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企、收儲不暢制約生物質電廠經濟效益 —— 秸稈發電,緣何...

2020-12-17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我省每年可產生秸稈約4000萬噸,秸稈資源豐富,利用潛力巨大。然而,省能源局調研顯示,雖然我省生物質發電項目不斷增多,但稻麥秸稈能源化利用數量不增反降,部分已投入幾十萬元設備的收儲站面臨虧損或倒閉。

&nbsp&nbsp&nbsp&nbsp60多個收儲站,

&nbsp&nbsp&nbsp&nbsp僅餘19個勉強維持

&nbsp&nbsp&nbsp&nbsp省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省國信集團一家下屬公司,2004年底開始介入生物質發電領域,先後在如東、淮安、泗陽、鹽城等地投資生物質發電項目。其中在國信泗陽生物質電廠周邊,大小收儲站點一度多達60餘個,而目前僅有19個較大的收儲站勉強維持。

&nbsp&nbsp&nbsp&nbsp調研顯示,各地收儲站在切割、壓塊、打包等加工過程中,機械化手段雖然得到較廣泛運用,但仍多以家庭作坊式為主,一般場地規模不大,設備投入40萬元左右,一家老小忙活一年收入微薄,年收儲加工秸稈超過0.5萬噸以上的收儲站可有近10萬元營收。這些年因收儲加工秸稈數量較少,收儲站多難以為繼,有的因秸稈來源困難、設備需更新、勞動力成本攀升選擇退出。

&nbsp&nbsp&nbsp&nbsp秸稈還田過量,增加了秸稈收儲和能源化利用的難度。在我省乃至全國,出現因秸稈還田過量、發酵時間短而導致的發酵不充分、土壤「富養化」、秸稈腐蝕後通過灌溉排汙影響水資源等問題。我省明確提出:夏季以麥秸稈還田為主,部分作為多種形式利用;秋季以稻秸稈多種形式利用為主,適度推廣秸稈還田,還田面積力求穩定在稻麥播種面積的50%左右。但相對於秸稈其他形式利用,全量還田落實起來比較簡便,而且可從源頭上解決禁燒問題,不少鄉村規定所有收割機械下田前必須安裝切割、粉碎設備,否則一律不得下田作業。這一強制措施,雖然極大方便了秸稈還田,但收集他用餘地減少。

&nbsp&nbsp&nbsp&nbsp發電越多虧損越大,

&nbsp&nbsp&nbsp&nbsp企業陷入惡性循環

&nbsp&nbsp&nbsp&nbsp省電力行業協會相關人士指出,從理論上講,生物質發電可謂朝陽產業。以江蘇為例,每年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秸稈約達1500萬噸,折合700萬噸標準煤。然而,全省運營3年以上的15個生物質直燃電廠,2015年依然有4家虧損。

&nbsp&nbsp&nbsp&nbsp按照設計,江蘇國信如東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年消化秸稈量17.6萬噸,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5000多萬元。然而,自2008年7月份投入運行以來,該廠陷入發電越多、虧損越大的惡性循環。「秸稈收購價偏高,令電廠虧損加劇。」該電廠相關人士說,去年每噸秸稈到廠價格300元左右,目前電廠發電成本每千瓦達到0.90元,而國家補貼每千瓦0.75元,而且不能及時到位。

&nbsp&nbsp&nbsp&nbsp秸稈收購價偏高,也緣於競爭激烈。全省已建16個生物質電廠,11個分布在蘇北,生物質電廠布點密集,生物質燃料的市場競爭激烈。除了稻麥秸稈,其它生物質燃料供求矛盾同樣突出,稻穀殼類、酒糟等均為各家「搶手貨」。有的生物質電廠跨區、跨省競相收購,生物質燃料市場高價低質現象難以避免。2015年,全省15家生物質直燃電廠消耗稻麥秸稈數量僅5家達到或超過8萬噸,接近半數企業不足5萬噸,其中大豐都市和東海龍源生物質電廠分別僅為1.88萬噸、0.16萬噸,中電洪澤生物質電廠使用稻麥秸稈數量更是為零。

&nbsp&nbsp&nbsp&nbsp即將投產運營的江蘇海迅集團理昂生物質發電項目建在海安,該公司副總經理郭克元說,根據前期設計,項目每年可消耗稻麥秸稈、砍伐廢棄的老桑樹枝根、穀殼等生物質燃料28萬噸,年運行時間6500小時以上,每年輸送電力兩億度,「擔心收儲問題,也希望政府加大補助力度。目前對秸稈離田平均每畝補助資金2元左右,與秸稈還田10-25元/畝的補助標準相比相差甚遠。」

&nbsp&nbsp&nbsp&nbsp技術瓶頸,

&nbsp&nbsp&nbsp&nbsp制約秸稈進一步能源化利用

&nbsp&nbsp&nbsp&nbsp我省已建生物質直燃電廠,主要採用水冷振動爐排爐和循環液化床爐兩類技術設備,其間以軟質秸稈為燃料導致的鍋爐積灰、腐蝕、輸送卡堵等問題均未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早期投產選用中溫中壓鍋爐的直燃電廠,受稻麥秸稈給料卡堵因素制約,使用秸稈全年最多只能達到40%。

&nbsp&nbsp&nbsp&nbsp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要解決秸稈給料卡堵問題,唯有提高秸稈能源化利用加工水平,增強秸稈成型燃料產能,以有效擴大秸稈利用佔比。然而,目前秸稈能源化利用收集和加工能力不強,產業鏈低端、收儲加工體系低效能,可提供能源化利用的秸稈成型燃料數量不足,難以滿足生物質電廠的消納能力。加之傳統能源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秸稈成型燃燒值低於煤炭,使用較高成本的秸稈成型燃料增加生物質電廠經營成本。

&nbsp&nbsp&nbsp&nbsp離田難、收儲難、出路難、效益難、資金難,是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5大難點,都與技術、設備、資金投入密切相關,凸顯政府實施精準扶持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相關人士建議,生物質發電企業要發揮秸稈能源化利用主體作用,加強市場預測,在燃料選擇上堅持以就近獲得、消納秸稈為主,防止出現「建前報喜,建後報憂」現象。生物質電廠布點密集地區,要科學布局收儲加工站點,積極引入市場運作機制,不斷修補和完善收儲加工產業鏈,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產業化發展水平。

相關焦點

  • 政策護航生物質發電產業前景改善 凱迪韶能領跑
    同樣看好生物質發電產業的還有韶能股份(000601),公司擬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投向廣東省韶關市2×30MW生物質發電項目。  據了解,凱迪電力前次增發未獲通過主要是由於募資項目潛在的關聯交易問題,而非一些市場人士所認為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本身盈利能力,但面對眼下生物質能電廠普遍虧損的格局,也有投資者不免對生物質發電項目的盈利前景存在疑問。
  • 五大連池市生物質發電項目擬7月初併網發電
    五大連池市生物質發電項目施工中。林松濤攝 本報訊(林松濤記者李民峰)省百大項目五大連池市生物質發電項目,預計今年6月中下旬工程建設結束轉投產發電運營,計劃於今年7月10日併網發電。 五大連池市生物質發電項目位於該市二龍山農場工業園區,總投資3.3億元,項目規劃建設一座30MW生物質發電廠。
  •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
    立足「難點區域」聚焦重點 推進秸稈全域全量利用廣西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和難點在水稻、甘蔗主產區,主要問題是秸稈綜合利用能力不足、秸稈機械還田水平較低、秸稈還田離田成本高、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有限、政策制度不完善。
  • 半數農戶不燒煤,山東這個縣生物質取暖試驗試出了什麼
    陽信推廣農村清潔取暖,半數農戶不燒煤,雜草成了搶手貨生物質取暖試驗,試出了什麼工作人員在收儲樹枝。 (□學瑩報導)家用的生物質取暖爐子。今年,陽信又新推廣了生物質爐具20672戶,使用生物質取暖的農戶達到近4.7萬戶。加上2017年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的1.3萬戶,陽信半數農戶今冬取暖不燒煤。3年的探索,陽信試出了哪些經驗,還面臨哪些問題?日前,記者在陽信進行了調查。
  • ...生物質發電未必道艱路險 守船待援、生物質發電等不來風平浪靜
    近期光伏、生物質發電領域均有因補貼退坡引發的討論。對此,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聯盟近日也建議「生物質發電行業要探索不依賴補貼的運營模式」,不再堅持「生物質能熱電聯產優先享受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的發展思路。從種種現行補貼政策看,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希望擠乘「電價補貼」之舟的希望甚微,生物質發電也感到「歷史性」的緊迫感。
  • 合肥秸稈變生態餐具走出國門 力爭利用率達92%以上
    能源項目:秸稈氣化變燃料 可用於發電除了種植大戶自行處理秸稈外,一些企業也參與到秸稈利用的隊伍中。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對採購的秸稈進行氣化,形成可燃的氣體,用來發電、燃燒鍋爐等。「這些秸稈被收購後,根據客戶需要提供相應的能源。」
  • 279個火電項目列入2020年省重點 哪些燃煤、燃氣、生物質發電及...
    >地區 項目名稱安徽 年處理20萬噸糞汙製取有機肥及沼氣發電項目安徽 光大葉集30MW生物質熱電項目二期安徽 含山縣生物質直燃電廠耦合氣化項目安徽 和縣利仁環保1×30MW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廣西 靈山1
  • 肇源:慶翔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進入全盤收尾階段
    經過半年多的連續建設,投資6.4億元的大慶慶翔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面進入生產前的建設總攻階段,300餘名工程建設者們,克服嚴寒天氣的不利因素影響,分區多點位的搶抓工程建設進度。慶翔生物質發電項目是我縣重點推進建設的省
  • 【國家氣候中心】推動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生物質發電也是一項有效的環保治理工程,通過生物 質發電將農林廢棄物資源進行高值化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因農 林廢棄物帶來的水土汙染、空間浪費、火災安全隱患、生物疾病威脅 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有效解決農林廢棄物的腐爛對村容村貌的影響及 田間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汙染和安全危害,有利於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和居住區生活條件。
  • 國家氣候中心:推動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生物質發電也是一項有效的環保治理工程,通過生物 質發電將農林廢棄物資源進行高值化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因農 林廢棄物帶來的水土汙染、空間浪費、火災安全隱患、生物疾病威脅 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有效解決農林廢棄物的腐爛對村容村貌的影響及 田間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汙染和安全危害,有利於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和居住區生活條件。四是我國生物質發電對探索溫室氣體零排放乃至負排放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 探秘世界最大生物質發電廠:用樹皮、甘蔗渣發電
    生物質電廠夜景  廣大農村廣泛存在的樹皮、秸稈等生物質如果隨意焚燒將嚴重影響空氣品質,不過這些廢棄物也能變廢為寶,不僅不影響空氣、還能變成電能。  而在2011年,廣東粵電湛江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的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後,一切變得不一樣起來。湛江生物質發電廠,規劃總裝機容量為4×50MW,一期工程2×50MW,是目前國內單機容量及總裝機容量最大的純燃生物質發電廠,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質發電廠。據悉在此之前,我國最大的裝機容量僅為3萬千瓦。  電廠負責人表示,「現如今,我們發電廠每年供電量能達到6.5億度以上」。
  • 秸稈再利用 黑龍江探索出有效途徑
    目前,省內各地桔杆再利用發展不均衡,在層層禁令下,部分農民仍然選擇冒險焚燒,對空氣品質和土質都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今年,黑龍江省農業系統將重點實施億畝秸稈還田行動,擴大秸稈固化壓塊試點,大力推廣和學習桔杆利用相對較好的慶安縣和五常市等地的成功經驗,統籌資金規模10億元左右,用於推動秸稈綜合利用。
  • 來自歐洽會的丹麥聲音:不靠政府補貼 秸稈發電也能賺錢
    9月19日,第十三屆歐洽會上,主題發言嘉賓克勞斯·莫騰森半開玩笑地說,「幾個標籤可以形容丹麥:啤酒、黃油、培根和生物能源。」這位丹麥農業產業園與生物質網絡項目經理透露:丹麥全國超過10%電力來自秸稈發電,基本是靠市場化方式運行的,政府補貼僅相當於每度電人民幣約1毛錢。我國也搞了多年秸稈發電,卻還沒成氣候,農戶不掙錢,發電廠普遍虧損,離開政府補貼就難以為繼。
  • 中國大唐總承包泰國PTG生物質電廠投入商業化運行
    5月13日,由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大唐環境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承包的泰國PTG 1×24MW生物質電廠成功併網發電,投入商業化運營,標誌著泰國南部最大的生物質發電廠項目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泰國PTG 1×24MW生物質電廠項目於2018年4月開工,2019年11月8日鍋爐水壓試驗一次成功,2020年3月5日汽輪機衝轉一次成功,2020年4月20日併網一次成功,具備商業發電條件。該項目在開發過程中,累計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近千人次。
  • 目前全國秸稈每年產量9億多噸 綜合利用率超過82%
    多樣化利用,秸稈「能小能大」   秸稈不僅能做成冰箱裡的保溫泡沫、房上的屋瓦、工藝包裝袋等,就連盤子、杯子等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餐具也能做。「稻殼、稻草、麥稈、玉米秸稈等都能做成餐具,正常使用三四年不會出現損壞。」安徽省長豐縣綠之態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秸稈製成的日用器具安全環保、抗菌抑菌不發黴,廣銷歐美市場。
  • 安徽泗縣:寫好秸稈全量利用大文章
    存儲有去處泗縣合理布局收儲點和臨時堆放點,在秸稈收儲上下足功夫,解決從田間到車間「最後一公裡」問題。堆放點的數量以能滿足群眾秸稈離田堆放需求為標準。對離田秸稈做好集中收儲、明確專人看護,嚴禁堆放在路邊、河邊、田邊。
  • 關於撥付2019年秸稈收儲運銷補助資金的公示
    關於撥付2019年秸稈收儲運銷補助資金》(懷禁燒辦〔2019〕30號)相關要求,按照鄉鎮上報的秸稈收儲運銷補助相關材料,經審計,現>對懷遠縣2019年秸稈收儲運銷補助情況進行公示。
  • 秸稈綜合利用,龍江如何「秸」盡所用?
    因此,秸稈還田是解決秸稈焚燒的主要路徑,也是保護黑土地的必由之路。「秸稈直接還田,可大幅減少土壤的風蝕及水蝕,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抗旱能力。」據介紹,原來秸稈覆蓋還田是對土地全覆蓋,而條帶耕作技術是對原技術的改良,將每個苗帶留出30釐米左右的裸露面,有助於春耕時提高苗帶溫度,增加出苗率,她還介紹了「秸稈製作生物有機肥」、「秸稈膨化飼料」等技術。「秸稈製作生物有機肥,需將生物菌按比例放在水中溶解。鋪上薄膜覆蓋,保證高溫高溼,夏天經過三個月發酵,讓秸稈腐化成肥料。」
  • 鄂州電廠水落差發電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中國經濟網鄂州3月16日訊 (記者魏勁松 柳潔、通訊員王德華 黃朝暉) 鄂州電廠是一家火力發電廠,也是湖北省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該廠利用發電循環水落差發電,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總工程師許甲清見證了鄂州電廠在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每一步堅實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