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渡荊門送別》

2020-12-25 百家號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稱「詩仙」。

李白畫像

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有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渡荊門送別原文欣賞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是在公元726年(開元十三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生活在四川,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意思是自己遠渡出了荊門,來到了楚地遊覽。交代了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具有點題敘事的作用。

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種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裡長江圖,寫的是遠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裡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裡,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全詩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的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相關焦點

  • 《渡荊門送別》知識點複習+試題精練
    【星標】語文微講堂,就不會再走丟啦!渡荊門送別一.文學常識。1.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2.背景資料: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到底有沒有離別愁緒?沈德潛也誤解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大家都很熟悉,全詩氣勢恢宏,描寫了楚地的壯闊絢麗景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首詩歷來也有爭論,就是題目「送別」兩個字。詩中好像並沒有寫送別,也沒有離情別緒,清朝文學家沈德潛也認為「送別」二字「可刪」。這首詩果真沒有送別嗎?
  • 《渡荊門送別》——一路遠行,故鄉是我最重的行囊
    黃鶴樓上,他為孟浩然賦詩送別;謝朓樓上,他為李雲設宴餞行;岸邊渡口,他依依不捨地向汪倫揮著小手;石門山上,他淚眼婆娑地和杜甫互道珍重。我們即將要學習的便是李太白的一首送別詩。可今天這詩裡,沒有即將分別的友人,只有將要遠行的自己。這首《渡荊門送別》,便是詩仙在和故鄉在鄭重地告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少年壯志不言愁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關於這首詩的題旨,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是用來贈給送別的友人,一說是描寫江水送自己別蜀中,甚至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首詩到底如何解讀?還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和詩人一起去漫遊荊楚吧!「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首聯撇開親人送別場面不寫,而緊扣詩題,直接交代遠渡的第一站「荊門」、此行的去向「楚國」及「遊」的目的。
  • 七十三、《渡荊門送別》 唐 • 李白
    「嘿嘿,上句來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簡單簡單,再來再來」「渡遠荊門外」「。。。。。。,這不是正要講的嗎?立刻就考我?」 「聽好了,下面才是真正的挑戰題,請你找出這三首詩之間的關聯?」
  • 山水有情,依依惜別,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送別的場景,總會充滿著傷感。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歡仗劍走四方,當然也少不了經歷送別的場面。李白寫過一首詩叫《渡荊門送別》,可以伴著這首詩看看他如何面對送別。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四年,是李白早期作品。當時他打算離開四川,沿著長江前往中原地區。一路上十分順利,很快就到達了荊門。荊門是一座山的名字,位於湖北宜昌。從詩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在這裡李白遇到了好朋友,不過他要繼續趕路,只好和朋友在荊門話別。
  • 《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填鴨式課堂教學反思
    所以,從教學層次上來講,語文教學應該有整體觀念的,單獨去評價一節課的設計的合不合理是不恰當的。前三首詩,我是按照詩文的起、承、轉、合,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順序講的,一詞一句很細緻的進行了語言的分析。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講的沒有預期的好,有點索然無味。
  • 唐詩三百首 |《渡荊門送別》李白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李太白的五律名作《渡荊門送別》。詩云:「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一般說到送別,總會給人以離愁的印象,而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李白的這首詩卻並非如此。
  • 李白《渡荊門送別》,寫得如此壯美雄健,卻無送別對象?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首「詩仙」李白的一首送別詩。但這首詩有一些特殊,因為我們都知道,送別詩一般都應該有有兩方人,一方是「送」,一方要「離」。但李白的這首詩呢,題目中有「送別」二字,但縱觀全詩卻無送別對象,甚至《唐詩別裁》中載,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那這首詩到底是不是一首送別詩呢?如果不是,何以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如果是,這送別對象又是何人?詩中為何沒有體現?
  • 李白《渡荊門送別》:回不去的純真歲月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公元276年的一天,一位叫李白的年青人,他將在湖北荊門乘舟向東而流,進行他此生第一次出蜀遊歷大唐。這一年,李白25歲。誰也不會想到,現在這位對未來充滿好奇與憧憬的普通年青人,會在中國文學史上,攪動詩詞的坐標風雲,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燦爛輝煌的詩篇!
  • 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他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可是,他終歸是寫出了「中華第一思鄉詩的詩人」,雖然豪情萬丈,鬥志昂揚,然而船剛到荊門,我們的年青的詩人就被觸動了鄉思。他的吟唱,往往不期而遇,讓人防不勝防。也許正因為此,才會為我們留下如此多華美篇章,令我們再三驚嘆。
  • 從事便是異鄉人——《渡荊門送別》詩歌背景
    從此便是異鄉人——《渡荊門送別》詩歌背景 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
  • 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賞析
    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賞析野望唐·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賞析】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語文書18首古詩鑑賞(試題型)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語文書18首古詩鑑賞1《野望》唐代 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1.&34;點明地點,&34;點明時間,&34;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 李白《渡荊門送別》,是寫景名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對偶工巧
    荊門在今湖北境內,湖北是四川的鄰省。李白乘船離蜀漫遊,湖北(楚的主要部分)當然是第一站。這一首詩以輕快的心情描寫了荊門以東湖北一帶長江兩岸的美麗景色。第一聯是交代。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3課《唐詩五首》同步練習及答案
    >01語文積累與綜合運用1.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寫古詩文名句。 渡荊門送別 錢塘湖春行01語文積累與綜合運用1.請在橫線上填寫古詩文名句。(1)李白《渡荊門送別》中化靜為動,表現雄渾開闊意境的詩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濟南中考語文歷年古詩賞析真題及答案解析
    濟南中考語文歷年古詩賞析真題及答案解析濟南中考語文歷年古詩賞析題答案解析2018——2014(2018中考)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2~13題。13.示例:「沾」是浸溼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和好友分別時淚溼衣襟的情景,表現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的不舍之情。(「沾」字的意義佔2分,表達作用佔2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察賞析詩歌的語言。解答本題要整體閱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
  • 初中語文語文版版教案|課件|試題|試卷.初一到初三全套6冊(word和ppt格式,可編輯可列印)
    初中語文語文版初一到初三全套6冊----初中語文語文版初中語文語文版七年級上冊
  • 杜甫的《旅夜書懷》VS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寫的。當時太白剛從家鄉四川東下,想去楚國故地遊覽,途經荊門山。荊門山在湖北宜都縣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相對,地勢險要,自古是楚蜀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