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如果沒法忘記他,就不要忘記好了。真正的忘記,是不需要努力的。」
2019年8月1日,建軍節,可能是因為92周年的原故,軍界並沒有組織大的慶祝活動。倒是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北京市海澱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在北京十一學校召開中層以上幹部和盟校校長會議,宣布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田俊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
本來,一名校長因為還有兩個月就要退休的原因,不再擔任校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由於李希貴校長在中國基礎教育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使得「李希貴卸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成為當天基礎教育界最大的新聞。
又一年輪迴,有些傳奇不曾遠去。
李校長卸任後,北京十一學校的新聞似乎少了很多。直到2020年高考錄取塵埃落定,有人將全國各地頂級中學錄取清華北大的人數進行了排行(學校沒有公布的除外),榜中十一,位置顯赫,錄取清華北大69人,列北京市前三、全國前五,在生源文化基礎並不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再次書寫「不為高考、贏得高考」的傳奇之筆。
下面是網傳「2020清華北大錄取人數最多的中學排行榜」,其中,北京市學校錄取情況的可信度相對最大。
一個好校長不僅要看他能夠給學校帶來什麼,而且要看他給學校留下什麼。
●【人物】●
李希貴
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黨委書記等職,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評論】●
郭其俊
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印象】●
一樣的教育方針,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2014年,我有幸在十一學校學習一周,得以親近十一,親近李希貴校長和他的管理團隊,親近十一的老師和學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樣的教育方針,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十一學校一樣的忠誠於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度教育。
十一學校卻呈現出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當全國大部分中學生每天在同一間教室上課,拿著全班一樣的課表時,十一學校的學生,課間穿梭在沒有班級和班主任的校園,奔向自己所選課程的教室。
當全國大部分中學生每天在校幾乎都被他人安排好時,十一學校的學生,不僅能夠選擇學什麼,還能選擇什麼時候學、在哪裡學、跟誰一起學、以什麼方式學。
當全國大部分中學生每天為提高分數而殫精竭慮時,十一學校的學生,自己已經嘗試開辦廣告公司、組建投資銀行,甚至還可以用盈餘設立獎學金。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李希貴。
2019年8月20日,深圳市教育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校(園)長暑期學習會上,受深圳市教育局王水發副局長的委託,我應邀擔任李希貴校長報告會的主持。
對於不喜歡預先準備主持詞的我,在報告會開始前,想起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名言,於是,通過「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希貴校長」的線索開始了主持。
學生眼中的希貴校長,是學生的首席服務官,男學生調皮地稱他「貴爺」,女學生親切地叫他「貴哥」。
教師眼中的希貴校長,是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深受愛戴的好校長,因為教師們都明白,當校長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校長眼中的希貴校長,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教育家,是新學校行動研究和北京十一學校育人創新模式的創立者,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特等獎獲得者。
社會眼中的希貴校長,是中國教育領導學與管理學的大師和名人。十九大代表,國家督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名校長領航工程首個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等榮譽和稱號都是對他的肯定。
我眼中的希貴校長,是一個真正的男人,是一個純粹的教育人。
儘管更多的說是別人說,卻是基於個人認知的對李希貴校長的立體描繪。
●【觀察】●
在森林中發現那棵不一樣的樹。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也就是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又不僅要關注每一個,更要關注這一個。
談起改革初衷,李希貴校長說得很形象:「當我們走過一片森林,只會感嘆森林的壯觀,卻對每棵樹的情況語焉不詳。就如同我們過去只關注學校辦得好,但對每名學生發展得好不好缺乏關注。」
「但是,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力通過競爭去實現優勝劣汰,而是要發現每棵樹獨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這位在中學教師、班主任、教導主任、校長、縣市教育局長等多個崗位歷練了大半輩子的教育人,決心讓「創造適合每名學生的教育」成為現實。
在改變課程中改變學校。
從2009年開始,十一學校開始對現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進行整合,通過分層、分類設計,開發出近300門學科課程供學生選擇。
在這裡,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課程採取分層設計,語文、英語、歷史等人文學科採取分類設計。
在這裡,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的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程,開發出了資料庫、移動互聯應用、電子技術、機器人、電腦平面設計、影視技術、機械技術、汽車造型設計、服裝設計與製作、廚藝等15個模塊課程。
在這裡,體育課變成了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網球、遊泳、藝術體操、擊劍、滑雪、龍舟等22個模塊。
在這裡,藝術類課程開發為中國畫、油畫、書法、動漫、聲樂、戲劇等24個模塊,僅戲劇課就有音樂劇《歌舞青春》、京劇《三岔口》、話劇《雷雨》等12個劇目的不同選擇。
除此之外,學校還設計了綜合課程和特需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課程,學生都可以自主選擇。
課程一詞源於拉丁語,原意是「跑道」。十一學校課程研究院院長秦建雲說,開設不同的課程,就是為了給學生開闢成長所需要的不同「跑道」。「過去,我們的學生就像一節節車廂,在升學、分數的單一跑道上被動前行;現在,學生裝上了『發動機』,變成了『動車』,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馳。」
十一學校採取的是一種大課程觀,時時處處都有課程。學校除了有通常意義上的課程之外,還開發了「思方」、「行圓」、「志遠」、「意誠」等許多「非典型」課程。打掃衛生、參加社團、看電影、聽講座、接待外賓都成為了有評價、有學分的課程。
十一學校甚至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課程。上學期,高二學生劉毅倫創建「校服文化中心」,和一家知名服裝公司合作,把學校單一的校服變為近50種款式,深受同學歡迎。前不久,劉毅倫和他的中心被評為自主實踐課程「精品項目」。
十一學校副校長王春易說:「學校提供如此豐富、可選擇的課程,著眼點並不止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是在不斷選擇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興趣、才能和需求,將學習與自己的人生方向聯繫在一起。只有從內到外的充分了解,才能談得上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尷尬境地。課程改革,觸及的是這場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在自主選擇中發現最好的自己。
在十一校園裡,任何不特別的學生,處於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都可以變得很特別。學生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這所學校給予他們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長有約」是十一學校雷打不動的傳統,「有想法」的學生都可以跟校長共進午餐。一次,兩名學生因為就寢時間,當著校長的面爭論起來。於是,李希貴讓這兩名學生負責調研,拿出解決方案。兩人回去後在全校範圍發放問卷,訪談調研,歷經4個月拿出一份詳細的「分層睡覺」建議書。現在,十一學校住宿生的就寢時間有了3種不同選擇。
十一學校的教師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幣,其正面是選擇,背面就是責任」。
不是十一學校的學生不重視高考,他們一定時候也會減少社會工作,轉向學習,只是他們擁有更多的思考和主見:「不僅僅因為擺在面前的高考,更是因為我需要在學業方面突破自己,於沉潛的平靜下積蓄新的力量」。
在自由寬鬆的環境裡,學生漸漸學會了「對自己負責、對同伴負責,對周圍環境乃至社會負責。」
在十一學校,你很少見到東遊西逛的閒人,每名學生都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標。但是每天下午4點15分以後,學生又會遍布校園的各個空間,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討論問題、制定計劃、交換信息,或者聊聊今天的校園新聞、公眾人物、社會熱點,學校儼然成了學生的公共社區。
在這座校園裡,通過課程的選擇性、平等的師生關係和學生的自主管理,帶來了整個學校的轉型,使每名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潛能充分挖掘、內動力充分喚起。這種育人模式的改變,折射的是教育價值的轉變。讓學生發現自己、喚醒自己,然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學校努力追尋的教育本質。
●【聯繫】●
從「改變課程才能改變學校」到「改變校長才能改變課程」。
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李希貴全國名校長工作室的建設上,努力為中國基礎教育培養更多的優秀校長。
從「改變課程才能改變學校」到「改變校長才能改變課程」,體現了李希貴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思考、傳承和創新。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鍾啟泉先生有一段話說得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於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在於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當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這就要求校長加強學習、潛心研究、帶頭實踐,不斷必須提升課程領導力,成為課程改革的組織者、推進者、激勵者、服務者,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名學習者。
校長要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本地、本校師生的實際情況,確立課改的目標、方案和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充分挖掘本地課程資源、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為實施新課程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
校長在參與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要經常「沉」到教師隊伍中,與教師交流心得體會,還要善於為教師排憂解難,為教師的學習、進修、培訓創造和提供機會,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思想,服務教師,同時還要服務學生、服務家長、服務社會。
最後,衷心祝願北京十一學校在田俊校長的帶領下,使學校在課程改革、育人模式創新和教育教學質量上始終處在全國的前沿位置。
來源:校長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