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汽車消費維權
女車主坐車蓋,能維護的只有自己的權益,質疑她「臨陣退縮」,在她身上賦予過多的「維權鬥士」意義,是強人所難。
從3月27日喜提新車、發現漏油,到4月16日深夜拿到和解協議,對西安奔馳女車主來說,20天的維權歷程,算是告一段落了。然而,維權成功的車主想抽身,很多人卻不「允許」,這也讓此事了猶未了。
輿論場上,有網友質疑,奔馳女車主「臨陣退縮」,沒有再繼續為廣大的車友發聲,是「叛變」,更有人惡意揣測:奔馳或許會通過「補過生日」的方式偷偷給他們塞200萬「封口費」。無奈之下,17日下午,西安奔馳女車主家人稱,決定放棄補辦生日會這條補償,並表示個人信譽和價值要高於經濟補償。
公眾的狐疑並不奇怪,之前的期望有多高,和解時的失望就有多大,所以看到補償條款竟如此克制,難免有些情急。這個時候,很多說法不排除以訛傳訛的成分。
即便如此,外界也不該因此事在「消費者維權史」上的標誌性意義,就將其推上替大眾發聲維權的輿論前臺,而不允許她回到私人生活的小天地去。的確,奔馳女車主的訴求最終得以成全,跟輿論的「助攻」不無關係。若非輿論持續發酵,她能否如願以償,確實還存在變數。但這不等於她就欠了「道義債」。
她將此事帶入公共視線,也將「不鬧不解決」的維權困境、拿「三包」做擋箭牌的做法和金融服務費等潛規則帶出水面,這不乏公共價值。輿論更該圍繞這些問題去深入探討制度性解決辦法。
而從奔馳女車主和解後遭到質疑也能看出,汽車銷售領域有太多積弊,若都要解決起來,也可能要走一段不短的路程。所以他們內心需要這麼一個「維權代言人」,說出他們內心的痛點,解決他們面臨的難題。
紛繁的現實一再表明,當下消費者仍面臨十分艱難的維權現狀。同樣是奔馳消費糾紛,能夠坐到車蓋上、且條理清楚地把問題說清楚的女碩士,就成功維權了,而其他人則可能千難萬難。來自中消協的數據顯示,2016-2018年全國消協組織投訴與諮詢信息系統數據裡,汽車產品(含零部件)的投訴從每年1.5萬件,上升至每年1.9萬件左右,投訴解決率有所下降。
汽車消費維權難主要表現在五大方面:經營者巧立名目,消費者辨識難;經營者不提供憑證,消費者取證難;產品質量出現糾紛,消費者鑑定難;經營者推諉扯皮,消費者協商難;維權涉及問題複雜,消費者投訴解決難。
一個個「難」就是一個個「坑」,困擾著人們的維權行為,鬱積已久,一旦出現一個伶牙俐齒的奇女子,就好比一根救命稻草,公眾的期待自然會瞬間爆棚。每一樁成功的維權個案,都會推動公共利益的增進,但這並不意味著,個案會改變其他消費者的窘境。至於那種把自身遭遇寄托在通過女車主維權的想法,更不現實,對女車主本身也不公平,是一種不堪承受之重。
消費環境的改變,首要是強化監管。監管到位了,法律給力了,也就不用消費者個體坐車蓋了。而女車主坐車蓋,能維護的只有自己的權益,質疑她「臨陣退縮」,在她身上賦予過多的「維權鬥士」意義,是強人所難,也不可能改變消費者維權難的境遇。
□斯遠(媒體人)
責任編輯:徐亞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