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奶粉幾乎是所有媽媽的必修技能了。不過,你別以為這事兒沒啥技術難度。這不,下圖中,就有一家長因為「瞎」衝奶粉,讓半月大女嬰腸壞死。
起因是該女嬰是一位早產兒,因媽媽母乳不足,剛出生3天的女兒只能加奶粉輔助餵養,而當爹的王先生覺得孩子是早產兒營養跟不上,就每次衝奶粉時會多加幾勺。結果該女嬰就喝了兩天就出現嘔吐、腹脹、肚子硬等症狀,嚇的父母趕緊送到醫院,結果一檢查才發現孩子竟然腸壞死。
醫生表示,寶寶喝的奶粉太濃,孩子的消化系統滲透壓失衡,腸子外的水分往腸子裡滲透,脹氣脹得厲害,出現了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早期症狀,再發展下去,孩子就會出現發燒、便血等症狀甚至有生命危險。
雖然這樣的新聞比較少見,但是就算不是早產兒,把奶粉衝得過稠也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
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下面家家月嫂就來給大家盤點7種常見的衝奶粉誤區。
衝奶粉的8大誤區
誤區一:用礦泉水或者純淨水衝奶粉
純淨水與蒸餾水一樣,不含雜質或細菌的水,也不含各種無機鹽,缺少了普通自來水中含有的礦物質。若長期使用純淨水衝調奶粉,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健康。
礦泉水富含礦物質,磷酸鹽、磷酸鈣,而嬰兒腸胃消化功能還不健全,長期用礦泉水衝牛奶會引發嬰兒消化不良和便秘。
衝配方奶粉提倡用自來水,因為目前家庭用的自來水都是經過了科學的處理,質量符合標準,自來水煮沸後,放涼至40攝氏度左右,再用來衝奶粉就可以了。
誤區二:衝奶粉時,先倒奶粉,再加入水
衝奶粉先放奶粉再衝水,這恐怕是很多媽媽常犯的錯誤。
一般,不管是國產奶粉還是國外奶粉,都是先放水再放奶粉。衝調嬰兒奶粉濃度要精確,因嬰兒發育未成熟,包括消化、代謝與排洩功能都未完善,奶的濃度要儘可能接近母乳。
先放水,一個是讓你能準確按照奶粉說明的水量去衝奶粉,讓奶粉不會太濃稠,給寶寶的消化增加負擔。
再就是可以有效控制好水溫,過熱的水溫會破壞奶粉中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現在的奶粉技術好了,溶解度都好,40度左右的水就可以完全完好的衝調好奶粉了。
先加奶粉還是先加水有什麼不一樣嗎?其實,這是有區別的。如先加奶粉,後加水,仍加到原定刻度,奶就加濃了。
誤區三:奶越濃,營養更多
有些家長怕孩子營養跟不上,每次衝奶粉都會多加上一大勺,把奶泡得濃濃的。實際上,這是很不科學的。專家指出,嬰幼兒喝的牛奶濃淡,應與孩子的年齡成正比,其濃度要按月齡逐漸遞增。
如果嬰幼兒常喝過濃的牛奶,會引起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還可能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腸炎。
誤區四:水越熱衝調的奶粉越好
不注意水溫會讓奶液產生大量的氣泡,而寶寶喝了含有大量氣泡的奶液,容易脹氣打嗝吐奶。
嬰幼兒配方奶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在餵給嬰幼兒前需要用水衝調,家長應注意的是,衝奶粉的水一定不要用開水。
一方面,開水的水溫很高,衝調奶粉時會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產生凝塊,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
另一方面,某些對熱不穩定的維生素也會被破壞,特別是有的奶粉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質會被全部破壞。
因此,衝調奶粉應用溫水,避免其中營養物質的損失。通常泡奶最適宜的水溫是40—50攝氏度。
誤區五:用勺子攪拌或使勁上下搖晃
給寶寶衝奶粉,很多家長會先將奶粉放入奶瓶,然後倒入熱水,不停地晃動奶瓶,直到奶粉全部融化。其實,以上這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每一步都埋了一個「地雷」。
嬰幼兒奶粉中有不少熱穩定性較差的營養成分,如果使用較高溫度的開水衝調奶粉,容易流失營養。衝好奶粉後不能用力上下搖晃奶瓶,這樣會破壞奶粉裡的營養物質,且產生的氣泡會影響寶寶的消化。
誤區六:把有點冷的奶,重新煮沸一下
已經衝調好的奶粉若再煮沸,會使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寶寶再喝這樣奶水,所獲得的營養也要大打折扣。
誤區七:衝好的奶粉放在溫奶器中
有些媽媽這樣做主要是想晚上餵奶省力點,但這樣做不好。
泡好的奶粉在未吃過的情況下,常溫存放不能超過2小時(暖奶器裡的溫度一定是超過常溫的,因此保存時間更短),若放在冰箱冷藏,則不能超過24小時;若寶寶吃過後有剩的,則應丟棄。
關注【家家月嫂】,你想了解的孕期知識、產後護理、育兒成長、月子護理(找月嫂、育嬰師、催乳師)、產後護理等,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讓你和寶寶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