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
可見中國向來都是一個講究禮儀尊卑和孝道的國家,而孝順也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雖都是表達孝順,但大家通常表現出來孝順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三天兩頭的給父母添置一些營養品,購買一些鍛鍊器材或者常規的測量儀器,讓父母能夠實時的關注到自己身體的變化。
有的孩子是喜歡閒暇時間在父母身邊守著,陪著父母做一些事情,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或者帶著父母去欣賞一下美麗的風景。
不管是何種方法,孩子的做法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就是一種孝順。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亦是如此。有些孩子的孝順行為在整個中國被廣為流傳,但是有些孩子的不孝行為也是傳遍整個國家。
安安,她的家庭比較富裕,爸爸是一個集團的部門經理,媽媽是一個主管。但是在安安的父母創業初期,安安從小是在姥姥姥爺身邊長大的。
對於老人來說,寵孩子是一個共性,所以安安從小就是嬌生慣養,甚至是溺愛。慢慢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安安的姥姥姥爺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安安的性格變得很自我,很不在乎身邊人的感受,出口傷人更是常有之事。
有一次姥姥姥爺帶著安安去買菜,安安看到別的孩子有爸爸馱著,然後就非要坐在姥爺的脖子。
姥爺年紀大了,馱不動安安,就哄著安安說給他買玩具,讓安安聽話。
但是安安非但不聽話,還說「你們怎麼這麼沒用啊,別的小孩子都可以被馱著,為什麼我不可以,等我爸爸周末來了再跟你們算帳。」
相信小孩子不聽話的例子,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不在少數。而造成這些孩子這樣的原因,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孩子家長對孩子言聽計從,嬌生慣養。
特別是現今社會下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較大,出於生計只能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來帶。
而老人對孩子的寵溺相比父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就造成了孩子不孝順的行為在社會中和家庭中頻頻發生。
想要預防這種現象的發生,或者防止孩子將來不孝順,家長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孩子的一些行為,特別是這兩種行為,作為父母一定要留意了。
現在很多孩子對於家長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一套,做起來一套,甚至有些孩子對父母的管教更是惡語相向。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必定是無微不至的關心,但是有的孩子對父母的善意卻不屑一顧,傷害父母的心,讓親子關係急劇惡化,絲毫不懂得分辨是非好壞。
把別人順應自己的行為當作是對自己好,而對父母的管教當作是惡意。這樣的孩子從小不能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在將來是很難出現突然覺醒的情況,所以讓他們去懂得孝順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教養這個東西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那些對家裡的長輩不懂得謙讓尊卑的孩子在將來是難孝順的。
而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事情卻屢見不鮮。
對於家裡的長輩愛答不理,甚至覺得他們礙眼礙事的那種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尊卑觀念,不懂得尊老愛幼,在將來成人之後更會是完全的我行我素。等到那個時候,再讓孩子去懂得孝順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
大家想想,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就這樣,長大了會是怎麼樣呢。人是在不斷地改變成長,但是性格和人品的養成卻是很難改變的。
那些打罵父母的人,有幾個不是小時候大家眼中被溺愛的熊孩子呢。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沒有意識還不加以管教。
所以,父母應該怎麼做孩子才能長大之後孝順呢?
①以身作則
很多人在作為父母的同時,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所以自己一定要對父母孝順。
家長對自己的父母什麼樣,基本上孩子以後就是什麼樣。
所以不要一味的擔憂或抱怨孩子,先從自身做起,檢討一下自己做的有沒有問題,是不是給孩子起到了一個表率的作用。
②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小孩子都是教出來的,沒有人天生就是好的壞的。
而小時候是孩子性格養成和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多花心思與時間,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做錯了事,說錯了話,都要根據事件大小給予相應的懲罰,並在事後耐心的與他解釋原因,告訴他錯的地方,這樣孩子才會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在發現孩子的一些不良品德時家長要及時幫其改正,一個品德良好、是非觀分明的人,他一定也是孝順的。
③學會表達愛
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吝嗇於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愛。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小孩子不一定能明白家長的良苦用心。他可能只記得父母批評他,卻不記得父母對他的好。
所以家長要開口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愛是永恆的,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不僅如此,在社會上也要教給孩子熱愛一切,有同情心、有愛心,這樣一個有愛孩子長大後肯定也是孝順的。
培養一個孩子,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父母的付出都是不計回報的,但是誰又不希望在自己老了之後孩子可以孝順,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呢?
所以,既然培養了,那麼就努力讓孩子優秀,那是作為父母的一份責任,同樣孩子也是有義務在父母老了之後去贍養孝順父母。
如果父母做的好,那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果在自己作為孩子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那麼在老了之後,是很有可能要自食其果的,所以從善待老人開始善待自己,善待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