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
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有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是在公元726年(開元十三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生活在四川,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意思是自己遠渡出了荊門,來到了楚地遊覽。交代了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具有點題敘事的作用。
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種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裡長江圖,寫的是遠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裡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裡,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全詩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的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