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在生活中最難的不是與陌生人溝通,而是與親近的人溝通,因為我們面對家人太過放鬆,就容易表現出真實情緒。
尤其是在家教育孩子時,感覺沒說什麼卻總能引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
父母說的每一句話會反覆在孩子的腦海中「迴響」著,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論你內心怎樣想,有4句話不能輕易對孩子說。
1)跟你媽媽(爸爸)一個樣
你小時候聽家長這樣說過自己嗎?包括好多成年人還是會被父母這樣說。
這句話不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伴侶,和家長一個樣?家長是什麼樣子?無非是盯著一些缺點和不足,而忽略了他們身上閃光之處。
家長這樣說的弊端是,孩子不會改正這個錯誤,反而將家長的這個缺點記得很牢,使父母的威信降低。
2)你咋這麼沒出息?
家長普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當孩子沒有做到預想中的成果,或者是經歷了很多次失敗,大人就很容易將「沒出息」這句話說出口。
可是有出息的標準什麼呢?孩子可能「廢寢忘食」努力了好久,而家長只看結果沒注重過程就否定了他。
這會讓孩子失去了繼續奮鬥的動力,產生消極心理:反正你們不看好我,那我一直這樣吧。
3)你咋這麼笨(淘氣、膽小)
孩子每天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家長是最了解他的人,總是一語擊中孩子的特徵。
但家長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給孩子「打標籤」,你真笨、你真磨蹭、淘氣等,以自己的標準評價孩子的行為和人格。
《非暴力溝通》中提到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家長總是在孩子耳邊提到這些「標籤詞」,就像是複讀機一樣,反覆提醒孩子:原來我是這樣的人,從而自我否定更難做出改變。
4)別跟我說話、別管我叫媽(爸)
家長喜歡說的這些話中,這兩句的「威力」最大,每當感覺自己管不了孩子,或者特別生氣時,只要說出類似的話就能讓孩子立刻服軟。
類似的還有不要你了、把你送人、你別回家等,用把孩子往外推的方式嚇唬他。
一開始她是真的害怕,對弱小的他們來說父母就是「全世界」,但常聽這些話孩子也會很傷心。要麼變成討好人格,要麼封閉內心不願再與父母親近。
這些家長常說的話基本不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大多數情況是脫口而出,或者只是口頭禪,腦子裡不一定真的這樣想。
本意是想嚇唬孩子或者用語言激勵,卻不曾想自己「輕飄飄」的幾句話,會給孩子帶來很沉重的打擊。
放狠話的方式不一定有效果,慢點說出口、正確的溝通方式可以「一句頂十幾句」。
★ 指令明確
想讓孩子怎樣做,簡單清楚地說出來就好,越複雜孩子越難理解,不是不聽話而是聽不懂。
★ 幫助孩子找到困難之處
面對失敗時孩子的心情會很失落和自責,家長別再用話語「二次傷害」他,戳他的痛點。
我們恰好可以通過孩子的失敗,總結經驗找出難倒他的原因,並加以改正繼續努力,相信孩子有成功的能力。
★ 愛的力量很強大
當孩子被家長打罵後,他不會停止對父母的愛,而是變得不愛自己,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被父母喜歡。
父母明明是愛子心切,想讓孩子的變得更好,卻總不小心說出傷人的話,因此家長要用愛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孩子肯聽我們說話,怎樣讓我們說的話有溫度,說到孩子心裡去需要技巧,先有了溝通才能進行後面的教育。
這套書共有5本,從溝通、解讀孩子心理、培養孩子能力、時間管理和「家訓」等5個方面幫助家長。
如果你正處於育兒的「瓶頸期」,這套書可以幫您渡過難關,點擊連結了解一下吧!