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校長」值得銘記,「北京十一學校」不曾遠去

2020-09-16 現代與經典

●【引子】●


「如果沒法忘記他,就不要忘記好了。真正的忘記,是不需要努力的。」

2019年8月1日,建軍節,可能是因為92周年的原故,軍界並沒有組織大的慶祝活動。倒是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北京市海澱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在北京十一學校召開中層以上幹部和盟校校長會議,宣布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田俊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

本來,一名校長因為還有兩個月就要退休的原因,不再擔任校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由於李希貴校長在中國基礎教育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使得「李希貴卸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成為當天基礎教育界最大的新聞。

又一年輪迴,有些傳奇不曾遠去。

李校長卸任後,北京十一學校的新聞似乎少了很多。直到2020年高考錄取塵埃落定,有人將全國各地頂級中學錄取清華北大的人數進行了排行(學校沒有公布的除外),榜中十一,位置顯赫,錄取清華北大69人,列北京市前三、全國前五,在生源文化基礎並不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再次書寫「不為高考、贏得高考」的傳奇之筆。

下面是網傳「2020清華北大錄取人數最多的中學排行榜」,其中,北京市學校錄取情況的可信度相對最大。

一個好校長不僅要看他能夠給學校帶來什麼,而且要看他給學校留下什麼。

李希貴校長在帶領十一學校教職員工制定《北京十一學校章程》時說:「《章程》為每一位教師創設安全的工作環境和長效的運行機制,學校將不再以校長的更替而產生動蕩。」

毋庸置疑,李希貴校長給十一留下了「全國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的先進理念,「改革創新,敢為天下先」的學校精神,「扁平化、平臺化、生態化」的學校組織管理結構,與時俱進的學校文化和團結向上的「四有」教師隊伍,等等......

李希貴校長留給我的則是遙遠的地平線。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只有不讓遙遠的地平線在我們的視域中消失,我們才能邁出堅定自信的步伐!」


●【人物】●


李希貴

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黨委書記等職,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評論】●


郭其俊

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印象】●


一樣的教育方針,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2014年,我有幸在十一學校學習一周,得以親近十一,親近李希貴校長和他的管理團隊,親近十一的老師和學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樣的教育方針,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十一學校一樣的忠誠於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度教育。

十一學校卻呈現出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當全國大部分中學生每天在同一間教室上課,拿著全班一樣的課表時,十一學校的學生,課間穿梭在沒有班級和班主任的校園,奔向自己所選課程的教室。

當全國大部分中學生每天在校幾乎都被他人安排好時,十一學校的學生,不僅能夠選擇學什麼,還能選擇什麼時候學、在哪裡學、跟誰一起學、以什麼方式學。

當全國大部分中學生每天為提高分數而殫精竭慮時,十一學校的學生,自己已經嘗試開辦廣告公司、組建投資銀行,甚至還可以用盈餘設立獎學金。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李希貴。

2019年8月20日,深圳市教育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校(園)長暑期學習會上,受深圳市教育局王水發副局長的委託,我應邀擔任李希貴校長報告會的主持。

對於不喜歡預先準備主持詞的我,在報告會開始前,想起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名言,於是,通過「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希貴校長」的線索開始了主持。

學生眼中的希貴校長,是學生的首席服務官,男學生調皮地稱他「貴爺」,女學生親切地叫他「貴哥」。

教師眼中的希貴校長,是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深受愛戴的好校長,因為教師們都明白,當校長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校長眼中的希貴校長,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教育家,是新學校行動研究和北京十一學校育人創新模式的創立者,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特等獎獲得者。

社會眼中的希貴校長,是中國教育領導學與管理學的大師和名人。十九大代表,國家督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名校長領航工程首個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等榮譽和稱號都是對他的肯定。

我眼中的希貴校長,是一個真正的男人,是一個純粹的教育人。

儘管更多的說是別人說,卻是基於個人認知的對李希貴校長的立體描繪。

●【觀察】●


在森林中發現那棵不一樣的樹。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也就是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又不僅要關注每一個,更要關注這一個。

談起改革初衷,李希貴校長說得很形象:「當我們走過一片森林,只會感嘆森林的壯觀,卻對每棵樹的情況語焉不詳。就如同我們過去只關注學校辦得好,但對每名學生發展得好不好缺乏關注。」

「但是,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力通過競爭去實現優勝劣汰,而是要發現每棵樹獨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這位在中學教師、班主任、教導主任、校長、縣市教育局長等多個崗位歷練了大半輩子的教育人,決心讓「創造適合每名學生的教育」成為現實。

在改變課程中改變學校。

從2009年開始,十一學校開始對現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進行整合,通過分層、分類設計,開發出近300門學科課程供學生選擇。

在這裡,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課程採取分層設計,語文、英語、歷史等人文學科採取分類設計。

在這裡,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的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程,開發出了資料庫、移動互聯應用、電子技術、機器人、電腦平面設計、影視技術、機械技術、汽車造型設計、服裝設計與製作、廚藝等15個模塊課程。

在這裡,體育課變成了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網球、遊泳、藝術體操、擊劍、滑雪、龍舟等22個模塊。

在這裡,藝術類課程開發為中國畫、油畫、書法、動漫、聲樂、戲劇等24個模塊,僅戲劇課就有音樂劇《歌舞青春》、京劇《三岔口》、話劇《雷雨》等12個劇目的不同選擇。

除此之外,學校還設計了綜合課程和特需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課程,學生都可以自主選擇。

課程一詞源於拉丁語,原意是「跑道」。十一學校課程研究院院長秦建雲說,開設不同的課程,就是為了給學生開闢成長所需要的不同「跑道」。「過去,我們的學生就像一節節車廂,在升學、分數的單一跑道上被動前行;現在,學生裝上了『發動機』,變成了『動車』,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馳。」

十一學校採取的是一種大課程觀,時時處處都有課程。學校除了有通常意義上的課程之外,還開發了「思方」、「行圓」、「志遠」、「意誠」等許多「非典型」課程。打掃衛生、參加社團、看電影、聽講座、接待外賓都成為了有評價、有學分的課程。

十一學校甚至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課程。上學期,高二學生劉毅倫創建「校服文化中心」,和一家知名服裝公司合作,把學校單一的校服變為近50種款式,深受同學歡迎。前不久,劉毅倫和他的中心被評為自主實踐課程「精品項目」。

十一學校副校長王春易說:「學校提供如此豐富、可選擇的課程,著眼點並不止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是在不斷選擇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興趣、才能和需求,將學習與自己的人生方向聯繫在一起。只有從內到外的充分了解,才能談得上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尷尬境地。課程改革,觸及的是這場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在自主選擇中發現最好的自己。

在十一校園裡,任何不特別的學生,處於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都可以變得很特別。學生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這所學校給予他們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長有約」是十一學校雷打不動的傳統,「有想法」的學生都可以跟校長共進午餐。一次,兩名學生因為就寢時間,當著校長的面爭論起來。於是,李希貴讓這兩名學生負責調研,拿出解決方案。兩人回去後在全校範圍發放問卷,訪談調研,歷經4個月拿出一份詳細的「分層睡覺」建議書。現在,十一學校住宿生的就寢時間有了3種不同選擇。

十一學校的教師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幣,其正面是選擇,背面就是責任」

不是十一學校的學生不重視高考,他們一定時候也會減少社會工作,轉向學習,只是他們擁有更多的思考和主見:「不僅僅因為擺在面前的高考,更是因為我需要在學業方面突破自己,於沉潛的平靜下積蓄新的力量」

在自由寬鬆的環境裡,學生漸漸學會了「對自己負責、對同伴負責,對周圍環境乃至社會負責。」

在十一學校,你很少見到東遊西逛的閒人,每名學生都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標。但是每天下午4點15分以後,學生又會遍布校園的各個空間,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討論問題、制定計劃、交換信息,或者聊聊今天的校園新聞、公眾人物、社會熱點,學校儼然成了學生的公共社區。

在這座校園裡,通過課程的選擇性、平等的師生關係和學生的自主管理,帶來了整個學校的轉型,使每名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潛能充分挖掘、內動力充分喚起。這種育人模式的改變,折射的是教育價值的轉變。讓學生發現自己、喚醒自己,然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學校努力追尋的教育本質。

●【聯繫】●


從「改變課程才能改變學校」到「改變校長才能改變課程」。

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李希貴全國名校長工作室的建設上,努力為中國基礎教育培養更多的優秀校長。

從「改變課程才能改變學校」到「改變校長才能改變課程」,體現了李希貴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思考、傳承和創新。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鍾啟泉先生有一段話說得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於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在於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當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這就要求校長加強學習、潛心研究、帶頭實踐,不斷必須提升課程領導力,成為課程改革的組織者、推進者、激勵者、服務者,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名學習者

校長要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本地、本校師生的實際情況,確立課改的目標、方案和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充分挖掘本地課程資源、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為實施新課程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

校長在參與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要經常「沉」到教師隊伍中,與教師交流心得體會,還要善於為教師排憂解難,為教師的學習、進修、培訓創造和提供機會,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思想,服務教師,同時還要服務學生、服務家長、服務社會。

最後,衷心祝願北京十一學校在田俊校長的帶領下,使學校在課程改革、育人模式創新和教育教學質量上始終處在全國的前沿位置。


來源:校長視點

相關焦點

  • 北京十一學校換帥!李希貴不再擔任校長
    一個重磅消息,北京市十一學校管理團隊調整: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田俊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據中國教育報報導,今天上午,海澱區教工委書記尹麗君表示,李希貴校長以教育家情懷和品格,為海澱教育樹立了榜樣,為全區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貢獻。他既沒有離開十一,也不會離開海澱,而是在更大、更廣、更高的平臺領導十一教育聯盟,做大優質教育蛋糕。據悉,近年來,十一學校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領輻射作用,已在北京市創辦20多所聯盟學校,加上京外其他地區,聯盟學校已近30所。
  • 李希貴卸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將籌辦北京第一實驗學校
    新京報快訊(記者 方怡君)8月1日,北京市海澱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在北京十一學校召開中層以上幹部和盟校校長會議。記者獲悉,李希貴將卸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一職,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田俊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希貴將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
  • 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李希貴校長走進博才小學
    李希貴校長參觀校園  9月19日上午,李希貴校長報告會暨博才教育研究院成立大會在長沙人民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建華,長沙市人大副主任提名人選、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盧鴻鳴,湖南省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郭榮學,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嶽麓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舜,長沙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肖碧芳,嶽麓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鴻及教育局黨委班子成員等領導
  • 十一學校換帥!副校長田俊升任校長!李希貴將任總校校長,籌建一所新...
    今天上午,北京市海澱教工委、區教委宣傳,十一學校調整管理團隊,將「做大優質教育蛋糕」。會上宣布,由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田俊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
  • 開學了,家長們讀讀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推薦的這本心理學新書
    全國聞名的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對《走出心靈的黑洞——青少年心理奇點探索》一書,寫了隆重的推薦語:這是一本好書。書稿出版之前我已經讀過,深有所感。並立即推薦給北京十一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學習。這其中有生命的哲理,有靈魂的困頓、掙扎、吶喊和更生,應該是一位心靈導師面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發出的警世之言,值得讀者,特別是教師和家長讀者深思。
  • 李希貴:從教到學,北京十一學校如何讓學生更愛學習
    芥末堆 9蛋 12月29日報導近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四屆年會上,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分享了十一學校「從教到學」的實踐探索。李希貴說,學習力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以往「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真正走向學習,學校應「讓寫在備課本上的目標,轉化為學生非常清晰、可以理解,能夠操作的學習目標」。「滿堂灌」式教學難以培養學習力李希貴說,出於好奇,他曾對僅有初中學歷、卻在各領域很快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進行研究,發現學習力的有無是決定他們成長發展的關鍵因素。
  • 李希貴:Wifi時代 學校圍牆已坍塌
    這是李希貴所強調的。他舉例,北京十一學校初一年級每年都搞一個傳統的英語學習活動,叫「英語原聲電影配音大賽」,但在45分鐘裡只能有幾個學生展示,好多學生沒法展示,如果放開讓全部學生參與,就會佔用太多的教育時間,英語的學習就沒法完成進度。
  • 《高貴的精神——讀李希貴<重新定義學校>一書有感》
    《高貴的精神——讀李希貴<重新定義學校>一書有感》 捧讀北京十一校李希貴校長的專著
  •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中國人被「短板理論」害了多年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曾這樣論述教育孩子如何學會輸的重要性,讓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詮釋的:1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人在順風順水的時候,你往往看不出他的差別。只有遇到挫敗時,才能看出人的偉大。在十一學校,我們有一個學生創業的基地——松林書苑,這裡會不斷掛出「重新開業」的牌子。為什麼?因為他們公司「死了」,「死了」後重新開張。說實在的,我知道我們十一學校有200多個社團,但我搞不懂究竟是多少個,因為今天建了兩個,明天垮了三個。有人就說,你能不能派老師專門輔導下,讓他們別垮了,我說不可以。
  • 把成功設計成危機:對話李希貴校長 | 校長的權力觀
    2018年12月23日,在天真藍教育傳媒主辦的「新學校香山訓練營」(第三期),李斌圍繞「校長的權力觀」「校長的領導力」和「校長的學習力」等主題,與李希貴校長展開對話。以下內容根據錄音整理。(因為篇幅限制,訪談計劃分三次推送,分別為《校長的權力觀》《校長的領導力》和《校長的學習力》,這是第一篇《校長的權力觀》)李斌:昨天(2018年12月22日),十一學校舉辦了高三學生成人禮,希貴校長的雙手在500多名學生的肩膀上拍了將近 2000 次。
  • 小中見大的故事丨李希貴校長學校管理三味
    鄉鎮分管教育的領導、中小學校長、中層幹部等近千人參加會議。主席臺設在操場上。接近11點,出席嘉獎儀式的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孫惠斌、李好玉、顏廷愛、宋林茂等領導及教委主任郭玉梅來到學校。會前,李希貴校長陪同領導在主席臺上拉呱,一位中年教師抱著一對大花瓶走到主席臺下,氣喘籲籲地問李校長:「花瓶放在哪裡?」
  • 十一學校集團校簡介
    北京亦莊實驗中學,是北京市十一學校與大興區政府共同創辦的一所完全中學。學校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市政府教育城鄉一體化工程之一,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准為「綜合教育改革實驗學校」。學校佔地150畝,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可容納3000餘名學生。北京亦莊實驗中學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北京市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兼任校長。
  • 李希貴:從一名教師到名校長,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濮陽縣讀書節上,我被評為了「書香校長」,獎品是一摞李希貴校長的書。對於李希貴校長,很是崇拜。很早的時候就拜讀過他的《學生第一》、《學生第二》等,也從中借鑑了他的很多的觀點和活動,從自己的內心裡,感到像是一個嚮導一樣在引領著自己向前走。工作天天忙得不可開交。白天在學校團團轉,根本坐不下來,更別說讀書寫作了。
  • 把成功設計成危機:對話李希貴校長——校長的領導力
    2018年12月23日,在天真藍教育傳媒主辦的「新學校香山訓練營」(第三期),李斌圍繞「校長的權力觀」「校長的領導力」和「校長的學習力」等主題,與李希貴校長展開對話。以下內容根據錄音整理。比如,任高密教委主任時,通過抓考試指揮一部素質教育的「交響樂」;任濰坊教育局局長時,通過抓課堂教學推動素質教育,建立校長職級制形成校長動力機制;來到十一學校後,又通過調整學校組織結構撬動學校轉型。對於某個問題能否成為學校變革的關鍵事件,您是如何去發現並做出判斷的?
  • 十一學校李希貴:WIFI時代,重新定義學校空間
    完全隔絕,只會讓孩子在學校孤立、與同齡人間缺少共同語言。中國青年報邀請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談談他眼中WIFI時代的教育空間。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好多流行的東西,讓我們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網際網路,特別是谷歌和百度,它開創了知識共享的時代,每一個人無論是權威,還是草根都可以很方便地獲取信息,它讓多少人改變了工作,甚至讓部分老師失業。
  • 因語文而起,為花開而生―龍安二中組織收看李希貴校長專題報告會
    為了幫助教師樹立先進的學習理念,創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建立更加科學的學習機制,2020年8月6日上午,龍安二中全體語文老師,觀看了李希貴校長的線上專題報告:《面向2035年的學校教育》。  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從人類社會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教育變革入手
  • 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教育改革要順應學生的天性
    這兩條脈絡,我們用了很長時間去尋找,其中既有我的高密四中、高密一中、高密教委、濰坊教育局、教育部監測中心的同事們,共同的尋找;也有北京市十一學校建校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領導和教師的尋找,特別是我的前任李金初校長,他帶著各位教師做了大量的工作。
  • 北京十一學校等17所學校被評為CAP首批示範校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郝孟佳)今天,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CAP試點項目)2017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十一學校、成都七中嘉祥中學,東北師大附中,廣西柳州高級中學,哈市第三中學,河北衡水中學等17所學校被評為CAP首批示範基地學校。
  • 破解高三困局:北京十一學校改造高三
    在今年畢業活動中的潑水節上,校長李希貴和同學們。李強攝而北京十一學校提供了更現實、更積極的出路:改造出不一樣的高三來。升學率像一個魔咒。以提高這個數字為目的的教育改革,不是理想的改革。但評價一項教改的成敗,在當下的中國又無法繞開它。北京十一學校2012屆畢業生,三年前入校的中考錄取分數線排在海澱區的第6位,三年後,高考600分以上的人數位居全市前三名,這樣的成績無疑將提振十一學校繼續推進教改的信心。
  • 北京十一學校:學生自製個性課程表 學習創業開銀行
    中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記者劉玉蕾)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以「教育:直面未知的世界」為主題的2012世界未來教育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直指當下教育對中國乃至世界未來走向的影響,眼下以高考為指揮棒的中國式教育,讓家長和孩子們對未來充滿了哀怨與悲觀的情緒,而北京十一學校的獨特教學模式在論壇期間特別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