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粉碎機】歲末,別被這些「偽科學」流言迷了眼

2020-12-24 澎湃新聞

2020年即將步入尾聲,但各種傳言仍不消停:今冬將現60年來最冷冬天、吃泡發食物會引起中毒、「抗幽牙膏」能殺幽門螺桿菌、安檢儀輻射會傷害胎兒健康、空氣炸鍋易致癌……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

流言1:今冬將是60年來最冷冬天

真相: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翟羽解釋,「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當溫度偏低現象的持續時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稱之為一次「拉尼娜」事件。今年冬天會偏冷還是偏暖,需要在科學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不是通過幾次降雪就能判斷出來的。

「不論是冷冬還是暖冬,都有利有弊。比如,暖冬有利於空氣中細菌、病毒的生存,增加了我們生病的機率。由於氣溫較高,降雪概率大大降低,導致天氣格外乾燥,土壤中的蟲卵更容易越冬繁殖,或導致大面積蟲災出現,不利於農業生產。不過,氣溫沒那麼寒冷,供暖需求就會相對減少,有利於節能。」翟羽說,在冬季氣溫驟降或特別寒冷時,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大大增加。所以,冷冬期間需特別關注有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人群的健康。

流言2:防藍光眼鏡可防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傷害和近視

真相:首先,由於部分防藍光眼鏡底色偏黃,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可能會影響其視覺發育,不建議兒童日常戴防藍光眼睛。其次,防藍光並不等於防近視。目前還沒有藍光導致近視的直接證據,不必過分擔憂所謂的「藍光危害」。此外,成人也不需要額外防藍光措施。

如果出現視疲勞等症狀,可以採取減少連續用眼時間、減少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避免在背景光線較差環境下玩手機和看書、每隔20分鐘遠眺休息等措施保護眼睛。

流言3:「抗幽牙膏」可殺滅幽門螺桿菌

真相: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並不表示一定會得胃癌。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只有1%會發生胃惡性腫瘤。同時,幽門螺桿菌偏愛生長在胃竇部位,並非口腔,牙膏根本作用不到胃裡。所謂「抗幽牙膏」既起不到預防效果,也談不上殺菌作用,純粹是商業炒作。

流言4:「脫糖電飯鍋」煮飯可降低米飯中70%糖分

真相: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專家分別對「脫糖電飯鍋」和普通電飯鍋煮的米飯進行了雙盲測定,實驗結果表明,兩個電飯鍋煮出的米飯,進入人體後形成的血糖實際上沒有差異。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為單糖、低聚糖和多糖。澱粉就是一種多糖,需要經過十分複雜的消化分解,最終變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脫糖電飯鍋」想通過洗掉澱粉的方式阻止人體血糖提升,這不切實際也很難辦到。此舉還會導致部分水溶性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流失,不利於營養均衡。

流言5:空氣炸鍋會產生「致癌物」

真相:空氣炸鍋的工作原理是「高速空氣循環技術」,它通過高溫加熱機器裡的熱管產生熱空氣,然後用風機將高溫空氣吹到鍋內加熱食物,使熱空氣在封閉空間內循環。它利用食物本身的油脂煎炸食物,使食物脫水,表面變得金黃酥脆,達到煎炸效果。它其實就是一個帶風扇的簡易烤箱。

丙烯醯胺是由「還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胺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焙和烤制過程中產生的。只要食物裡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在高溫加熱過程中均不可避免會產生丙烯醯胺。跟普通油炸相比,空氣炸鍋煎炸的主要特點是「少油」或「無油」,但這並無法阻止丙烯醯胺的產生。所以,丙烯醯胺的產生不能怪空氣炸鍋。

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空氣炸鍋產生的「千滾油」會產生致癌物,這種擔心也是多餘的。各種肉類食物中都有揮發性脂肪酸,會有很濃香味,所以我們覺得肉類聞起來很香。不過,絕大部分脂肪酸並不容易揮發,也不會隨空氣揮發進入空氣炸鍋的空氣循環中。能夠揮發的脂肪酸在食物中所佔比例比較小,有研究檢測發現,綿羊、牛和豬的脂肪組織中總揮發性脂肪酸佔比分別為0.6g/kg、0.45g/kg、0.2g/kg。這些揮發脂肪酸會很快揮發在空氣裡,並不會一直存在於空氣炸鍋裡面,因此不用太擔心其會影響人體健康。

流言6:「手機信號增強貼」 可增強信號接收範圍

真相:「手機信號增強貼」是在一張塑料片上鍍了一層鋁膜,鋁膜上面還印有一層類似磁性油墨的材料。商家宣稱「通過拉長手機內置天線接收信號的波長,來增強信號的接收範圍」的說法,從原理上這是講不通的。

首先,波長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被「拉長」;其次,放大任何東西都需要能源,而貼紙無法為「有效放大信號」提供能源。而且,各手機信號頻率也不相同,要實現共振就必須與相應手機信號頻率相同,一張貼紙即便能產生某種共振,也不可能符合所有手機頻率。

流言7:安檢儀輻射大,會影響胎兒健康

真相:無論是「過人」的安檢門,還是「過物」的安檢儀,對人體輻射劑量均非常微小,尤其是安檢儀,輻射劑量還不如手機。一般來說,設備功率越大,電磁輻射強度越大。毫米波安檢儀功率一般不超過0.1瓦,而手機在通話過程中最大功率能達到2瓦。安檢儀功率不到手機功率的1/20,並且普通人使用安檢儀的強度遠遠小於手機,通過安檢儀時的距離也遠遠大於和手機的接觸距離,所以大可不必擔心安檢儀的電磁輻射會影響健康。

生活中常見的X光安檢儀,其內部射線全部密封在機器內,進出口使用了鉛簾,內部四壁也都是鉛壁,正常情況下能有效阻隔X射線進入外部環境。在使用過程中,只有在行李物品通過X光安檢機時,機器才會發出射線進行檢測。人只是從它旁邊快速通過,輻射量極小。所以,孕媽媽們可正常過包安檢,不用擔心影響自己和胎兒的健康。

流言8:「非油炸」食品很健康,可以敞開吃

真相:「非油炸」食品也不一定健康,關鍵要看配料和工藝。首先,非油炸不等於無油,很多非油炸食物添加的食用油並不少。其次,非油炸不等於低脂肪,以方便麵來說,油炸和非油炸相比,脂肪含量可相差1倍多;但對於薯片而言,非油炸和油炸的脂肪含量相差不大。

另外,非油炸不等於加熱溫度低,非油炸的工藝如果溫度高、時間長,依然存在營養破壞。因此,不能因為是「非油炸」食品,就可以敞開了吃。

流言9:想避免膽固醇升高,就得多吃素

真相:人體血漿膽固醇水平與三餐中膽固醇的攝入量並不是一回事。首先,人體對膽固醇水平有一套調節機制,人體內膽固醇通常來自兩個渠道,即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體內的生物合成。

研究發現,即便從食物中攝入了大量膽固醇,仍有約60%的血漿膽固醇來自體內的生物合成(人體每天合成內源性膽固醇1000~2000毫克,遠高於食物中膽固醇攝入量),有些高血脂患者在相當長時間內完全不攝入膽固醇,血漿膽固醇濃度也只能下降10%~25%。可見,食用素食可能也會出現血漿膽固醇水平升高。因此,血漿膽固醇濃度過高時,不能單純只限制膽固醇的攝入。完全不吃含膽固醇食物會導致營養缺乏,容易造成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等營養問題。

流言10:吃泡發食物會引起中毒

真相:前不久發生的「酸湯子」中毒事件,讓米酵菌酸出現在公眾視野,很多人擔心各種被泡過食物的安全性。其實,並非所有被浸泡過的食物都含有米酵菌酸,大可不必因此拒絕一切浸泡食物,只要浸泡時間合理,就可避免中毒,無須過度擔心。

公共營養師薛慶鑫表示,下面這幾種食物都有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合理浸泡和食用非常關鍵。黑木耳的浸泡時間不應超過4小時,水溫不超過30攝氏度。有實驗表明,泡發超過6小時,黑木耳邊緣就會開裂,不僅嚴重影響木耳品質,也使木耳更易受到微生物汙染。

河粉、米粉在熱水中的浸泡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食用前需再用沸水煮1分鐘至2分鐘。如果直接用冷水泡,需泡4個小時。

來源:中國婦女報

河北省網信辦開展「軟色情」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點擊此處了解更多詳情…)

原標題:《【謠言粉碎機】歲末,別被這些「偽科學」流言迷了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