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東北農村,精神生活比較匱乏。尤其到了冬閒時,在大隊唯一的收音機裡,聽單田芳講評書《七俠五義》,或者老少爺們兒湊成一桌喝酒嘮嗑,就算是娛樂項目。婦女們去鄉裡趕個集,都能回味十天半拉月。
所以每到過年期間,大伙兒就張羅著出秧歌隊,扭大秧歌,圖個樂呵。
大年初二走完娘家親戚後,扭秧歌的事兒就正式提上日程。一般都是好幾個村屯的秧歌隊聚集到鄉裡,優中選優出一支最強隊伍,就可以去鎮上演出了。
先去倉房裡把樂隊的傢伙事兒找出來,擦去上面的灰塵,不外乎銅鑼、皮鼓、喇叭、嗩吶,像模像樣的排練兩天,咚咚鏘鏘的吹打起來十分喜慶。
扭秧歌的人各個穿紅戴綠,打扮成各種形象。最普通的是大紅大綠的綢子衣褲,手裡拿著彩條或者扇子,頭上戴著五顏六色的花冠;有的踩起一米多的高蹺,看上去跟姚明差不多,這可是個技術活兒,不會踩的容易崴腳;還有的裝扮成老妖太太,一身黑衣黑褲,白襪子敞口布鞋,一把擼的帽子配上大紅色的頭花,臉上撲滿煞白的粉,再粘一個大痦子,手裡拎著旱菸袋,擠眉弄眼,怎麼看怎麼可樂;裝大頭娃娃的比較挨累,因為大頭娃娃的頭套很重,必須有力氣的年輕人才行。
有的大隊比較富裕,行頭比較正規,有專業的西遊記團隊:孫悟空繫著虎皮裙,戴著猴兒面具,拎著棍子邊走邊蹦躂;豬八戒頭上套一個紙殼子糊的豬頭,豬耳朵還忽閃忽閃的,甩著大布衫子,憨態可掬;沙和尚脖子上掛著一圈大木頭珠子,肩膀上挑著擔子,擔子裡裝的啥誰也不知道;唐僧的袈裟布滿大窟窿小眼子,可能在庫房裡放了一年,被耗子給咬壞了,只能先對付穿。
還有跑旱船的,就是把一架小船套在腰上,船身是用高粱杆紮成的,糊上彩紙,做成船的形狀,十分輕巧,舞起來特別輕盈好看。
晌午時分,鎮子裡各單位的秧歌隊也都出來了。郵電局和稅務局的秧歌隊就是穿著綠色和深藍色的成套制服,拎著紅綢子扭;信用社最有錢,身上的行頭是嶄新的,小領口西服獨樹一幟,又時尚又漂亮;糧庫職工更有才,直接把單位拉糧車的馬牽了出來,當成白龍馬使喚,充當了一回臨時演員。
武裝部和部隊上的解放軍組成的秧歌隊最有看頭,一水兒的綠軍裝,軍帽上的紅星閃閃發光,隊列整齊,步伐鏗鏘有力,看著就帶勁。那時候解放軍最受人尊敬,所以收穫的掌聲也最多。
全鎮子的大人小孩聞風而動,全都從家裡湧到街上看秧歌大聯歡,那場面絕對震撼,按照小品臺詞來說,簡直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十幾支秧歌隊漸漸匯聚到一起,在鎮子裡的主要街道來回表演。路過哪個單位門口,哪個單位都要給點紀念品,不外乎團結牌毛巾、體育牌牙膏、紫羅蘭牌香皂和葡萄牌香菸等物品,再不就是喝水的搪瓷缸子,或者長方形的鋁飯盒,上面印著某某單位的字樣,十分實用。
我五歲的時候,被扭秧歌的「豬八戒」嚇得哇哇大哭,為了不讓我留下童年陰影,鄰居楊奶奶特意回家蒸了一大碗豬肉端給我吃:快別哭了,看,奶奶把豬八戒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