閣代理臺灣珍珠奶茶品牌「嚮茶」,並且旺順閣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現在門店內試水,等到模式成熟後將會單獨開設門店。但其實目前旺順閣的主要戰略並不是在飲品這一塊,而是在其本身的店面擴張。旺順閣創始人張雅青在公開演講提到,從1999年~2016年,新開18家店,2017年新開15家,2018年新開25家店。相當於兩年時間開出40家店,是很有挑戰性的。

小龍坎:

2018年8月,小龍坎入局飲品界,開起了自己的茶飲店「龍小茶」。據了解,龍小茶的特色是「中茶西做」,包含奶茶、乳酸菌、鮮果茶等多個品類,門店獨立經營,主要是為了利用火鍋高峰消費時段後的閒置時段,補充品牌的全時段經營策略。

呷哺呷哺:

2018年11月,呷哺呷哺推出新式茶飲品牌「茶米茶」。茶米茶不僅和湊湊品牌結合,還將與呷哺呷哺結合,同時快速擴張,預計一到兩年內門店數將超過700家,實現茶飲的「全時段運營」。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強調確切的說,茶米茶是獨立的茶飲品牌,而非是呷哺呷哺的子品牌。

巴奴:

2018年12月,知名火鍋品牌巴奴推出外帶飲品,但外帶飲品僅限於起自製飲品。據了解,巴奴在飲品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嘗試,最終推出鐵棍山藥汁、青桔烏龍、烏梅湯、青檸乳酸菌等,價格在16-18元左右。先在北京地區門店開始試行,隨後逐步複製到全國所有門店。目前,巴奴在全國有40家直營門店。對於茶飲市場,巴奴現在更多的是想試水,並沒有把它當成主營的業務。

小肥羊:

2019年伊始,知名火鍋品牌小肥羊在北京新開兩家直營店,除了風格環境的改變外,其店內新增了新式茶飲,霸氣柚子鮮果茶等果味茶飲。除了茶飲利潤較高之外,新式茶飲所定位的年輕消費群體也是小肥羊目前所急需的。對於本身就頗具規模及影響力的小肥羊來說,推動「餐+飲」,可以更好地結合火鍋這一消費場景。

除上述餐企外,其實像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這類快餐店,都不是單純的只有碳酸飲料、果汁、咖啡,在2018年也都馬不停蹄的推出新式茶飲,畢竟年輕消費群體也是他們的重要目標群。茶飲市場如此火爆,怎能缺席?

市場上餐企對於茶飲的參與方式,目前還是輕重不一的,大致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一是自主研發,推出與自身品牌相關性極高的飲品。像海底撈,推出乳酸菌飲品,助消化,清理腸胃,給了人們一個吃火鍋的完美理由。

二是代理或收購飲品品牌。藉助外力,去提升本品牌的影響力。像黃記煌,通過收購許留山,實現扭虧為盈。

三是開設店中店,推出子品牌或發展子業務。像呷哺呷哺、小龍坎,投入比較大,發力也比較猛,可能真的是想分茶飲市場的一杯羹。

對於餐企:孰輕孰重,權衡劃分

餐企紛紛涉足「茶飲」市場,目前來看,更多的是在完善自身的發展布局。

增加餐企新的盈利渠道。餐企的主營業務肯定還是餐,但在餐的類別已經細分並且更新迭代緩慢的情況下,餐企如何進一步拓寬增加新的盈利渠道?再加上近兩年飲品行業的風生水起,使得「餐飲」中的「飲」受到了餐企的重視。「飲」再一次被餐企鎖定。

滿足消費者需求,提升品牌認知。隨著消費升級的發展,在面對消費者對於新鮮、體驗的需求時,餐企不得不想出更多的應對措施。頭部腰部餐企利用自身已有一批市場消費者的優勢,布局「飲品」版塊,無論是像旺順閣引進茶飲品牌,還是像小龍坎、小肥羊推出自有茶飲,都是為了迎合更多的消費者需求,從而提升企業的市場規模及品牌認知。

2018年新式茶飲的火爆,帶動「餐飲+茶飲」這對CP關注度被無限放大,可以看到,很多餐企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在2019年,是否會有更多的餐企涉足茶飲領域,去佔據分茶飲市場的份額?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億歐網)

相關焦點

  • 小南國、外婆家等300餐企抱團建採購平臺
    而值得一提的是,眾美聯B2B雲採購平臺是由眾美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眾美聯公司」)投資設立的,眾美聯公司是由小南國集團、向陽漁港、第一家集團主發起人以及味千拉麵、外婆家等多家餐飲酒店企業聯合發起人共同發起成立的。在這些發起人的支持下,眾美聯餐飲酒店B2B雲採購平臺協議訂單累計已達120億。  而眾美聯公司背後,是餐企轉型的迫切需求。
  • 外婆家、避風塘、小南國……10家餐企選址標準
    下面就外婆家、小南國、俏江南等10家餐企的選址標準,為大家總結出一些餐廳選址的關鍵。1、外婆家2、小南國2)市場條件所處區域內有較為合理的行業分布,如辦公、購物、娛樂等場所與之互補;該區域有良好的經濟文化發展前;周邊較多企事業單位和交大的人流量、車流量。5、黃記煌
  • 火鍋業的突圍戰:巴奴海底撈又雙叒叕準備開打了?
    而在當時,以挑戰海底撈著稱的火鍋餐廳——巴奴毛肚火鍋以一己之力解決了困擾行業已久的鮮鴨血行業標準問題,其上市的鮮鴨血受到廣泛好評。緊隨其後,巴奴做出「反擊」,推文回應:《巴奴為什麼能賣鮮鴨血?》,詳細展示了鮮鴨血的前世今生,證明鮮鴨血不僅好吃,而且安全。
  • 小南國菜單的秘密
    上海黃金地段南京西路的小南國(03666.HK)門店內,當食客味蕾的快感升騰之時,這家定位中高端市場的餐企高管已經集體趕往香港。  在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指示效果漸顯的背景下,小南國等公眾印象中的高消費上市餐企將給投資者交出上市後的首份年報。
  • 普渡*巴奴|「精英火鍋」為什麼選擇普渡機器人?
    所以,巴奴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繼續優化升級服務和體驗。# 機器人「歡樂送」在巴奴毛肚火鍋門店有人說:「巴奴不是主打產品主義嗎?」確實如此。但主打產品不意味著不做服務。巴奴的服務照樣做的很好,只是不宣傳。很多顧客在點評網站上給了其服務五星好評。
  • 鄭州餐企復工調查:開拓外賣團餐業務自救,多項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記者近日對多家餐企進行了探訪。自救:餐企開拓外賣、團餐、半成品配送業務根據相關政策要求,恢復營業的餐飲單位禁止一切形式的堂餐,只允許做外賣服務,這令許多從未涉足外賣業務的餐企開始了全新的嘗試。巴奴作為火鍋品牌,此前也未涉足外賣業務。面對當前的形勢,為了滿足消費者「宅家也能涮火鍋」的願望,2月10日起,巴奴在鄭州和邯鄲開始嘗試上線外送業務,目前鄭州、北京、上海、無錫、常州、邯鄲等城市已開通了外送業務,消費者可以通過巴奴毛肚火鍋官方微信公眾號外送業務入口下單。
  • 與海底撈差異化競爭 巴奴毛肚火鍋逆勢再開店
    不同於海底撈逐漸平民化以及大眾化的打法,另一家餐飲業火鍋巨頭巴奴毛肚火鍋卻選擇了「精英化」策略。「我們與海底撈走差異化競爭的路線,巴奴毛肚火鍋聚焦消費升級,在大眾點評上的客單價均超出海底撈。」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環境下,巴奴還選擇逆勢繼續開店,《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獲悉,巴奴在北京的第三家店也馬上開業,2018年巴奴首次進軍北京,對於北京及全國開店計劃,彼時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開店是巴奴第一次進軍一線城市,巴奴火鍋對於全國開店布局並沒有什麼計劃。
  • 收購眾美窩窩9.82%股權 虧損小南國擬涉足供應鏈淘金
    小南國日前發布公告稱,以3.68億港元(約3.11億元人民幣)收購眾美窩窩9.82%股權,並表示公司計劃在收購眾美窩窩部分股權之後成立合營公司開發其自有食材品牌。   根據公告,眾美窩窩已經同意收購,且第一賣方、第二賣方及第三賣方均已有條件同意出售股份,小南國收購股份佔眾美窩窩已發行股本共約9.82%。
  • 海底撈、巴奴、永和大王、真功夫…餐飲經典商戰盤點
    海底撈VS巴奴:無關生死,只為分割更多火鍋市場對口味差異不大的火鍋品類來說,其實難以出現巨型的火鍋品牌,而海底撈和巴奴為何就做成行業老大老二?巴奴推明檔廚房,海底撈跟著;巴奴擴張店面,海底撈緊跟其後貼身開店;巴奴發布繡球菌、紅皮土豆、笨菠菜等新品,海底撈也上;巴奴開新品發布會,海底撈緊隨其後;巴奴的開店策略是開中小型店面,近兩年海底撈的新店面積也不斷縮小。圍繞著黑白毛肚的口水戰更是表明火鍋老大、老二的公開宣戰之意。
  • 從咖啡到茶飲 破局者瑞幸的邊界在哪裡
    就是這樣,繼咖啡之後,瑞幸這個「攪局者」又強勢跳進了茶飲領域。 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不敢下定論瑞幸激活了多大規模的市場,但其起到的催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茶飲市場同樣是在快速增長,美團點評此前在《2019中國飲品行業趨勢發展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國現制茶飲門店增長達74%,外賣訂單梁複合增長率38%,較去年同期增長87%。
  • 艾永亮:巴奴火鍋,沒有海底撈的變態服務還能拿什麼競爭
    #艾永亮超級產品#今年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最為難受的當屬旅遊行業以及餐飲行業了但是他剛拿到入場券,還是被這個行業嚇了一大跳。他發現火鍋店其實黑心地不得了:(即便到現在不少門店仍舊如此)很多菜品像毛肚、鴨腸、魷魚這些食材是用火鹼發制的,而火鍋底油居然是可回收利用的,這些都是火鍋行業的「潛規則。」他那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憧憬的行業簡直糟透了。
  • 奶茶行業激蕩的2020年,產品價位早已預告品牌命運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襲擊了眾多行業,餐飲業首當其衝。但同樣是2020年,奶茶行業的競爭卻異常激烈,似乎並未受到疫情的影響。 《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的總規模預計在底達到1020億元。
  • 巴奴、百年老媽、鴻茂齋……鄭州火鍋市場誰可與海底撈匹敵?
    在鄭州,也不乏知名的火鍋品牌,比如有二十餘年歷史的二力涮鍋、三十餘年的鴻寶齋等鄭州老城根出來的傳統涮鍋,也有走出河南的百年老媽火鍋、可與海底撈對標的巴奴毛肚火鍋等。當然,市值1000億的海底撈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其產品、管理、考核、服務一直被業內不少人奉為經典,甚至行業領先的待遇、可以有免單權的服務員、以及考核的另類指標等被行業津津樂道。比如《海底撈你學不會》中海底撈員工的宣誓「我願意」就被不少企業「借鑑」,該書被出版商們推出了「暢銷百萬版紀念冊」。
  • 巴奴不比海底撈
    吳曉波在預見2021年終秀上特意舉了巴奴的例子:「2020年火鍋行業做了一個品牌榜,第一名是海底撈,第二名是一個臺灣火鍋,第三名是一個毛肚火鍋——巴奴。巴奴只幹了一件事,把火鍋中用的最多的產品毛肚,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做到極致,在紅海中撕開了市場缺口。」這個巴奴毛肚火鍋,敢和海底撈挨著開,客單價比海底撈還高40元。僅僅75家門店,就年入15億。
  • 5家餐企虧損額超1億元,上市餐企上半年過的怎麼樣?
    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遭受疫情嚴重打擊,新京報記者梳理13家上市餐飲企業半年報發現,上半年12家餐企營收淨利雙下滑。其中,國際天食、全聚德、西安飲食等營收下降50%以上;海底撈、呷哺呷哺、全聚德等5家餐企虧損額達1億元以上。
  • 小南國發掘新增長點 上海小南國品牌將被邊緣化
    上周末,小南國集團的第200家店在新天地正式開業。但這新店不是集團核心品牌的上海小南國,也不是近兩年來旗下生意最火爆的南小館,而是一個對於國內消費者較為陌生的新品牌——ORENO。新店開業典禮期間,一襲藍衣的小南國(03666.HK)董事局主席王慧敏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專訪。
  • 數讀商業半年報│12家餐企營收淨利雙降,半成品成新增長點
    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遭受疫情嚴重打擊,新京報記者梳理13家上市餐飲企業半年報發現,上半年12家餐企營收淨利雙下滑。其中,國際天食、全聚德、西安飲食等營收下降50%以上;海底撈、呷哺呷哺、全聚德等5家餐企虧損額達1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